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刘佳
“2014年高罗确定为省定贫困村时,桑树只有零星的200亩。在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今年全村蚕桑发展到1300多亩,其中近800亩达到丰产,亩均效益突破5000元,带动34户贫困户参与养蚕。”3月28日,省信访局派驻珙县珙泉镇高罗村第一书记李佩告诉记者。
在李佩身后,该村多年前种下的蚕桑已成林。农户们正在田间除草、施肥。作为今年拟退出的贫困村,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以来,高罗村开局不错。
脱贫攻坚 不能靠等
“以前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比较多,今年春季攻势期间,重点解决老百姓的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优先安排项目,把道路硬化落实了,解决老百姓出行的大问题。”李佩介绍。
目前高罗村5组和6组的4.5公里通组路硬化工程已完成3.5公里,将打通与相邻三个村的道路。产业路也将是重点任务之一。“这条通组路,不少老百姓盼了20年,春节后项目就开动起来,心里十分踏实。”6组农户汪开全说,通过修路,真正让农户们提升了“获得感”。
2014年高罗被评定为贫困村以后,主导产业如何发展,逐渐提上了日程。
“脱贫攻坚尤其不能等,不能说我们计划2018年脱贫退出,产业需要等到2018年才发展。2014年底,我们第一时间想到了发展蚕桑,这是我们本地的传统产业,当时全村只有零星200亩,桑树种植2—3年才能丰产,且市场波动较大,不少农户有一定顾虑。”高罗村村支书陈志茂说。
高罗村“两委”成员不分白天黑夜,到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加上蚕桑效益越来越好,示范带动了周边农户种植,全村的蚕桑产业发展起来,形成了规模效益。
“可以说,党员在今年脱贫攻坚战当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李佩介绍。
高罗村4组的老党员熊培通,2015年栽植了15亩桑树,去年蚕桑带来的收入接近3万元,今年进入丰产期的桑树更多,预计收入在4—5万元。现在熊培通是4组首屈一指的蚕桑大户。
资料图片
产业扶贫 改变贫困户的命运
贫困户汪元香家因孩子肢体残疾,家庭经济较为困难。2016年她栽了1亩桑树,第二年发展到5亩多。
去年底,汪元香的1亩桑树为她带来了6000余元的收入,今年5亩多桑树全投产,收益将翻番。
“蚕桑管好了,脱贫没问题!”今年汪元香还计划养10头猪,喂近50只鸡。
高罗村另一位第一书记曾万富介绍,近年来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等,为脱贫攻坚打好了底子,直接或间接改变了贫困户们的命运,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
曾万富告诉记者,该村60多岁的周大娘,平时在周边打零工,2015年在政府帮扶下,种了5亩桑树。由于见效慢,第二年周大娘就将桑树都砍了。
后来,全村的蚕桑产业起来了,通过企业保底回收,2017年鲜蚕茧每公斤收购价达52元,蚕桑亩均效益达4000—5000元。加上农民夜校也如期开办起来,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周大娘再也坐不住了,她找到村干部,主动要求再种植蚕桑。
2017年底,周大娘种了3亩桑树,今年将见到效益。
声音
“三大行动”起步冲
珙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周成圆介绍,珙县紧盯2018年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坚持“起步就是冲刺,决战就是决胜”,全面发起2018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力促实现良好开局。
一是党建引领行动,实行贫困村“双组长”制,2018年退出的18个贫困村驻村工作组组长由帮扶单位副科级以上的书记共同担任。二是作风效能行动,组织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2轮,整改问题35个,查处问题9个,党纪处分10人,通报曝光典型案件7件7人。三是督导问责行动,从相关部门抽调干部20人,成立全县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坚持每月常态开展督查,每季度现场述职交账会,推行“现场验靶,优发红旗,差发黄牌”动态评价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