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周金泉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在上月举行的第五届四川农博会上,长宁县发布建成全国首条凉糕工业生产线的消息。这意味着,传统小吃长宁凉糕正由千家万户的小作坊生产步入现代工业生产轨道。长宁凉糕产业化生产对长宁农业格局带来何影响?能否促进该县农业转型升级?12月12日,记者前往长宁县进行了调查。
从小作坊到中央工厂
“长宁凉糕起源于长宁县双河镇葡萄村,是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保质期很短,夏天放冰箱最多保存3-4天,由此,本地小作坊的销售范围就在本县,即使本地人到成都、重庆开小作坊生产以后送各小吃店的,其销售半径也仅在一个城市周边。”长宁县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王强说,“传统小作坊生产的凉糕以石灰水作凝固剂,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不能通过超市和互联网销售。”
针对上述两大问题,去年3月,长宁县引进一家公司成立长宁县非遗凉糕发展有限公司,在长宁县竹海镇投资建设凉糕中央工厂,建成国内首条凉糕工业生产线于今年8月正式投产,日生产3万碗凉糕。所生产的凉糕更符合健康要求,且保质期延长到3个月。
公司计划于3年内在全国打造1万家以长宁凉糕为主打产品的长宁小吃连锁店,同时,公司与成都、重庆、南充等9个城市的2.5万家火锅店达成销售协议,让人们“麻了辣了,来一碗长宁凉糕”。
资料图片
订单农业有了 农旅融合可期
目前,长宁县内大大小小100多家小作坊的年生产量为八九百万碗,凉糕中央工厂一年的生产量高达1000万碗以上。凉糕工业化生产刺激了对专用稻米、红糖等原料的需求。
这几天,长宁县梅白乡乡长王珑正带人落实3000亩甘蔗的种植地块,这是县上为长宁凉糕工业化生产配套打造的“中国甜村”的重要一环。“以前,全乡仅种有约200亩甘蔗,且零散不连片。”王珑说,“随着‘中国甜村’落户我乡,乡上分成4个工作组到各村组开动员会,甘蔗种已经联系好了,明年开春就能把3000亩甘蔗栽下去,验收合格后,县上每亩给300元补助。我们还联系了一家企业订单收购甘蔗加工红糖向凉糕厂供应,协议价格是甘蔗保底价不低于0.5元/斤。”
此外,“中国甜村”还将打造红糖文化园、全国甘蔗品种展示园、甘蔗迷宫、甘蔗绿道,待明年底甘蔗成林即将初步成形。王珑表示,“借此一二三产业联动,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同时,甘蔗加工成坨坨红糖除了卖凉糕厂以外,还可把红糖做成心形、花瓣形的旅游商品,以提高附加值。”
梅白乡同心村是 “中国甜村”的核心区,村支书熊从明说:“我们成立了甜村专业合作社,目前流转了300多亩土地,今后能通过订单迅速把甘蔗变现,农户收了甘蔗,还可外出务工。”
“长宁凉糕使用的专用稻——桂朝2号,以前仅在我们的双河、桃坪种了一两千亩,都是供应小作坊,一直没有订单保障;现在,全县将发展1万余亩桂朝2号专用粮基地,由凉糕厂订单收购。”据王强介绍,桂朝2号稻米加工的凉糕具有“嫩、绵”的特点,其效益通常比种普通杂交稻每亩高出两三百元收益。
“去年,我村种了200多亩桂朝2号,谷子卖小作坊高达2.8元/斤,今年发展到500多亩,结果种多了人家要不完,价格就只有1.8元/斤了。凉糕厂一来,我们就能拿到稳定的订单了!”双河镇金鸡村村主任吕少培说,“这个星期村、镇都在跟凉糕厂对接谈价格,一旦能谈到2.5元/斤以上,村民发展的积极性就高。等接下订单以后,我们就成立农民合作社,争取项目资金,调整田型,减少成本,增加效益。”
突破瓶颈短板做长产业链条
据王强介绍,由凉糕企业打造的1万家连锁店,除经营凉糕以外,还将经营竹荪鸡汤面、竹筒饭等长宁特色系列小吃,这势必也将带动长宁竹荪、竹笋、竹林鸡等产业发展。
小小凉糕背后连着的是专用稻米、甘蔗、红糖等长长的农产品供给链条。王强表示,长宁凉糕系列产业链条要得到正常运转还需解决以下问题:一是长宁凉糕在成都、重庆深受喜欢,但省外市场对其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度,尤其是江浙一带甜食也做得很精致,长宁凉糕工业生产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还应在推介和做工上多下功夫;二是传统小作坊生产的长宁凉糕有几十种风味,而目前工厂化的生产仅有红糖风味,还需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出更多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风味,形成多元化产品,进而加大专用稻米等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三是保持凉糕工业化生产正常运转,在原料收购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比较大,急需农业担保公司和银行的支持。
长宁县非遗凉糕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薛莲表示:希望由政府主导成立 “长宁凉糕”产业发展基金;由政府主导,政策性担保公司、银行共同组建“凉糕贷”金融工具;对长宁凉糕中央工厂的技改、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政策和资金支持,以此促进凉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