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两张照片定格在2017年11月的一天,一张照片的场景是,乐山市沐川县茨竹乡茶坪村6组全体在家村民在修建中的道路上齐心协力拉车;另一张是该组80余岁的王书兰老奶奶在自己居住多年的住房前。
距离照片上的日子已过3年,茶坪村6组的村民们如今过得怎么样?12月21日,记者跟随当年拍摄村子的摄影师伍奎来到了茶坪村6组,在同样的位置又拍了两张照片。四张照片的背后是茶坪村蜕变的故事。
2017年11月茶坪村6组村民齐心协力拉车修建通组道路。 伍奎 摄
众人齐心把路修
从买饲料收运费到免费送货
“当时我是省摄影家协会的成员,受沐川县文广新局委托,带队拍摄县域内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的一千个精彩瞬间,茨竹乡是我走过的其中一个点位。”从沐川县城前往茨竹乡茶坪村的路上,摄影师伍奎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村子离乡上很远,那天在修建通组道路,因为路太陡了,车子动力不足上不去,只能由人来拉动。当时扶贫干部发动了村子全体在家村民一起来拉车,大概十四五个人,男女老少都上了。”伍奎回忆着当天的情景。
从县城出发,经过将近两小时的车程,记者一行来到了茶坪村6组。“现在路修好了,车子开进来比当年方便很多。”伍奎说。
茶坪村66组已使用33年多的通组道路。 记者 杨都 摄
“从2017年以来,村子硬化道路达到22.8公里。路修通了,给村民们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材料运输的成本下降。”茶坪村党支部书记朱波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在乡里购买饲料,对方听到我们的村子这么远,每包要收20元的运费。现在村民外出购买物品基本没有后顾之忧了,有些东西还免费送货到家门口。”
记者走到伍奎当年拍摄的位置,拿出相机定格茶坪村的变化。“以前村民们想把猪卖出去,只能抬下山去。”茶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周正荣感慨道,“过去村民们只能走路到乡里,要走一个多小时,现在坐车到乡里,最多20分钟。”
沿着路继续往上走,来到徐银华家中。从朱波的介绍中记者得知,记者面前这个笑容灿烂的男人正是当年“拉纤”的第一个人。“拉车确实不容易,也很辛苦。当时我们每人集资1500元,修了2公里的毛坯路,其余的都是政策扶持。”徐银华在家门口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路修好了,农产品卖出去也方便多了。”
2017年11月王书兰在自己的旧房前。 伍奎 摄
新屋修成焕新颜
彩电冰箱是标配,政策助力兴产业
“当年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是有遗憾的,因为当时行程比较匆忙,拍摄她的时候我非常想上前问她心里在想什么。”在王书兰的新屋前,伍奎向记者说道。
王书兰的新屋院子宽敞明亮,外墙上挂着金灿灿的玉米,王书兰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我今年86岁了,在村子里几十年,见证了村子的发展。现在政策好,如今住上了新房,出行方便,买什么都能送到门口,要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书兰清晰地向记者表达自己的感想。
记者注意到,王书兰的新屋旁还搭建了鸡舍和羊圈。“今年养了30只羊,现在已卖了20多只,赚了近2万块钱。”王书兰的儿子潘少友告诉记者。
“村子里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朱波介绍,“在2019年,只要村民养殖两只以上的羊仔,政策上就鼓励补贴1500元,2020年提高到了3000元,以提高村民的积极性。”
朱波与王书兰在她的新房里交谈。记者 杨都 摄
看着村里的一座座新房,朱波说:“村子通过利用专项扶贫资金,新修了80余户新房,王书兰家就是其中一户,每家每户彩电冰箱都是标配。”对于村子的变化,朱波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群众的笑容多了。”
记者了解到,村子的改变还吸引了村民回来发展养殖。“张平从2019年回来搞养殖,目前年出栏一万只左右,年收入将近十万元。”朱波向记者介绍道。
朱波告诉记者:“茶坪村目前有300多户、1200多人。我们的发展主要依靠村子的上万亩经济林木,同时也发展中药材种植,其中就有上千亩的紫菀、佛手柑等。我也在主动联系药材龙头公司来回收我们的中药材,从而带动村民种植的积极性。”
对于茶坪村发展的未来以及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村子将利用好本地的资源,发展杉树经济林。同时鼓励在家有条件的村民发展养殖业,并鼓励在外务工人员返村投资发展建设。”朱波说,“看着村子这几年的改变,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让村子发展变得更好。”
根据沐川县统计局的数据,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茶坪村所在的茨竹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2507元增长到了 2020 年的17013元。2018年7月31日,四川省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批准沐川县等15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