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 杨勇
捍卫舌尖上的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对四川而言,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我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四个最严”,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扎实推进质量兴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省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99.2%,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趋势向好。
“责任制+清单制”
落实监管责任
2017年1月7日,省政府在都江堰市召开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品牌建设工作现场会,省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部署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工作。
按照 “责任制+清单制”要求,我省及时制定印发贯彻落实现场会精神的任务清单和《2017年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将现场会精神具体体现到13项任务清单中,并细化落实到各个责任单位。省政府首次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纳入对市州政府的目标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进一步落实。
资料图片
深化“两个创建”彰显示范效应
创建保证规范,规范助力发展。
我省首先有序推进国家级创建。广元市和旌阳区等11个县(市)被农业部列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试点单位。及时制定印发了《四川省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活动方案》,在岳池县举办了创建试点工作培训班,并开展了专门督促指导。其次不断拓展省级创建。省政府认定达州市和开江县等20个县(市)为第四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县,累计认定四批共计92个省级示范县、6个示范市。同时,对第二批20个示范县进行了资格复审,并对一批新申报县进行了技术核查,确保高质量推进创建工作。
让人欣喜的是,由于不断创新,我省特色监管模式影响不断扩大。在“两个创建”中探索形成的成都 “智慧动监”、广元 “一图二书三员四定八规”、都江堰市蔬菜质量安全联盟、安州区重大农事事前报告制度等经验做法,在2016年10月全国“双安双创”工作现场会和2017年6月全国“双安双创”成果展上,受到国务院和农业部领导的高度评价,成为各省(市、区)学习借鉴的主要内容。
深化追溯体系扩大应用覆盖面
我省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3个试运行省之一。我省选择生猪、茶叶、猕猴桃3个品种,在都江堰、邛崃、纳溪、青川、洪雅5个县开展试运行。目前,已开通监管、检测和执法机构用户账号120个,107家生产经营主体入驻国家追溯平台,数量均位居3个试运行省之首。
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入驻主体、入驻产品数量大幅增长,分别较2016年增加1526家、2319个。目前,全省有135个县的3654家生产经营主体、5052个产品入驻省级追溯平台,累计使用追溯码2.49亿张,接受查询363万人次,追溯范围涵盖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
省级信息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完成了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硬件及基础软件的安装、调试和验收。创新开展农资监管与可追溯示范建设,开发了四川省农资监管平台,在10个县试运行。目前,已有50家农资经营门店入驻农资监管平台,涵盖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种子5大类农资产品。
推进标准生产提升品牌影响
安全优质,标准先行。
通过申请立项,制订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73项,终审112项,现行有效799项,数量占省级地方标准一半以上,居全省各行业首位。
标准化基地稳步扩大。累计建成现代经作产业标准化基地370万亩,部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906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84个,新增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1.5万亩。目前,全省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715.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6.7%;累计创建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1个、面积876万亩,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三品一标”持续发展。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965个、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63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0个。继丹棱桔橙被授予 “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称号后,四川泡菜和唐家河蜂蜜又获得创建资格。纳溪特早茶和四川泡菜成为第一批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四川泡菜还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目前,全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514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558个、绿色食品1315个、有机农产品1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59个,数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