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游客需求 抚慰游子乡愁
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张立峰
近日,省旅发委公布了《四川省旅游扶贫专项2018年度实施方案》,计划在新的一年里投资1.7亿元 (其中深度贫困县1.6亿元),推动创建旅游扶贫示范村108个。
这些年,得到旅游扶贫专项资金的贫困村越来越多,基础设施也都大为改善,可这“旅游饭”却“吃”得有好有差。记者走访了解到,一些旅游扶贫示范村旅游年收入人均可达上万元,一些却只有区区几百元,差距甚大。那么,怎样的乡村游才能留住客人呢?
想卖好特色农产品?要借乡村游创品牌
去年12月23日,第四届成都优质特色农产品网购嘉年华暨第三届A20新农业盛典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电商、生鲜品牌、冷链物流、农机农资企业400余家参与了此次展览。
为了卖好自家农产品,各商家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用宣传手册、PPT和视频强调其农产品有机、健康;有的开展免费试吃活动,吸引了大批人围观;还有的搞起了手机直播,将展区现场和自家田地连线,让观众看得明白,吃得放心。
但在海南火山村荔枝展区,荔枝大户陈统奎却没有宣传荔枝,反而用电视推广着自己的家乡——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博学村。画面上,博学村山清水秀,一条条整洁的村道比肩公园步道,一座座农房分散在田间各处,全被打造成单层的瓦房庭院……整个村庄犹如世外桃源,美不胜收。
“2009年以前,贫穷、落后是许多人对这片土地的记忆。”陈统奎告诉记者,那时村民住的是用火山石砌起来的十几平方米的平房,“但如今,200平米的农房已是常态。除了自住,全村各户都做起了民宿经营,旅游收入十分可观。”
2001年,作为村里第一个跃出“农门”的大学生,陈统奎手中握着全村人凑的学费,离开小岛外出读书。2004年大学毕业后,陈统奎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在上海成功定居下来。但他的心里仍然挂念着遥远的故土,回报故乡也成了他心头的梦想。
2009年,陈统奎去台湾省访问桃米生态村。在那里,陈统奎仿佛看到了自己故乡的影子。“改造前的桃米生态村和博学村一样,贫穷、落后。但在一对返乡夫妻的带领下,昔日的桃米村如今已成为台湾重要的生态社区和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陈统奎告诉记者,目前桃米生态村一年能吸引超过50万人次的游客,仅旅游收入一年就有2200多万元人民币。“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觉得,我也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陈统奎说。
借鉴其它地区的社区打造经验,陈统奎辞职返乡,组织村民选举产生博学生态村发展理事会,向当地政府争取到发展资金,组织村民铺水管、电网,铺路,风风火火地开启了整个村庄的再造之路。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如今的博学村已经成为了一个乡村休闲旅游胜地。游客多了,陈统奎随即创立“火山村荔枝”品牌,和村民一起推销不使用化肥、不使用除草剂、低毒低度地使用农药的古法种植荔枝,售价最高时达到66元一斤,这让博学村一批荔枝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资料图片
想靠乡村游脱贫?要改善环境保护乡愁
经过多年经营,陈统奎总结出了乡村旅游的诸多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留住乡愁,打造精致的乡村社区。对这样的观点,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李如嘉,也表示认同。
在去年12月20日举行的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暨首届平武冰瀑节上,李如嘉受邀为平武县旅游系统人员做了一场主题为“留住乡愁,乡愁也能挣钱”的乡村旅游专题培训。李如嘉认为,当前部分地方政府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将新农村聚居点过度包装,全部进行公园式打造、景区式打造,这样的农村失去了最本真的面貌,原始的乡愁也无处可寻。
“不可否认的是,新农村安置点在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远离自然灾害,减少一部分闲置宅基地,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促进城镇化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导致各地新农村聚居点大同小异,让乡村旅游失去了特色。”李如嘉告诉记者,景区的卖点在景色,在其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乡村只能依托景区而不是与其竞争。“同样,乡村也不要打造成公园,城里有的是公园,市民能实现就近散步、锻炼身体。”在李如嘉看来,乡村的卖点在于其环境,在于其和城市的不同,在于乡愁。
让离乡的人有乡愁可寻,成了近年来乡村旅游的一大热点。在去年12月15日举办的 “当代农业发展讲坛——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上,省农科院专家黄钢表示,现在的城里人愿意“消费”乡愁,但也需要一个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
“保留乡村风貌,不等于不管不问,需要时刻保持其干净、整洁。”黄钢告诉记者,他曾到欧洲的乡村访问学习,那里的乡村环境让他印象深刻。“欧洲许多地方的村庄都有公共卫生间,有垃圾桶,有问讯处,但又不像景区或是公园,因为居住着大量本地人,有的甚至祖孙三代都住在一起。”黄钢说。
而在谈到乡村环境时,省农科院专家刘建军告诉记者,他已走访了省内十多个区县,发现景区和附近村庄的厕所都得到了极大改善,成都周边县甚至对农户家的旱厕都进行了改造,“入厕问题得到了解决,游客的旅游心情自然也就好了。”
原始的乡村风貌、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这两点在李如嘉看来还不够,要搞好乡村旅游,田园慢节奏、慢生活氛围的营造才是关键。李如嘉认为,现在城里人的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选择到乡村旅游,就是想要感受慢生活、慢节奏,从而达到身心的放松。“在英美,乡村旅游就是慢生活的代表。而我国的乡村旅游由于起步较晚,曾长期处于粗放型阶段。”李如嘉告诉记者,目前国内乡村的旅游消费者和消费需求已经发生变化,大批90后城市白领不再满足于到农村吃一口农家饭,打一桌麻将,而是希望到农村去追寻乡愁,去放松压力,感受精致、小资的田园慢生活。
记者手记
新乡游 慢生活
乡村游,是一种偏向于依靠农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接近地气的本土化旅游。其根源与本身的“乡愁”有一定联系。
这些年,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越来越多,可谓遍地开花,地方政府学习乡村旅游致富的热情也都很高,但普遍存在盲目跟风,互相攀比的现象。一些地方过于注重 “硬件”开发,把乡村当成工业品打造,却忽视了对乡愁的保护,忽视了对广大村民旅游经营意识的投入。于是,当人们再次走进乡村的时候,却越来越发现,乡村的味道丢失了……
乡村旅游靠一个“土”字火起来,但要长久发展下去,一个“特”字少不了。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地理区位各异,文化脉络有别,发展乡村旅游还要“因地、因时、因人”科学谋划,否则就是对资源最大的浪费和破坏,更无可持续、科学发展而言。乡村旅游优势还在“农”字,农村风光、农舍民情、农家饭菜、农事活动,这些才是吸引城里人的法宝。因此,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必须在创意上下功夫,突出乡村旅游的闲趣、农趣、乐趣,才能留住游客。
如今,传统粗放型的乡村游需求依旧存在,但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着眼未来。90后、00后已经长大成人,做乡村旅游,应该把握住这批新生代群体的旅游需求——那就是浪漫、小资、轻松、有情调的乡村精致慢生活。将这种慢生活理念和当地环境、民俗特色结合起来,乡村旅游一定能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