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产业树品牌 吸引更多人才扎根乡村
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周金泉 刘佳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中国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连日来,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人大代表们围绕这一话题各抒己见,提出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育等方面重点攻关,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我作为基层代表,体会很深的就是,乡村振兴就是要着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省人大代表周莉说,“如何强农业?我认为,要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发展产业;要引进业主与当地老百姓建立利益链条,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做强自己的产业,才能为下一步的农村强、农村富做好铺垫。”
谈到农村美,周莉代表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村环境的治理,尤其是对面源污染及污水排放进行专项治理。“这又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公路、住房等基础设施都搞好了,相对的环境治理就好了。这需要各级资金上的支持、政策上的倾斜。”
周莉代表说,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是“全面开花、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个村”,因此相关政策要考虑平衡,避免造成村与村之间的差距拉大。
“当前,农业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人大代表杜晓秋表示,四川地形复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因地制宜,南充、达州等丘陵地区的小型农机使用就非常高,因此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就要与小型农机相匹配。同时,在灌溉方面积极配套。
资料图片
树立品牌严把农产品质量关
省人大代表张谊说:“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三农’的方方面面。但是,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绝不是包装几个产品整几个园区那么简单。”
张谊代表认为,这就要建基地,各地要划出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必须保护起来,以满足人们“既要饱肚皮,又要顾口味”的需求。同时,要通过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最好是在一个大的园区,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形成循环农业、自产自销,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乡村振兴,还要树品牌,强品牌。”张谊代表说,“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个基础必须抓牢,要通过良种良法提高农产品品质,绝不能一家一户搞一个品牌,要打造农产品公共品牌,全力以赴宣传,大家共同维护。”
杜晓秋代表认为:“四川农业品牌也有一定的优势,但现在是如何严把质量关的问题。一个品牌创好了,就要杜绝任何影响品牌的负面行为,一定要严把质量关。”
培育人才扎根农村发展产业
“当前,乡村振兴,农业人才非常缺。如何培育人才?传统的靠大专院校、职业学院培养的大学生、职高生,很难真正在农村扎根;现在在农村发展的业主,很多都是外地的,他们对当地的长远发展考虑不多。”杜晓秋代表说,“我在营山调研,发现当地的一个村支书带着两个儿子发展水稻机械化规模生产,他们才是能真正扎根农村、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土人才。”
杜晓秋代表建议,要给“热爱那片土地”的当地年轻人,提供一个路径,让他们学习现代农业技能和知识,最好每个村给一定的培训名额,相当于定向培训,回到当地扎根发展农业。
“各级要强队伍、引人才、留人才,给人才成长的环境,让人才安心从事农业的各种保障必须跟上。”张谊代表说,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保障,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让农业科技人员放手到田间地头从事农业,不能让过多的事务性工作耽误了他们的时间。
周莉代表呼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光靠业主还不够,要吸引80后、90后到乡村发展,吸引各方面人才到乡村发展、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