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周金泉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
自从参加了省水产局举办的现代渔业发展现场培训班,眉山市东坡区白马镇兴隆村养鱼户洪启达对循环水养鱼产生了深厚的兴趣。1月22日,洪启达说:“听说循环水养鱼效益好。我1个月前就改造了两口塘并配套了两口净化池,就最要亲自实践一下循环水养鱼的效果。”
去年4月,眉山市东坡区探索“高位池+生态净化池”池塘间循环水养鱼模式,不到一年时间就基本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养鱼提质增效。
近年,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加之受环保影响,绿色健康的循环水养鱼模式在我省方兴未艾。循环水养鱼一方面实现了节能减排,另一方面通过现代集约化经营达到了高产高回报,同时为市场提供了优质水产品。但其未来如何发展,还存在哪些瓶颈和短板,业界有何好的建议?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资料图片
循环使用 节能减排又增效
1月15日,在眉山市东坡区思蒙镇沈店村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记者看到了两口比邻而居与众不同的鱼塘:一口高出平地1米多的圆形池塘,增氧机昼夜不停地工作,池水泛着水花哗哗地旋转;另一口低处的鱼塘却是一塘满满的狐尾藻。正是这两口塘让“高位池+生态净化池”池塘间循环水养鱼大放光彩。
东坡区思蒙镇沈店村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是养鱼大户杨志祥的。这个示范场的循环水养鱼,就是杨志祥在东坡区渔政局的指导下摸索出来。“养鱼池是一个面积1.5亩的由方塘加高改造而成的圆塘。这样,通过水车式增氧机作业,就有利于推动池水向一个方向流动,从而形成向心力,把所有的残饵、粪便集中到池底并通过底排系统排放到旁边的生态净化池。”眉山市东坡区渔政管理站站长张继业说,“生态净化池有两亩,种的狐尾藻主要吸收残饵、鱼粪以及鱼塘抽出来的养殖尾水中的氨氮磷,经过狐尾藻净化后再由水泵抽到鱼塘循环使用,由于水质得到净化,养的鱼品质也得到提高。”
张继业介绍,鱼塘经过改造,于去年4月上旬投放了3万尾(40尾/斤)加州鲈鱼,10月就陆续出成鱼,估计可出成鱼3万斤,至今已卖了近两万斤。养鱼池和净化池总共3.5亩,相当于平均每亩产鱼8500多斤,除去改造鱼塘的6万余元成本,3.5亩纯收入超过14万元。原因在于,通过循环水养鱼,水质得到净化,池中氧气充足,实现了高密度养鱼。如果采用传统养殖模式,每亩水面只能产2000多斤成鱼。
张继业说:“并不是所有的塘都能搞这种模式。池子必须两口配套,一口用来养鱼,一口用来净化。养鱼池太大了也不能实现池水有效地循环,以0.8-1.5亩为宜;净化池两亩以上为宜,除种狐尾藻等水草以外,还可养花白鲢净化水质。由于池水可循环使用,每年只需补充少量蒸发的水就行了。现在,我们鼓励老百姓自己做,目前思蒙、白马等乡镇已有三四户养殖户在改造鱼塘了。”
环保健康 基本实现零排放
去年10月底,省水产局在东坡区举办现代渔业发展现场培训班,全省各市州的60余名养殖户和业内人士观摩了东坡区“高位池+生态净化池”池塘间循环水养鱼模式。
“以前,循环水养殖主要是工厂化的‘高大上’模式,通过人工方式达到养殖零排放。”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邓红兵说,“我们现在推广的相对简单一些,是利用现有条件将池塘分为养殖区和净水区。在净水区种水生植物和水生蔬菜、套养花白鲢,起到净水的作用,达到零排放,然后,把净水又抽回到养殖区循环养鱼。循环水养鱼有三种模式,除眉山的而外,还有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简称跑道式养鱼),还有一种陆基集装箱式健康养殖模式,全国有17个省市正在搞,今年我省要进行试点。循环水养鱼基本实现零排放,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通过人工增氧、集约化经营等措施,减少病虫害、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邓红兵介绍,随着环保压力日益加大,各地正在逐步取缔超限的网箱养殖,这对水产产量影响较大,若要确保在“十三五”末完成全省水产品产量180万吨的目标,就需要采用既不造成污染、又能保障水产品健康、又能保障市场供应的循环水等养鱼模式。
因地制宜 百姓认可再推广
省水产局生产处处长曾开虎认为,循环水养殖相当于在鱼塘周围构建了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厂”,实现健康养殖,逐步达标排放。在循环水养鱼的同时还可发展休闲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但也要因地制宜,传统鱼塘本身就养有多种鱼类、内部即可实现生态循环的,就不必上设施搞循环水养殖,集约化经营的以单养鱼类为主的鱼塘可以推行循环水模式。
“技术门槛高,对人才和资金的需求高,设施用电没有全面享受到农业用电的同等待遇,是制约循环水养鱼的瓶颈。”曾开虎说。
“循环水养鱼需要电力设施的配套,同时,交通和水源条件也要相对较好;一次性投入相对较大,部分技术还需要优化。”邓红兵说,“政府推动循环水养殖,一定要建立在老百姓认可的基础上,老百姓最终要看到实际效果才能决定未来走向。”
邓红兵建议,各级水产部门应高度重视循环水养殖这一新型养殖模式,纳入工作目标计划,多方争取资金扶持引导,逐步优化、提升、完善养殖技术和提高管理能力,多搞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普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