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交出高质量脱贫成绩单 高县自有高招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1-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沾
  高县曾是四川省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县共识别贫困村5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7万户5万人,贫困发生率10.7%,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而艰巨。
  近年来,高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最要紧的中心工作来部署,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2014—2019年,全县5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高质量实现贫困县摘帽,全面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
  2020年,该县以“全域提升、全面小康”为目标,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实现了圆满收官。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高县县委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共高县县委书记、县长黄修国参加总结表彰大会并领奖。这是高县脱贫攻坚工作获得的最高荣誉,是对高县工作的最终肯定和巨大褒奖。


image.png

县城东区市政广场。

产业扶贫 贫困户持续增收有保障
  “今年,我家光摘茶叶卖出的收入,早就是‘万’字头了。”高县落润镇新寨村脱贫户黄明琼很开心,“过去,我家穷得叮当响。现在好了,我年年都是‘万元户’。”2014年,黄明琼一家被列为贫困户,她一边照顾患病的丈夫,一边精心管理2亩多茶园。2018年,她家茶叶收入1.5万元,顺利甩掉了“穷帽子”。尝到了甜头的她,拿出好田好地又发展了3亩茶叶。如今,仅凭5亩多茶叶,黄明琼一家的日子就过得红红火火。
  茶叶历来是高县的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在高县,像黄明琼一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的贫困户还有很多。
  近年来,高县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狠抓产业扶贫,茶叶和蚕桑产业在脱贫攻坚中挑起了扶贫产业的“大梁”。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高县就把茶叶、蚕桑作为贫困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核心主导产业来抓,全面开启“茶泡饭”和“人均一亩桑,脱贫不用慌;人平两亩桑,致富奔小康”的精准脱贫模式。
  在脱贫攻坚战中,高县茶叶、蚕桑产业覆盖了全县所有贫困村,带动了70%的农户、80%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高县已创建为全国茶叶基地县、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重点县,并获“中国蚕桑之乡”荣誉。全县现有茶园32.7万亩,茶企业98个,茶农近5万户;桑园22.7万亩,覆盖了全县13个镇、134个村,近10万人从事蚕桑生产。
  近年来,高县通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贫减贫主体培育、扶贫产品品牌创建等重点工程,依托50余万亩茶园桑园、产业扶贫基地、就业扶贫基地,以及扶贫龙头企业和“四川扶贫”标识产品培育,实现了户户增收产业全覆盖,为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坚强保障。

image.png

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

交通扶贫 贫困地区发展后劲足
  3月,草长莺飞。高县罗场镇兴场村茶园翠绿欲滴,枝头茶花俏丽,一条条水泥公路如同灰白色的带子在山间交织、蜿蜒盘旋,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
  “4.5米宽的水泥公路就从我家门口过,方便得很,就和以前电影里头说的‘金光大道’一样……”说起现在的日子,该村脱贫户张秀英开朗了许多,“煮饭烧水不冒烟,走家串户不湿鞋。汽车开拢家门口,三轮骑到地头来。”她用村里乡贤编的顺口溜,来细数近年生产生活发生的大变化。
  路通产业兴。晴雨通畅的通村通组公路,让过去饱受“无路之苦”、守着丰富林竹资源过拮据日子的兴场村村民有了大兴产业的“底气”。如今,该村各组的生产路已修到了田间地头,村民的肥猪、竹子、粮食就在家门口卖,茶叶、茶花在田间地头就能换成钱。
  兴场村的现状只是高县农村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高县把道路交通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大交通扶贫资金投入,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2016—2020年,高县投入交通扶贫专项资金171855万元,大力实施“三年交通大会战”,实施贫困村项目84个,新(改)建农村等级公路1000公里以上,实现了100%建制镇通硬化路、100%建制村通硬化路、100%的组通公路、100%建制村通客运“四个100%”的目标。2019年,高县成功创建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与此同时,高县围绕茶叶、蚕桑、水果、生猪、林竹等特色产业,建成产业路146条519公里,辐射多个镇特色园区、示范村、龙头企业和50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实现产业公路对全县支柱产业区的全覆盖,带动产业路沿线30余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image.png

采早茶。

教育扶贫 提升贫困人口发展能力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近年来,高县始终把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发挥教育扶贫最大效益,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加强乡村教师培养,是高县教育扶贫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
  嘉乐镇中心校校长严永凤,就是高县乡村教师培养提升计划中成长起来的教师之一。她原是村小一名代课教师,后通过公招考试成为正式教师。此后,她不仅先后参加了国家、省、市、县级培训上百次,还参加县城学校跟岗挂职培训锻炼。她每年任教学科学生成绩均位列全县同层次前列,先后获得宜宾市优秀乡村教师、高县首届最美教师、高县优秀骨干教师等荣誉。“乡村学校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如今的乡村教育也别样精彩。”严永凤说。
  近年来,高县先后组织乡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2000余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像严永凤这样热爱乡村教育、甘愿扎根农村的乡村教师。
  脱贫攻坚战中,高县从贫困群众接受教育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出发,完善扶持政策,精准资助一个不漏,控辍保学一个不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教育资金政策向贫困山区、乡村倾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持续改善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师生住宿等生活条件,完善配套附属设施。2016—2019年,全县共投入教育扶贫资金43838.4万元,实施教育扶贫项目158个,所有镇都建成标准中心校;同时,通过公开招考招聘教师800余名,大部分充实到乡村教师队伍中;投入资金7421万元为农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助,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让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推动教育脱贫与教学事业协调发展。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