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任云
茶叶是夹江县青州乡建国村的主要产业,村上拥有上千亩茶园,村民家家户户种茶,但却没有一家大规模现代化茶园,没有一家成品茶叶加工厂。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如何才能做大做强?
“适度规模经营,延伸产业链,形成自己的品牌。”十九大代表、建国村党支部书记董春容说,该村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调整种茶结构,引进新茶种,发展林下种茶……种种举措,让老茶村飘出了新茶香。
引进新品种 增效益省人工
建国村一组村民董云波家中的茶园生长情况良好,再有2个月,茶园将陆续进入采摘期,由于引种了新品种茶,董云波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种茶多年,去年的收益是最好的。”年终岁末,董云波算了算自己去年的收入,仅仅种茶一项,20亩茶园就收入了10多万元。
董云波的茶园里,一半种植的是村上种植了十多年的老品种福选9号,另一半种植的是几年前引进的新品种安吉白茶。“去年,福选9号的明前鲜叶价格最高在每斤50元,而安吉白茶平均价格在每斤100元,最高达到了每斤130元,一年每亩收益达到8000元,是福选9号的两倍多。”董云波说。
资料图片
2000年,村上从青神县引进了福选9号,逐渐替代了原来种植的川小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了上千亩茶园。董春容说,近几年,福选9号的短板逐渐显露出来,品质和效益提不上去,茶叶卖不上价。雪上加霜的是,茶叶的采茶期短,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采摘时节劳动力短缺问题严重,甚至出现雇不到人的情况,采茶成本上升,部分茶园来不及采摘,致使茶农遭受损失,种茶积极性受挫。
2014年,村上组织党员干部和茶农到洪雅茶园进行考察发现,当地种植的安吉白茶品质好、效益高,采摘期比福选9号晚一个月,正好可以错开采茶用工高峰。当年,部分党员干部带头试种安吉白茶,逐渐在村上推广开来。去年全村200亩安吉白茶进入盛产期,为全村带来150多万元收益,占全村茶叶收益的一半左右,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今年1月通过了脱贫验收,摘掉了贫困帽。
适度规模经营 做长产业链
今年建国村又新增了300亩新品种茶叶。但村上目前1500亩茶园中,种植面积最大的20多亩,最少的几分地,均是散户种植,没有形成规模。种植分散,有地形的限制。建国村多山地丘陵,且地形分散,集中连片的茶园不多,流转成本高,企业不愿意进来。
村民自产自售,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也影响了茶叶的深加工。董春容说,村上茶叶主要是以销售鲜叶为主,少量会送到乡镇加工厂去进行初级加工,附加值不高。而市场上,进行精细加工包装后的安吉白茶,售价每斤可达上千元。
为此,建国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建国村山林地多,有1000多亩巨桉树,这种树需水量大,容易导致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去年9月,由村上主导,利用树种改植和退耕还林的契机,建国村尝试对100亩山林改植经济生态林木,同时在林下进行茶叶种植,示范带动形成规模种植,提高茶叶的质量和效益。董春容说,“在提高茶叶品质的同时,希望借助县上打造茶叶特色小镇的契机,将村上优质茶叶形成自己的品牌,推广出去。”
记者手记
重品种还应重品牌
“穷则变,变则通。”建国村两次引进茶叶新品种,调整茶树种植结构,给茶叶种植带来了生机。
然而,生机中也潜伏着危机,目前村上安吉白茶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几年后的安吉白茶是否也会面临着如福选9号一样的问题?村民是否又要忍痛砍掉成熟的老茶树,移植新品种?
引入新品种,成本高、风险不小,新品种有较长的生长周期,如何应对几年后市场的变化?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多条腿走路。从长远来看,为了降低频繁更换茶树品种而造成的成本和风险,应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延伸产业链,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附加值,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