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全程实录 全景讲述10+3产业发展年度故事——川牛羊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0-12-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张平 唐丰 刘晓龙

川牛羊数据

2019年

全省牛出栏291.7万头,年末存栏851.7万头,牛肉产量36.4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9%、5%

全省羊出栏1780.2万只,年末存栏 1504.1万只,羊肉产量27.1万吨,均占全国总量的5.8%

四川也是兔、蜂、禽生产大省,兔和蜜蜂养殖量全国第一,禽蛋产量全国第七

2019年

全省兔出栏16760万只,兔肉产量21.2万吨、约占全国总量40%

蜜蜂存栏165万箱,占全国总量的16.5%

肉禽出栏78757万只,禽肉产量119.7万吨,禽蛋产量161.7万吨

生鲜奶产量66.7万吨。牛羊禽兔饲料产量340万吨

image.png

蜀宣花牛种牛场。

一业一城

牵好牛鼻子 宣汉成四川第一“牛”县

  “我们牛场目前有蜀宣花牛1200余头、能繁母牛400余头,今年已出栏1500余头……”12月16日,宣汉锦宏蜀宣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国成谈及他到宣汉创业的原因时坦言,“我就是看中了蜀宣花牛的品牌,值得做!”

  近年来,宣汉县围绕蜀宣花牛产业,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建好牛园区、壮大牛产业、唱响牛经济。目前,全县牛存栏17.5万头、出栏9.8万头,实现牛业综合产值32.5亿元,成为全省农区养牛第一大县。

牛气冲天“科技羽翼”助腾飞

  据宣汉县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张亮介绍,蜀宣花牛是由宣汉县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历经30余年、共同培育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六个、黄河以南第一个培育牛新品种。

  2016年,“蜀宣花牛”获得国家工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宣汉肉牛”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川驰”牌牛肉制品获四川名牌产品称号,“宣品天下肉牛”被认定为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蜀宣花牛及其延伸产品已成为“川字号”特色金字招牌,近年来借助“科技羽翼”更是牛气冲天。

  在宣汉同越牧业有限公司养殖车间里,喂料搅拌、传送运输、洒料投喂、粪污中和等环节在全自动机械化处理过程中,一气呵成。作为全省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唯一试点县,宣汉县与四川农业大学、省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在研发创新、品种推广、成果转化、种养循环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得益于蜀宣花牛科技服务体系,全国牛业产业强镇宣汉县大成镇今年即新建标准化适度规模牛场11个。与此同时,蜀宣花牛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蜀宣花牛繁育场建设及繁殖技术、优质牧草栽培与青贮料制作技术等一大批科学技术在宣汉县得以推广。

以牛生财“联农带农”助民富

“我在就近的蜀宣花牛养殖场务工,每月工资2500元,包吃包住。牛产业带动大伙脱贫致富了,我们都很欢喜。”宣汉县大成镇原石柱村1组脱贫户陈军高兴地说。

  在大成镇,像陈军这样依托蜀宣花牛养殖产业致富的群众还有很多。瓦窑村的张阳将自家4亩土地种植了牧草,提供给公司,每亩年产量达10吨,年收入15000余元。

  宣汉县大成镇蜀宣花牛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则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推行“企业+基地+农户”、财政投入资产收益分红、“公司+农户”种养循环收益分红、“合作社+农户”联合种植效益分红等模式,大力实施“联农带农”机制,通过村集体分红、土地流转、就业带动等方式,带动5个村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93元。宣汉伟兴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牟达伟介绍说:“养殖场周边农户种植的牧草、青贮玉米,我们都统一收购,并优先安排土地流转户就近到养殖场务工。”

  张亮表示,在川牛羊产业发展进程中,宣汉将以蜀宣花牛为抓手,努力建成全省现代牛业第一园、全国现代牛业科技引领区及蜀宣花牛种源核心基地,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四川建设农业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image.png

金博恒邦种养示范园。

一业一景

犍为“兔公馆”有好多“小目标”

  12月24日,在犍为县舞雩镇熊马村,一个占地约6亩的兔肉深加工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

  这是犍为县政府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的兔肉深加工基地,是金博恒邦种养示范园区的配套项目。

  金博恒邦种养示范园区,被当地人称为“兔公馆”,园区有21栋标准化、自动化养殖车间,商品兔年出栏量已达到200万只。

  每年上千万只的肉兔屠宰加工能力,只是园区的“小目标”之一,建成四川省养兔及兔产品加工标杆,才是它的终极目标。

目标一

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2015年,犍为返乡农民工罗凤英带着积蓄和一身养兔技能回到家乡。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她创建的金博恒邦公司一步步成长为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乐山综合实验站、四川省级畜牧标准化示范企业。

  “车间采用自动化恒温控制、自动化清洁饮水、自动清除粪污,兔笼采用先进的欧式笼具……在这一整套标准化养殖模式下,园区生产效率比传统养殖提高30%。”罗凤英介绍说。虽然公司已经有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和先进的养殖理念,但在罗凤英看来,这些还不够,绿色安全、种养循环,才是园区长效发展的必经之路。

  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环境管控,园区建有污水处理厂、有机肥生产车间等。此外,园区将进一步完善以兔肉食品、水果蔬菜加工和亲子美食体验为主的种养循环生态农业产业链,建成集肉兔屠宰、冷藏、物流、兔肉产品加工及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最大限度提升产品附加值。

目标二

吸引新农民带动新业态

  走进“兔公馆”,一行“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基地”的大字十分醒目——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是园区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兔公馆”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示范带动下,犍为县舞雩镇20余名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新创建优秀农民工创业基地2个,吸引外来参观学习超过3000人次,带动全县养兔规模户300余户,新发展高品质晚熟杂柑5000余亩,解决全县就业15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余户),实现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在兔肉深加工基地项目建成投运后,还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人左右。同时,以寄养回收的方式带动大批农户参与,提高农户收入。”罗凤英说,园区将搭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架构,引导培训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入产业园区,在未来带领周边产业发展。

image.png

南江黄羊。

一业一人

南江黄羊之父:一生只为选育忙

  “我这一生只做了这么一件事,就是选育南江黄羊。”12月9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南江黄羊之父”王维春自豪地说。已到耄耋之年的他仍然精神矍铄,几十年来,他见证了南江黄羊一步步壮大发展的历史。作为我国第一个人工培育的肉用山羊突破性品种,南江黄羊现已推广到全国28个省1230个县。

选育新品助力百姓增收

  1963年,24岁的王维春从西南农业技术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南江县北极畜牧场(现南江县北极牧场)工作,至2007年退休。“那时牧场里的各种羊子加起来才571只,农户养羊赚不到什么钱。”王老回忆说,他翻山越岭实地考察,在1967年正式开始选育适合养殖的品种,“到1973年,我们选育出了适宜南江高山地区养殖的羊子,被老百姓称为‘南江黄羊’。南江黄羊比之前羊子好养,最重要的是体重比之前的羊子重了五六倍,能长到二百多斤。”此后,南江黄羊逐渐帮助老百姓走上致富路。

政策给力产业不断壮大

  目前“南江黄羊”被纳入南江县四大产业,成为该县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支撑。

  近年来,该县出台了产业园发展奖扶政策,从建设用地等方面予以扶持,多方积极争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立黄羊发展基金、鼓励银行开发“黄羊贷”等产品,给予安家补助等强化科技人才支持,吸纳更多企业进驻园区,不断壮大加工集群,切实延伸拓展产业链条。今年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的南江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选择了两个最具南江特色的南江黄羊和金银花产业重点发展。在园区内,南江黄羊与金银花已体现了较好的综合循环经济价值,羊粪可以还田做金银花的肥料,而多余的金银花又可做羊的饲料,形成循环利用。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养殖南江黄羊、种植金银花分别占总规模的70%以上,吸引就业人数2.6万余人。

  目前,南江县依托南江黄羊兴办起一二三产业。一产业养殖,目前全县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80多个、家庭养殖场1800多个、养殖户1700多户;二产业加工,2016年县里建起了四川德健南江黄羊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围绕南江黄羊推出了6大系列30多个产品;三产业休闲,建起了羊旅小镇和南江黄羊主题公园,同时,在重庆、成都、广元、巴中、南江办起了15家南江黄羊大酒店。

image.png

王之盛

一业一谈

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受访嘉宾:王之盛(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今年,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川牛羊(畜禽饲草)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提出,推进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转变。作为全省畜牧业代表的肉牛产业,目前发展现状、趋势如何?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四川农业大学王之盛教授。

  记者:目前全省牛肉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王之盛:四川是养牛大省,拥有黄牛、水牛和牦牛三个类群,同时,四川还是我国最早的肉牛良改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四川的肉牛产业在国内和南方地区均具有重要地位。

  记者:未来我省肉牛产业有哪些发展趋势?

  王之盛: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下,能繁母牛的基础地位将得到巩固,肉牛出栏率和单头产肉量将进一步提高。在产业模式上,小规模大群体仍然是主要特点,大型集约化全产业链企业、专合社、家庭经营户等多模式并存,今后适度规模养殖仍是主要发展趋势。

  记者:《川牛羊(畜禽饲草)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指出,全省牛羊(畜禽饲草)产业仍存在种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对于肉牛产业的发展,你有哪些建议?

  王之盛:首先,进一步加强肉牛牦牛产业保供给,强化能繁母牛基地建设,走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之路,提高创新力和竞争力。持续推进有序改良和保种并举,推进良种良繁体系建设,生产满足差异化市场需求的优质牛肉和高端牛肉,强化精深加工与特色餐饮,不断提高单头产出价值和养殖效益,推进品牌建设。其次,推进牛羊饲草料产业基地建设。第三,完善疫病防控和生物安全预警体系建设。第四,培育高效健康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在资源丰富、靠近消费市场的农区支持发展肉牛全产业链企业,在丘区、山区推广“山繁川育、户繁企育、藏牛于户、藏肉于技,种养循环、农旅结合”现代肉牛发展模式。牧区推广牦牛“牧繁农育”,半农半牧区推广低海拔农区牦牛季节性舍饲育肥生产模式。打造升级传统的川东、川北肉牛产业带,形成川南新兴肉牛产业集群,以及川西高原牦牛产业集群,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