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今年至少能挣15万!”看着即将上市的黑番茄,张兵打起了算盘。去年开始,这个重庆人在邻水县九龙镇黄泥村承包下50亩土地,种起了反季节有机蔬菜。如果一切顺利,今年底,他就将收回成本。
就在两年前,黄泥村的土地还是村民“嫌弃”的对象。从遭人“嫌弃”到成为“香饽饽”的黄泥村,究竟有什么故事?
记者 王成栋
困:
设施破损,远水咋能解近渴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过去,只要下雨,黄泥村就是遍地黄泥。
“水排不出去,外面的水引不来。遍地黄泥能做啥子?”家住黄泥村的杨德培说,这个小山村地处半山腰上,距离村子最近的水源也有2800米,“还是在螺蛳沟水库,根本提不过来。”
水远,黄泥村自身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也不乐观。九龙镇水利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黄泥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均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损毁不堪,“四个排灌站都不能用了,水渠都淤塞了,地都成了‘望天田’。”
没有水,土地产出低下,两年前,当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杨德培回忆,从前她家的五亩田就算全部种上再生稻,每年也只能“混个肚圆”。
整修水渠和提灌站,村里不是没想过。但是,受限于资金短缺和后续管理问题,一直没见行动。
“别说拿不出那个钱,就是拿钱出来修好了,没得人管,过几年又不能用了。”杨德培说,修水利的事,村里不知道提了多少次,但每次都是没下文。就这样,黄泥村12个社的1811亩土地,得不到有效灌溉,一度抛荒面积占到三分之二。
“实在没搞头,搞不好就不够本,不如出去打工。”村支部书记曹旺喜说,当年,莫说是收取流转费,就是白送,村里的耕地也没多少人愿意种。
资料图片
解:
确产权明管护,旱山村种上再生稻
2015年,黄泥村被列入邻水县小农水建设重点村。
如何让黄泥村这个旱山村不再缺水?技术人员发现,水源只能是螺蛳沟水库,但水库年久失修,“蓄水太少、水位太低了。”
在除险加固大坝后,2800米再也不是取水阻力。因为,大坝加固后,水库蓄水能力全面恢复,蓄水位已经高于黄泥村大部分农田海拔高度。换言之,水库的水,可以自流灌溉。
水源问题解决了,那该怎么打通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
借助小农水项目,黄泥村新建水渠580米、整治水渠7500米。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全村农田灌溉的全覆盖。
针对管护难,黄泥村在修建水渠之初就明确:谁投资、谁受益、谁管护。在整修自家田头水渠时,杨德培夫妇俩出资1800元,还投工18天,因此,工程一竣工,她就拿到了水渠的产权。“我现在就是要好好地看着水渠,因为这一段是我家的。”杨德培向记者出示了自己的小农水产权证,她说,现在村里所有的水渠都已经确权颁证,再也不愁没人管。
去年大春,是黄泥村通水的第一个耕作季节,村民不约而同地种起了再生稻。曹旺喜介绍,当年全村再生稻增产至少5万公斤,按市价每公斤3.6元计算,仅此一项就为全村增收18万元。
也正是瞅准了黄泥村耕作条件改善的机会,张兵等邻近的种植大户纷纷入驻。截至目前,黄泥村的土地流转价格已经达到每年每亩700元,“看样子还要涨价,成了真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