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川果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提出:到2022年,全省水果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
2019年四川晚熟柑橘、柠檬、血橙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1,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全球第1
2018年底,全省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942万亩,年产量57.4万吨,连续三年稳居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亚军”
资料图片: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柑橘产业基地
一业一城
智慧管护 南部县种出25万亩“金果果”
隆冬时节,打鼓山寒意袭人,2020年12月24日,记者走进南充市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柑橘产业基地,漫山遍野的柑橘已进入成熟期,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南部县地处嘉陵江中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域内自流灌溉面积达58%,是晚熟柑橘类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被四川省划为甜橙生产加工基地,柚类和杂柑类的最适区域。
近年来,南部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产业扶贫,对接“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推动产业振兴,以晚熟柑橘为主的主导产业正逐步迈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立足优势发展晚熟柑橘
南充柑橘种植历史悠久,柑橘产业历来是果城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之一,但在几年前的南部,晚熟柑橘树还难觅踪影。
刘永凯是一名返乡创业者,之前在外从事水果销售工作,2014年他回到家乡南部,在打鼓村创办了南部县国凯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800亩土地开始栽种柑橘树,投产后,产量和效益都不错。南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梁德华回忆说,在第一批返乡创业者们收获喜悦后,立足南部气候特点、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有规模地种植柑橘成为发展方向。2017年初,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晚熟柑橘在南部推广。目前,遵照省委“做强产业基地,打造规模连片成带的绿色园区”要求,南部县正全力推进晚熟柑橘现代农业园规模连片发展,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园长”,分管农业的县领导任“值班园长”,统筹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管理,做到财力优先匹配园区、要素优先投放园区、资源优先倾斜园区,近3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余亿元,新建产业路160多公里。
近年来,南部县通过县果品公司、农投公司统建和业主、镇村自建等多种模式,全县建成盘龙至八尔湖、定水至升钟湖、火峰山至长坪山3条产业示范带,共种植晚熟柑橘25万亩。
建数据库培育优质果品
记者在南部县晚熟柑橘现代农业园区看到,一根根水管紧密相连,组成了水肥一体化的“天罗地网”。因为高品质的柑橘需要精心管护,为此,南部县公开招引了新疆天业节水集团,在柑橘产业园建成水肥一体化灌面6.3万亩。同时,全域推广智慧监测、智慧决策、智慧灌溉,分区建立监测点,对气象数据、水情数据和土壤墒情进行智慧监测,形成大数据库,再反馈给智慧管理平台进行科学分析、智慧决策、精准配方,用户通过在线下单、一键缴费,即可完成浇水和施肥,实现智慧灌溉。
“使用水肥一体化后,园区用户可以实现‘三减两增’,即减少劳动力、肥料和用水,实现增产和增收。”梁德华表示,使用水肥一体化的果实品相更好,糖度比粗放式增加两度,单果重量平均增加10克,每斤售价能高出0.5元。
打造品牌完善产业链条
面对强劲发展势头,梁德华表示,目前提升品牌竞争力、完善产销链条是需要思考的课题,而位于南部县火车站附近的物流仓储中心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正在探索答案。
品牌就是市场竞争力,由于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品牌设计等,目前南部晚熟柑橘品牌总体呈小而散的状态,市场影响力、竞争力不强。但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南部县已成功注册“盐乡农场”“蜀南花果山”“土木工橙”等特色商标36个,通过“三品一标”产品认定5个,园区内应用“好充实”等区域品牌的新型经营主体占比达98%。
除此之外,南部县还配套建设了1个县级仓储物流中心、7处园区仓储基地、N个仓储点,总储存能力15万吨,基本形成产地分拣、包装、运输和仓储保鲜的初加工体系,可延长销售时间3个月,避免柑橘集中上市,果贱伤农。未来,依托八尔湖、升钟湖、长坪山等优势旅游资源,南部县还将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仁和区芒果现代农业园区。 记者 杜铠兵 摄
一业一景
“攀芒果园”里的日子好红火
2020年12月22日,记者走进攀枝花市仁和区芒果现代农业园区,刚结束一年芒果销售不久的果农们终于可以“芒”里偷闲,惬意地享受阳光。“以前这一带,几乎全是寸草不生的荒坡。”顺着仁和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郑战江手指的方向望去,已不见荒坡,满目都是绿意盎然的芒果园。
看园区处处长满“摇钱树”
仁和区属亚热带干热河谷立体性气候,年日照2700小时,昼夜温差大,无霜期达300天以上,被称为“天然温室”,是四川省唯一的热带作物产区,芒果产业在这里扎根已超过30年。
然而多年来,灌溉水源的缺乏、管理技术的落后、基础设施的局限一直是压在仁和区果农心上的“石头”。“近年来,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绿色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芒果产业发展又迎来新的契机。”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王膺尧表示,仁和区目前已有9个集中成片的优质晚熟芒果基地,芒果产业主导优势日趋明显。走进大龙潭乡混撒拉村的园区内,芒果树沿着山势依次排开,田间遍布摄像头、土壤监测系统,树上挂满了黄板、诱捕器等物理防虫装置,地下铺设了水肥一体的滴灌系统……良好的基础设施,为优质的芒果产业护航。
有了优质的芒果,如何提升产品附加值?带着疑问,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攀西特色果蔬加工项目。“正在建设的是一个60吨的冻库、1万吨的保鲜库,可以将芒果的上市期延长40天。”据项目负责人余耀民介绍,该项目涵盖果蔬分选、仓储、物流、电商、精深加工等多种功能,预计今年春季便能投入使用,将为当地水果的商品化处理和附加值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看农户家家常备三辆车
“在我们这儿,一般的家庭都有三辆车:摩托车、货车、小轿车。摩托车方便下地干活,货车用来运输芒果,小轿车就是享受生活!”大龙潭乡裕民村的高兴富自豪地说。
高兴富家种植了芒果近100亩,去年已投产的芒果就达到25万斤,为他带来了近50万元的收入。除此以外,他还在果园旁边建起养殖场,养殖生猪1300多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高兴富的模式正是园区绿色化生产的一个缩影,通过以生猪粪污“微生物异位发酵”技术为支撑,配套高标准水肥一体化设施,生产的有机肥和沼液全部用于园区芒果、蔬菜种养循环区,建立了“猪—沼—果”的种养循环生态链。目前园区建有种养循环生猪养殖场4个、铺设输粪管道16.8公里,每年提供生猪1.6万头、优质有机肥2万吨,土壤肥力和农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芒果种植相对简易,但技术和管理仍是高产高质的重要保障。”王膺尧介绍说,以芒果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仁和区积极与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合作,形成长期固定的科研签约合作,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指导;同时,通过党员带头示范,用现代农业管理手段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园区建设。“有了这么好的生产条件,又有专家们的指导,家家都铆足了劲,比一比谁的芒果种得更好!”高兴富说。
陈维君(左)和雷清良(右)。记者 杜铠兵 摄
一业一人
蒲江陈维君:柑橘地里一辈子
“我走了一辈子的田间地头,也做了一辈子农业技术。”65岁的成都市蒲江果业联合会会长陈维君,这样介绍自己。1975年,高中毕业的陈维君回到老家做农技员,从此便与土地结缘。他表示,“上世纪80年代,红橘还是难得吃到的水果,但现在,蒲江的柑橘产业已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改良品种用红橘嫁接红橘
2020年12月28日,记者走进蒲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饱满的柑橘挂满枝头,正在进行最后的甜蜜酝酿。“用红橘嫁接红橘,是我进行品种改良走出的第一步。”陈维君通过实验发现,将不同地区的红橘进行嫁接,结出的果实更大,抗病性也有所提升。
此后,脐橙、血橙、夏橙、蜜柑等品种引入四川,蒲江的农技人员便在以红橘树为母本的基础上,将这些新品种进行嫁接改良,逐渐丰富了蒲江的柑橘品种。2000年前后,蒲江柑橘种植面积达28万亩,但主要都是脐橙、蜜柑等中熟品种。由于全国各地种植规模发展迅速,加上管理模式的相对粗放,柑橘销售面临困境。
于是,蒲江又引入了椪柑、爱媛等杂柑品种,并最早开始推广高接换种技术,大力发展晚熟柑橘。“我们不光要选育品质好的品种,而且要选育出只能在蒲江种出好品质的品种。”蒲江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雷清良表示。
技术支撑蒲江柑橘引客来
从2003年开始,陈维君与雷清良合作至今已有17年的时间,二人共同摸索出了一套蒲江晚熟柑橘的种植技术。其中,高桩多枝头改良换代,是一大创新。在嫁接过程中,通过较高地保留树桩,在树枝上进行高、中、低多个层次和方向的嫁接,嫁接出来的果树树型通风透光,且恢复生长的过程缩短,一年就能长成适宜的树貌。
除此以外,健康壮树挂果、单株疏果定量、单果套袋过冬、留树保鲜都是蒲江发展晚熟柑橘路上的重大突破。尤其是留树保鲜技术的成熟,可以将爱媛橙、春见、不知火延迟到来年春天错季上市,在提升口感的基础上卖出好价钱。“从前期的增施肥料、冬季清园,再到疏果、精细套袋、薄膜覆盖,以及配套的生草栽培、土壤改良等方面,我们都有了系统化的操作经验。”陈维君很自豪,这套成熟的技术引起了行业内的竞相学习,蒲江经验也逐渐辐射到其他产区。“产要推动销,销要拉动产。”2002年1月,陈维君创立鹤山果品协会,2005年6月创建全省首个协会党支部,2009年又创办全国首个果业联合社、联合会。陈维君认为,在生产技术逐步完善,种植规模起来以后,如何破解销售端成为重点。多年来,陈维君与雷清良共同做好农产品检疫、政策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为外来客商营造了良好的营销环境,蒲江柑橘蜚声国内外市场。
一业一谈
解决五大核心问题 川果瞄准千亿产值
受访嘉宾:江国良(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川果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提出:到2022年,全省水果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同期,蚕桑、核桃实现稳步增长。瞄准千亿目标,川果如何精准发力?记者就此专访了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江国良。
记者:川果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
江国良:川果是四川非常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2019年四川晚熟柑橘、柠檬、血橙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全球第一。2018年底,全省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942万亩,年产量57.4万吨,连续三年稳居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亚军”。同时,在我省不同生态区域,已形成优势突出的特色水果产业基地。
记者:川果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面临哪些制约因素?
江国良:川果区域特色突出,品质及价格优势强,市场潜力优势明显。近年来,随着苍溪猕猴桃采摘节、丹棱桔橙节、蒲江不知火节、安岳柠檬节等各类活动的开展,既提升了产业发展影响力,又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
另一方面,四川每年消费的落叶果树果品如苹果、梨、枣、柿等,主要来自北方产区,部分常绿果树果品产自南方果区,每年四川还要进口大量新西兰猕猴桃,南美甜樱桃、蓝莓等,所以四川果品的本地市场空间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果农种果不赚钱或赚钱少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品种、技术、资金、管理、销售、自然灾害等方面中的任何一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亏损。
记者:结合《川果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请为川果高质量发展“把脉”。
江国良:首先明确一个目标,到2022年川果要培育1000亿元产业,主要着力点在于解决哪里种、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怎么卖这五大问题,核心是种果赚钱。今后,四川发展果树要重在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要提高单产、提高质量、重视安全,要延长产业链,增加效益。
在种植区域上,避免盲目发展。大宗果品发展优势产业带,要集中在最适生态区产业化发展;名特优地方果品,要以特色生态(光、温度)+精品(绿色、优质、高效)发展为主,形成多样化、区域化、特色化。
在品种选择上,避免盲目求新,新品种要先试验、再推广。增加花色品种、特色品种、专用品种、功能品种,延长果实成熟期,在提供优质鲜果方面创造唯一性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
要解决谁来种果的问题。家庭农场、果树专合社、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取代分散经营小户,用机械取代人工种果,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等。在怎么种果方面,主要靠推广先进技术。
目前果树生产中存在“一贵就种,一种就多,一多就贱”的趋势。对此,要积极发展极早熟和特迟熟优质品种以及市场上深受欢迎的品种,采用产期调节技术,使果树品种在不同季节成熟上市。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产销合作社或农业电子商务,多种途径提高市场营销能力,进一步加强多种业态建设,促进水果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