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全程实录 全景讲述10+3产业发展年度故事——川鱼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0-12-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唐小未 周金泉 刘佳 

一业一城

缺水之地,凭啥打造西部最大商品鱼基地?

隆冬并不是打鱼的最佳时机,但乐山市市中区白马镇的易继东每天都有产出。12月16日,10多个雇员清塘打捞成鱼2万多斤,后又放入5万多尾鱼苗,为来年收成打基础。鲈鱼、江团、黄颡鱼、草鱼,随着转动的车轮,进入成都、重庆、贵州、云南等市场。

  易继东所在的水产现代农业园区,是乐山市市中区正在积极打造的西部最大优质淡水商品鱼生产基地,共有水产养殖面积3万亩,养殖户868户,年水产品产量3.4万吨,年渔业产值6.5亿元,年渔业经济总产值10亿元。

  该区地形以浅丘为主,水资源并不丰沛,甚至“还有些缺水”。掣肘之下,当地凭啥打造西部最大商品鱼基地?

全产业链打基础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易继东就开始养鱼,亲历了当地渔业发展的全过程。他的养殖面积,从最初的40亩发展到现在的两千多亩。“2000年,本地的成鱼产出是400吨,现已增长到4万吨。”

  同时,他还围绕水产养殖成立了饲料公司和渔业专业合作社,渔业专合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定价、统一销售。这样的专合社,在园区共有19家,入社者占养殖户的90%。

  王跃红也是水产现代农业园区一位响当当的渔业大户,园区80%的鱼苗,都出自他的良种繁育场。“每年2月底开始孵苗,主打品种是江团、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近几年鱼苗量翻了两三番,供不应求。”

  在易继东们、王跃红们的参与推动下,园区形成了饲料配送、苗种生产、商品鱼养殖、成鱼销售等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生态养殖是方向

  在868户养殖户中,养殖面积30亩以下的占了不少,水产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比例大,如何破解这些不利因素?“积极开展池塘工程化内循环流水养殖、高低位池流水养殖、陆基集装箱推水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试点示范,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水产现代产业园区。”市中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水产现代农业园的建立,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将水产发展推向生态、绿色、可持续的新起点。“这些新技术的最大好处是节约土地资源,实现高密度养殖。每口高位池水面100多平方米,相当于4-5亩精养鱼池的产出。”易继东详细比较后得出结论,当前投入确实高,但长远效益好。

  这背后也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市中区水产园区被纳入省级园区进行培育,得到1000万元的培育资金。当地用好资金,以白马镇为核心,打造集现代渔业、科学研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播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点。“下一步,我们要结合水产园区特点构建休闲观光旅游平台,进一步提高水产质量和产品附加值,更好地助农增收。”白马镇党委书记兰雪峰说。

稻渔结合促增产

  3万亩的园区,白马镇2万亩、青平镇1万亩。“青平镇是纯农业乡镇,全镇水稻种植面积16000多亩,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是增产增效的有益举措。”青平镇副镇长杨乐军说。“今年拿出50亩稻田试点稻渔综合种养,在不影响粮食收成的前提下,每亩田多产出了3000元。”青平镇八一村种粮大户龚峣说,她想明年再扩大稻渔综合种养规模,为下一步申办家庭农场、试水旅游打基础。“利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资金、技术优势,推进土地流转、一地双用,能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但目前的土地流转还处于初级阶段,下一步还要推动土地变资本,实现入股分红。”对于如何持续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杨乐军还有更为长远的打算,“青平镇连续几年推出稻香文化乡村旅游季,就是想通过节会推介优质水稻、稻香鱼等农特产品,促进乡村振兴。”

image.png

一业一景

园区里的慢生活 巴适得板

  12月17日,在渔乡人家里,任红宇正在掌勺,为客人准备午餐。任红宇家住盐亭县巨龙镇胜利村,村里连绵的浅丘谷地上,明晃晃的鱼塘依次排开,白鹭在鱼塘上翩跹起舞,游客在塘边垂钓、观景。任红宇喜欢这样的乡村慢生活,索性辞去都市工作返乡搞旅游。古朴的川西民居、雅致的景观院落、地道的特色餐饮,让他在2019年年入30万元。

  当前,他正筹备打造特色民宿,扩大经营规模。看到镇上包村干部王平进村,任红宇着急地上前发问:“新路什么时候修到家?”

  这条新路,是正在加宽、黑化并增设步游道的产业大环线。大环线的建设,折射出盐亭县推进水产园区景区化的速度。

引客来 园区变景区

  盐亭水产现代农业园区是省内最大的水产精养基地,以巨龙镇胜利村、梓水村、钟沟村为核心的集中连片标准化鱼池3055亩,辐射总面积78000余亩,鳜鱼养殖产量占全省50%以上,实现年产值1.73亿元,入园农民人均年入2.9万元。

  今年以来,盐亭县支持国有平台公司进驻水产园区,投资3000余万元,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融合发展功能区。“宴会厅预计春节前完工,民宿可能要明年3月了,春暖花开正是游客出行的好时节。”盐亭县农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李滨宴分析说,对水产园区进行景区化打造,靠卖门票行不通,必须打造特色街区,为游人提供消费场景,才能带动创业就业,实现长远效益。“园区建好了要服务地方,通过园区景区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盐亭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任洪连表示。

富农户 就地搞旅游

  此前,园区引入龙头企业流转村集体鱼塘,再发挥国有平台公司的标杆引领作用,对园区进行标准化管理;现在,又围绕鳜鱼销售配套冷链物流和运输服务,引领园区分拣包装等业务发展;同时,发挥毗邻县城和成巴高速出口的区位优势,促进园区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园区景区化必将带动农旅商旅发展,吸引留住更多游客。”巨龙镇党委副书记王平说,胜利村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下一步还会鼓励有发展意愿的农户,继续发展乡村旅游。

  任红宇对这一切充满了期待。2018年他刚回乡时,本科大学生“回乡炒菜”曾是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直到农家乐生意好起来,周围的异样眼光才消失。经验告诉他,光靠本地消费是有限的,必须要增加引流点,才能引来外地游客。如火如荼发展的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寄托着他对未来的憧憬。

image.png

园区里的高低位循环水养殖池。盐亭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一业一人

四川鱼子酱,九成出自他的企业

  12月28日,四川润兆渔业公司负责人李军带着员工来到了天全县,该公司面积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就位于这里。基地占地200多亩,二期扩建的80多口鱼池已经落成。基地旁的鱼子酱加工厂,正高速运转,迎接当前的销售旺季。

  一年到头,从这个加工厂产出的鱼子酱超20吨,占四川鱼子酱九成以上,其中90%远销欧美,我国的港澳台、近邻日本等地,也弥散着润兆鱼子酱的独特味道。

历时多年 成功孵化鲟鱼苗

鲟鱼对环境和技术的要求都高,但生长速度快,营养成分好,利用价值大,处在消费顶端。2002年,在同学的推荐下,李军开始养殖鲟鱼。

  那时的鱼苗靠采购、进口。2006年李军创办四川润兆渔业公司后,最重要的就是搞研究,突破鲟鱼繁殖技术。七八年后,成功孵化了鲟鱼苗。得益于这项突破,他的公司年产鱼水花、鱼苗等两千万尾,成为当前国内最大的苗种孵化场之一;鲟鱼也实现规模化养殖,进入生产普及阶段。

  从苗种繁育到产品加工出口,是李军的全产业链布局。他说公司的优势在两端,前段就是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研发,后端就是市场推广和拓展。当前除了鱼苗和商品鱼内销,加工的鱼子酱、鱼肉大都出口,而传统业务和加工出口板块的产值比是4:6,离他想要的5:5还有不少路要走。

扩大产能 拓展国内大市场

  李军把增长点放在国内市场的商品鱼销售上。

  鲟鱼是冷水鱼,对水质水温要求高,全国最适宜养鲟鱼的区域是云贵川。四川起步早,水质好,盆周山区特别是川西冷水资源丰富,集约化流水养殖技术成熟,各级政府重视发挥资源优势。“四川鲟鱼在全国的口碑都好。”李军说。“鲟鱼肉加工是非常大的市场,今后的方向是拓展内销市场。”李军公司现有的商品鱼销售,集中在西北、西南、华南,销售半径1200公里。但在成都市场难见鲟鱼踪迹,主要流向了酒店。

  他又新建了两个基地扩产能,还在探索与合作社、养殖大户、普通农户的合作模式,与他们形成合作共赢机制,养殖商品鱼,让当地群众可以有增收的产业。

一业一谈

瞄准生态绿色 让川鱼游遍四方

受访嘉宾:曾开虎(省水产局生产处处长)

  四川是西部渔业大省,产业特色鲜明,但水产产业也存在一些短板,需进一步提升发展。12月15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水产局生产处处长曾开虎。

人均占有少 潜力巨大

  记者:2019年,省委、省政府将川鱼纳入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对全省水产发展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曾开虎:省委、省政府将川鱼纳入“10+3”建设,出台《川鱼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体现了对川鱼产业的重视。川鱼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举措更明晰,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川鱼发展迎来全新时期。

  记者:“十三五”以来,川鱼产业探索出了哪些经验?

  曾开虎:四川渔业西部领先,但从人均占有量来说,四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供给量不足,说明川鱼发展潜力巨大。增加供给量,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水产品需求,是川鱼发展最大的优势和动力。

  四川是千河之省,但可用来养鱼的水面资源不足,要大力推广池塘健康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水库生态养殖、流水养殖、设施渔业及循环水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

  当前,池塘仍是产鱼主阵地,对现有池塘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健康养殖是重中之重。特别是稻渔综合种养,是实现稳粮、增收、保供给、护生态、促发展的有效举措。全省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稻田有1000多万亩,发展空间很大。我们的目标是,用3-5年时间,发展稻渔综合种养500万亩以上,新增水产品50万吨以上。力争2022年,川鱼总产量达到210万吨。

好水养好鱼 未来可期

记者:要推进四川由水产产业大省向现代水产产业强省跨越,川鱼产业的优势是什么?

  曾开虎:最大的优势特色就是生态、绿色,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种质资源丰富,拥有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0余种。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推广,促进非经济鱼类变成经济鱼类,是川鱼发展的特色之一。比如长吻鮠(江团)、白乌鱼等,都是川鱼中具有品种优势、价格优势的高附加值品种。

  川鱼产业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好水养好鱼。在成都平原以外的盆周山区、攀西地区,适合养鱼的冷水资源丰富。鲑鳟鱼、鲟鱼、雅鱼等高品质冷水鱼养殖已形成一定规模,且产业链完善,有突破发展的巨大潜力。要发挥这些优势特色和品牌价值,大力养殖优质高档鱼,做大做强精深加工,推动川鱼走出四川走出国门。

  记者:作为我省水产系统的技术专家,您对抓好川鱼产业振兴有何建议?

  曾开虎:推进川鱼振兴,要推进水产园区化发展,培育一批以水产为主导或水产特色鲜明的省级、市级、县级现代水产园区,引进或培育水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完善“农户+园区”“农户+公司(合作社)”等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园区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

  同时,推进水产融合发展。积极促进种养结合、渔旅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