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子欧 (图片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提供)
“砍杩槎,放水咯!”每年冬末春初,一声穿越千年的吆喝,令生活在成都平原的人们感慨万千。20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率众建成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沃野千里的精华灌区,成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美誉,为四川人民带来的福祉绵延千年,也让保护大自然的理念流淌了千年。
岁月流转,天府之源都江堰,再次站在了新起点——如何更好地保护龙门山生态涵养区,修复都江堰精华灌区,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
勇立潮头,敢挑重担。都江堰市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以自然山水为映衬、以天府文化为内核,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探索都江堰特色的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田园诗歌节在都江堰举行
永葆“绿色”本底
全域85%划定为自然生态环境区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传神地展现了都江堰的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都江堰成为游客来四川游玩必选之地。而作为成都“西控”区域核心区,都江堰市更承担着成都平原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在成都全力推进“西控”的发展战略中,都江堰又将有着怎样的发展格局和战略定位?
“都江堰处于成都‘西控’战略重点区域,‘西控’不是限制发展,而是要求我们高端定位、转型升级,实现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发展。”都江堰市主要领导表示,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都江堰市抢抓“西控”转型发展机遇,明确了减量化、精品化发展的思路,提出立足“生态为本、文化为魂”,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为目标,将城市发展总体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组织中心。
在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都江堰市不仅继续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位,而且制定了一系列具体保护措施。在对全市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详细梳理后,将市域1208平方公里用地的85%划定为自然生态环境区,其余15%划定为生态经济区,以此永葆都江堰市的“绿色”本底。
按照成都市“西控”战略以及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批示等要求,都江堰在控制好生态红线,控制好产业准入门槛和控制好城乡发展规模上做文章,通过“双限双减,双提双优”来实现转型发展。
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布局上,都江堰深挖“熊猫、山、水、道、林盘”特色生态文化资源,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进一步优化构建了“双心两区”的全域空间结构。“双心”指主城区旅游城市核心和青城山旅游服务中心,“两区”则是大青城沿山旅游发展区和田园生态发展区(都江堰精华灌区)。这其中,田园生态发展区主要依托都江堰精华灌区,保护川西田园生态本底,推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和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都江堰水利工程
腾笼换鸟
四大产业园区力促旅游产业全链式发展
“双心两区”奠定了都江堰市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都江堰市确定腾笼换鸟,高效利用存量产业用地,优先发展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田园生态发展区四大产业园区。
其中,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将着力打造动漫、特色餐饮、秀场演艺等产业业态,建设集主题娱乐、文化创意、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文化娱乐生态圈。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着力开发康疗养生、生态旅游、度假休闲、户外运动等度假旅游产品,建设国际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围绕涉旅工业,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健康绿色食品、特殊医疗食品、户外运动装备产业,建设新经济产业集聚区、高端绿色科技示范区。田园生态发展区——着力打造自流灌溉田园、水润天府文创、现代水利功能拓展、道源养生农旅示范四大产业功能板块,保护川西林盘聚落,建设田园综合体,打造都江堰精华灌区。
以四大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品牌为基础,都江堰市将形成旅游产业全链式发展态势,实现全要素提升,旅游与其他产业相融相盛,城市、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
助推乡村振兴
创新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
蓝图绘就,只争朝夕。一个个项目正从纸上落地,加快推进。
加快沟渠治理,加固道路设施建设……走进都江堰市天马镇,6个风格不同的玫瑰花主题观光园已经规模初成。两只凤凰立于其间,山丘起伏,园区极有层次感。项目投资人朱本胜说,项目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将着力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的农村发展新形态,致力于打造城乡统筹发展典范。
“这是田园综合体引入社会资金打造的一个案例。”都江堰市天府源田园综合体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在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中,都江堰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抢抓机遇,以田园综合体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根据《都江堰市天府源田园综合体核心示范区实施方案》,到今年3月底,囊括了CEP星创天地、圣寿源蔬菜示范区、鲲鹏蔬食体验中心和小南海水上村落在内的约2000亩的田园综合体核心示范区,将在胥家镇彭青线两侧的圣寿社区和南店社区初步成形,6月初步建成综合体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运行体系。
绿道串珠成链
打造世界农耕和灌溉遗产
以国家级试点天府源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抓手,都江堰全面启动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行动计划。
都江堰市相关负责人介绍,精华灌区修复将从创新性、地域性、生态性、主题性出发,构建“一心双核、三带六区”的发展格局。挖掘现有农田、场镇资源和潜在价值,围绕林盘保护、渠系修复和文化弘扬,依托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等核心片区的引导和带动,探索具有灌区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模式,形成完整的田园生活样本,支撑成都国际化田园都市大版图,实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精华灌区新风貌全景展示。
为此,都江堰市列出了行动时间表:——2018年,理顺体制机制、实施规划引领、加快基础建设、完善设施配套,打造一批具有带动性的试点示范项目和区域,全面建成天府原乡和灌区映像核心示范区;完成重点林盘保护提升示范打造,精华灌区产业形态初步形成。
——2019年,打造水文化品牌,扩大水文化传播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并申报世界灌溉遗产;按照景区化建设标准完成核心区域、主要干线等的提升打造,并积极申报国家4A级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国家农业主题公园创建;依托林盘保护提升工程,植入灌区文化,吸引农业总部经济、双创企业、康体养生企业入驻,打造优势互补的特色林盘,农商文旅融合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家功能性、国际影响力的项目和平台,让天府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农商文旅融合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全国影响力、区域带动力的川西林盘聚集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特色小镇、文创品牌。
其间,绿道建设贯穿其中。按照成都市“全域增绿”“五级绿化体系”建设总体要求,都江堰市规划建设“一山、四纵、五横、九河、多园”的绿道网络体系,2035年基本建成735公里绿道体系。通过绿道体系建设串联精华灌区内优质自然、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种养体验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都江堰市期望用三年时间,以疆里为骨架、以沟洫为脉络、以产业为血肉、以林盘为特质、以文化为魂魄、以市场为导向,将精华灌区打造成为国家级农耕文明名片,世界级农耕灌溉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