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陈绍海 记者 刘佳
“民宿改造提升后,更多的客人住了下来,今年上半年农家乐就收入3万多元,卖土特产赚了8000多元……”近日,旺苍县木门镇柳树村脱贫户杨秀英盘算着她家今年的收支账,高兴地说,“这多亏了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
“脱贫不脱政策,帮扶不减力度,我们的‘旅游饭’越吃越香。”柳树村党支部书记柳怡介绍,随着县里一系列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举措落地,村里开起了精品民宿,依托木门会议会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搞起了红色研学,目前 80%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脱贫摘帽后,柳树村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一户一块茶园、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产业就业模式,群众日子越过越好。
摘果、择果、装箱……这几天,该县张华镇松浪村第一书记唐浩告诉记者,村里的这几百箱脆红李要发到全国各地,少说也要卖5万多元。
“脱贫不脱责任,摘帽不摘担当,乡村振兴接续干!”唐浩说,今年2月组织将他派驻到松浪村,他和三名驻村队员天天都扎根在村上,通过发展红脆香甜李种植、流水养鱼产业和“松浪味道”农家乐,打造娱乐购“网红”乡村旅游综合体。
为集聚优势兵力到一线,该县年初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七条举措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部门单位要将具备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吃苦奉献精神的年轻后备干部、单位骨干充实到驻村工作队,硬性规定各村脱产驻村干部不少于3名。
“一个硬性规定,凸显重视。”旺苍县委组织部部长杨光辉表示,每村不少于3名这个比例制定是经过精心摸排后确定的,“既要保证不影响各单位的正常运转,也要保证最大限度地集中优势兵力,把能打仗、打硬仗的干部集结在一线。”
为确保千名干部在一线扎下根,旺苍县每年从县财政划拨1500余万元,作为脱产驻村工作经费。“县上每年安排人头工作经费1.4万元,用于驻村干部生活补助、日常交通、通讯及食宿,切实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从旺苍县中医医院选派到水磨镇群花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吴强说,“我现在是乡村振兴驻村帮扶第一责任人,在任期内必须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吴强在村办公室“就地安家”。针对村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他决定做大肉牛养殖、道地中药材等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摘帽不摘政策,旺苍县延续脱贫攻坚战中形成的精准施策、选派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等有效机制和做法,积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目前,旺苍县统筹全县干部力量,141个各级企事业单位向98个村(社区)选派驻村力量3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