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两棵树 带你走进他的扶贫天地——记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万雪琴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1-01-06

记者 杨都 实习生 张娜
  点开万雪琴的微信公众号“万雪琴森”,简介的第一句话是“教育·科技与生活:万雪琴的森林情结”。作为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他做好教学和科研本职工作;作为科技扶贫万里行专家服务团的一员,他用所学带领农民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作为社会中的一位公民,他选择过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短短一句话,背后却蕴藏着万雪琴人生中刻骨铭心的三个关键词,但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万雪琴生活中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变为一个核心:扶贫。
  元旦节前,记者走进四川农业大学,与这位教授面对面交流。

image.png

万雪琴(左二)开展扶贫服务工作。

杨树+核桃树

农大教授和他的成功秘笈
  万雪琴的森林情结源于他的成长和工作,从大学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毕业,万雪琴一直致力于四川林木遗传改良研究和林业高等教育,他的一生离不开两棵树,其中一棵树就是杨树。这棵树,促使万雪琴学术科研生涯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
  “杨树是全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树种,它具有很重要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价值。可是不管是国外的研究还是国内的研究,对于杨树的分类管理非常混乱,这实际上很不利于杨树的研究工作。”万雪琴说,“许多研究杨树分类的科研人员,也因为杨树种类的复杂性而止步。”
  在杨树的研究中,万雪琴也走过弯路。“有一次我采到一株杨树标本,拿回去给甘孜州林科所的专家看,他说这是长序杨。”当时万雪琴心里困惑:按《中国植物志》的描述,长序杨应该长达40厘米;在《四川植物志》里,关于长序杨的描述是长达15厘米,但他采集到的样本10厘米不到。
  直到2018年在西藏找到了真正的长序杨,万雪琴基本确定《四川植物志》《甘孜州树木志》等地方上挂名的长序杨其实并不是长序杨。“这让我意识到,搞科研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如果错误的认识得不到纠正和更新,就会影响到后代对于事物的认识。”通过近10年努力,万雪琴和他的团队建立起了西南地区保存种质最多的杨树种质资源库,并开展了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杨树杂交育种计划。
  而另外一棵树是核桃树,对万教授来说脱贫攻坚的意义更大。
  2020年12月9日,14616斤老核桃从远在800多公里外的甘孜州乡城县正斗乡白坝村运抵崇州市四川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寒风中,万雪琴和他的学生们已经做好了搬运的准备。
  自2018年3月参加科技扶贫活动以来,万雪琴所在的核桃产业技术服务团一直对口帮扶甘孜州泸定、巴塘、乡城等地。川藏高原上的很多村庄都分布在海拔2000至3200米的地方,那里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又分布着大量的原生老核桃树。万雪琴很看好这里的核桃品质。但看到满山的野核桃无人收购,万雪琴深感痛心。经过深入调研,服务团专家们提出“以品质促品牌、以产业促脱贫”的科技扶贫新思路,下决心将核桃树打造成当地的“致富树”。
  帮扶过程中,万雪琴发现,“百姓有了好的品种和技术,核桃种得越来越好,可是为什么会烂在地里?根本原因还是它们卖不出去,销售才是关键。”
  如何把农民的核桃卖出去呢?万雪琴告诉记者:“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核桃加工成产品,增加核桃附加值和延长保存时间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2019年,万雪琴所在服务团立足当地核桃产业,选取了乡城县正斗乡北坝村等4个老核桃树多、品质好、脱贫难度较大的典型贫困村,作为该服务团“核桃科技扶贫产业化”的首批试点村,并成功开发出“横断山老核桃”和“鲜榨核桃油”两款特色扶贫产品,提高了收购价格,让当地百姓获得实惠。仅2019年,两款扶贫产品累计销售额达85万元,当地群众依靠核桃普遍增收30%以上。

image.png

万雪琴(左二)和学生们搬运核桃。

朋友圈+销售圈

扶贫教授和他的“网红”生活
  为推销核桃,万雪琴发挥个人力量,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推广,并开设了微店来销售核桃油。2019年,万雪琴通过自身优价收购甘孜州滞销老核桃1.3万斤,帮助贫困村变现核桃收入约10万元,增收5万元以上,还通过扶持当地专合社、帮助建立初级加工厂,极大增强了群众脱贫信心。
  2020年3月29日,对于万雪琴来说是特殊的一天。当天他在朋友圈里发布了自己的新目标:“向网红教授进军。”表示要做活动推广自己的个人公众号和核桃油,主动吸引粉丝。万雪琴的行动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他的个人公众号“万雪琴森”增加了两百多个关注。
  “既然走上了准商业化的这条路,就必须全力以赴地走下去,要么实现初衷,要么留下笑柄!”记者了解到,科技扶贫团队每年有12万元的经费,供团队5人的差旅及材料费等,但只要涉及商业化的东西全都是万雪琴自负盈亏。
  “一个人的圈子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多一个人就会产生多个销售圈。”当记者问及家人对此的态度时,万雪琴向记者坦言,“妻子一开始并不赞成我的行为,她觉得太冒险了。可她也了解我,知道我做事情就要做到底的决心,也就开始慢慢接受并帮助我打理一些事情。”谈到这里,万雪琴脸上有喜悦也有愧疚。
  记者注意到,万雪琴的个人公众号很早便创立。“基于兴趣,我会在上面写些文章,发表些游玩视频,用于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万雪琴一边展示自己的朋友圈一边告诉记者。
  粉蒸牛肉、油煎薄饼、土豆红烧牛肉……在万雪琴分享的短视频中,常会看到万雪琴像一个吃播博主一样,制作各种美食。对于万雪琴来说,一方面这是自己的生活兴趣,一方面也是在借助这种方式推广农民们的核桃油。
  对于以后的规划,“在产业扶贫上,我将和团队继续探索‘以产品促产业、以产业助扶贫’的创新之路,争取将此打造为发展四川核桃产业的一个支点;在学术科研上,团队可以在杨树的分类学上有进一步的突破;在生活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保持自己的初心。”万雪琴肯定地说道。
  万雪琴表示,在扶贫攻坚之路中,科技扶贫万里行专家服务团只是其中的一种扶贫形式,他也只是千千万万活跃在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的一个缩影。“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图片均由万雪琴提供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