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随着现代农业进程如火如荼地推进,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的综合配套效益日益凸显。这一点,在水稻等粮油作物生产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背景下,我省提出了“五良”融合的发展理念,这对水稻等粮油生产无疑是一大利好。那么,基层种植户如何认识“五良”融合?我省在“五良”融合方面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记者走访一线进行了调查。
现场直击
“五良”融合,基层体会多多
仲夏时节,田间虫鸣蛙鼓、水稻一派葱茏,种粮户们进入忙碌时候,在夹江县新场镇慈影社区海滨农场,种粮大户、场主刘海兵也不例外。
“我种粮有10年了,水稻、小麦、油菜都种,现有动力机具20台、烘干机具6台、配套机具20台,好机具占到了85%,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对于良机,刘海兵极为推崇。
资料图片
此外,刘海兵选用的都是良种,粮油产品产量高、品质好。良法、良制,刘海兵也一一遵循,在他的农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士管理,水稻还申请了绿色认证。
良田呢?“通过国家项目资金和自筹,我们农场2000多亩田就有一半达到了良田标准,道路、沟渠、田形等都达到了高标准农田的要求。”刘海兵说,他很早就实施了“五良”融合,“我现在1亩地只需 0.8个工,比之前节省了1.7个工,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品质提高了。”
对良机,夹江县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涛有自己的见解:“良机,不一定要‘高大上’,只要适合当地生产的就是良机;良田,则需适合机械化作业。当然,良田是最基本的支撑,没有了良田,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作为“五良”融合的忠实践行者,王涛的合作社长年为种植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他的集中育秧服务采用良法:秧苗采用带药移栽,每亩大田节约了95%的农药成本;采用高密度育秧,1亩苗床的秧苗可匹配120亩大田,比传统育秧高出12倍。
观点聚焦
两融两适,良机是融合出路
“‘五良’融合,目前的重点是种植业,尤其是水稻等粮油产业;最开始要求率先在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五良’融合,后来逐渐扩大到园区以外。”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处副处长谭平说,“‘五良’融合的核心是‘两融两适’,即: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农田建设与机械化生产相适应、农机化服务与规模化经营相适应。”
据谭平介绍,“五良”融合的一大重点就是要补齐农业装备“良机”短板,要汇集方方面面的资金、资源在现代农业园区率先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从良机出发,来理解“五良”融合,谭平进一步解释,良种,就是要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优良品种;良法,是要着力探索适合农机作业的农艺;良田,不光要能排能灌,更要考虑宜机化作业、让农机轻松地下田。“今年,我省将在 18 个市州、24个县实施8万亩宜机化改造项目,着力于对高标准农田提质、改建。”谭平说。
“一家一户一亩二分田”很难推广良机,怎么办?夹江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郑希林介绍,夹江县近年来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他们实现机械装备的现代化,为种植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并坚持“宜机先行”对田块进行改造,使农机顺利下田作业,促进全县农机装备大力发展。
“良机是‘五良’融合的出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教授马均认为,“应着眼于我省丘陵区面积大的稻田生产条件,大力引进和研发应用与丘陵区地形地貌相匹配的实用性强、小巧灵活、效率较高的小型农机具,并推进农机化与信息化、智能化有机融合。”谭平也认为,我省未来的良机将具有智能化、复合作业的特点。
去年4月,《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五良”融合农业装备指南及考核标准(试行)》出台,提出要汇集各方资金、资源在现代农业园区率先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为此,我省还成立了“五良”融合专家组,以农机专家为首席专家,结合产业专家,成立了10个专家组,以园区为平台,为“五良”融合提供智库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