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以文化底蕴助推治理新貌的生动实践
四川农村日报 张波 文庆 蔡征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治理出现了一些新动态。而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红旗村却牢牢把准时代特点,坚持把耕读文化深植新时期乡村治理土壤之中,以“人文红旗”“人文兴村”“人文致富”为主线,稳步推进乡村治理向更远深度、更广维度健康发展,谱写了一曲创建最美乡村、弘扬文明乡风的动人乐章。
耕读文化如同一股“强劲风”
既弘扬文明正气,又浸润行为自觉
“耕以致富,读能荣身!”这是红旗村党总支书记胡强心中最朴素的愿望,他通过多年的潜心思考和谋划,多次向村民做工作“少打麻将,多读书,强身健体好处多”,并通过持续的推进终于让耕读文化在红旗村落地扎根、枝繁叶茂。
坚持谋篇布局绘好蓝图。“精忠报国、向上向善、诚信守义、勤劳致富”是耕读文化的核心价值。红旗村“两委”在胡强的带领下邀请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和村名代表37人,先后5次集中召开耕读文化推进恳谈会,收集梳理意见建议5类89条,因地制宜出台了以群众百姓为主体、以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村落治理为主导的五年建设规划,绘制了总体蓝图。
坚持构网搭台提高素养。聚力打造“耕者俱乐部”,吸收会员449人,设置文化知识、农耕技能、文体艺术等7个模块,每周举办3次专题培训。根据地理区域、文化差异、自我意愿等综合因素,将1484名村民划分成8个课外兴趣小组,每月制定涵盖书法、盆栽、文艺的兴趣实践计划,确保人人参与、项项落实。
坚持慎独自律树立新风。坚持每年组织6场“是与非、公与私、利与弊”交流讨论活动,每季开展4次“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理”辨析互动会。每年至少2次邀请先进文明个人讲体会、话感受,选派31名村民代表前往文明先进村社学经验、谈收获。村民从中不断深化价值认同、凝聚共治共识。如今,“提升文明度、办好文明事、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村风已经落地生根。
红旗村耕书坊。 文庆 摄
耕读文化犹如一簇“刚烈火”
既点亮文化之炬,又燃旺治理之焰
遵循“既提高文化品质,又辐射带动村落治理共同发展”的思路,红旗村注重运用文化力量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形成凝聚力,持续推进耕读文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无缝衔接。
建强硬件树品质。构建由耕书坊、书画苑、太极和音乐广场组成的“一坊一苑两广场”,采购图书2400余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拓展体育娱乐园地,自筹资金100余万元,新扩建足球场、乒乓球室、手工房、综合健身房等“四个一”文化活动场所,适应百姓多元化需求。装扮文化走廊,利用花木盆景、自创字画、格言警句构设662米村间道路。
创新转化驱动能。把准村民思想守旧、私心严重、矛盾突出的客观现状,深挖耕读文化内涵并着力创新转化,使之成为乡村治理的不竭动能。先后拍摄7部以家风家训家教传承为主题的系列微电影 《红旗传人》,自编3场“昨天·今天·明天”系列文艺会演,让百姓和谐共处、转变发展观念、坚定发展信心。开展“我为治村兴村献良策”征文活动,以治理成果助推文化繁荣,取得了“1+1>2”的良好成效。
提档加速攀新高。红旗村倾力打造“耕者心、耕者行”乡村特色教育品牌,努力发挥文化引导功能,已有33户107名村民自愿拆除乱搭违建11处,绿化美化村落1500平方米。还举办了28场 “乡里乡亲茶话会”,开设了家园创建、文明劝导等5项志愿者服务,营造了户户关心村落发展、人人参与乡村治理的良好氛围。
耕读文化恰似一座“致富桥”
既丰富百姓脑袋,又鼓起自家腰包
红旗村大力弘扬耕读文化,积极探索实践“生态美”“百姓富”的新路子,破解村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难题,持续推进耕读文化为乡村振兴添彩增效。
着眼长远谋出路。红旗村先后6次召开了耕读文化与乡村振兴双促双进座谈会,提出了42条文化兴村具体举措。为把准耕读文化定位,11次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模式,拓宽了支部委员眼界思路,丰富了村民认知感悟。
打造亮点活全盘。红旗村增设了 “耕者荣誉墙”“读者体会窗”等特色园地,并采取自创自办的形式,启动了“红旗阳光菜地”“文化家庭农场”“瓜果生态大道”等7项农村特色旅游工程,促使耕读文化高度融合乡村产业发展。开创了以“文明之星”“互助之星”“智慧之星”“道德之星”“创业之星”的“五星”特色评选活动,激发了百姓争先创优内在动力。
增效创收见回报。红旗村坚持创新耕读文化实践方式,让更多的参与者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推动“最美农户”“最绿田园”“最彩花圃”,引入乡村创意文化院落项目,升级转型大型园艺场。加快择木栖湿地建设,按照“花卉园林区域布局、健康步道配套串接”构思,逐步把村落打造成集现代文化、新型农业、运动休闲、健康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地。截至去年底,有145名村民直接参与了兴村富民项目建设,年人均增收9200余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32元,比同期增长4.7%。
红旗村正以耕读文化书写康乐幸福,让文明乡风吹得更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