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返乡创业“土疙瘩”变成“金粉丝”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8-01-10

    四川农村日报 陈有生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1月4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松林村,只见家家户户的院坝里,都晒着晶莹剔透的手工红苕粉。“我们松林村能让红苕这 ‘土疙瘩’变成‘金粉丝’,成为泸州最大的手工苕粉生产基地,离不开15年前返乡创业的村民李亚平、赵小林夫妻。”同行的松林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刚介绍。
    百年手工苕粉跻身非遗
    红苕是打古镇主要农作物,纯手工苕粉成为当地农民绵延数百年的传统技艺,但过去村民加工的苕粉大多是自给自足,极少上市销售。纳溪区乡村旅游的萌芽,位于打古镇境内的纳溪最高山峰——普照山开始迎来游客,当地农家乐将本地特产“打古手工苕粉”作为一道特色菜招待游客受追捧后,“打古手工苕粉”蕴藏的商机也凸显出来并引起了当地有识之士的关注,李亚平、赵小林夫妇就是其中之一。2002年3月,李亚平、赵小林夫妇放弃了在广东某制衣厂工作,返回家乡流转了100亩土地种红苕。
    “‘打古手工苕粉’之所以受青睐,除了手工制作,靠的主要还是晶亮透明、久煮不烂,不酽汤、能回锅的生态品质。”李亚平介绍,好酒也怕巷子深,要想让优质生态苕粉卖出好价钱,让更多人吃上打古手工苕粉,还得让苕粉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而此前,打古苕粉虽然招人喜欢,但在销售上还是停留于摆地摊,有时还互相砍价抢生意。苕粉规模上不去、效益也大大缩水。

3.jpg

李亚平、赵小林夫妇在梳理晾晒的苕粉

    于是,李亚平夫妇从返乡种红苕起,他们就联合镇上几个红苕种植大户,并在打古镇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泸州市纳溪区普照山手工苕粉专合社,为打古苕粉注册了“普照山”牌商标,而加工手工苕粉所需的洗苕、磨浆、滤渣、沉淀、揉粉、出粉等12道工序也一举跻身于泸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品牌上身,价格倍增。从2012年开始,打古苕粉开始进入城里的大超市,批发价也从以前的每公斤10元—12元卖到了每公斤30元。
    带出泸州最大“苕粉村”
    “要想让打古手工苕粉变富民增收大产业,打‘生态牌’是唯一出路。”自打种红苕加工苕粉起,李亚平夫妻俩坚持着这一理念,带领当地群众依托打古镇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种红苕,手工制苕粉。李亚平说,使用化肥促进快速生长,如此种出的红苕品质低,出粉率低,做出的苕粉在市场上卖不起价。
    苕粉专业合作社在李亚平夫妇的带领下,推行“统一品种、统一布局、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李亚平说,按照合作社章程的要求,社员在品种选育、种植管理上都进行了规范,品种是板栗苕,肥料只用农家肥,从源头上为手工苕粉生态品质提供保障。
    普照山苕粉专业合作社是省级示范社,近几年,李亚平夫妇作为专合社骨干和苕粉传承人,每年至少5至6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育种并推广种植技术,开展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了社员们的制作技能。与此同时,李亚平夫妇还指导全村所有苕粉专业加工农户对院坝、晾盘、支架、晾杆等设施进行改造规范,保证了苕粉加工的标准化。
    在李亚平夫妇的带领下,这些年松林村家家户户都走上了种红苕、制苕粉的产业化脱贫增收路。因考究的技艺和独特的生态品质,“打古手工苕粉”早已卖往成都、贵阳、上海、北京等城市,每年松林村村民加工出的近100吨生态手工苕粉,给村民带来了300余万元收入,一举成为了泸州市响当当的“苕粉村”,而 “打古手工苕粉”也成为了纳溪区的一张特产“名片”。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