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米易:循环经济”让仙山村走上脱贫致富路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0-12-24

光秃秃的“石头山”变“仙山”

记者 罗向明 唐子晴 王国平)“今年‘双11’,村里在帮扶单位定点销售的龙头农产品卖得不错,但是比去年差一些,明年争取创新高……”冬至刚过,米易县草场镇仙山村第一书记刘斯诺就和村民一道,忙着总结一年的“成绩单”,并盘算着为来年再规划新目标。
  仙山村一带,过去曾是高山上一片光秃秃的“石头山”。如今,漫山遍野的核桃树与青花椒树,不仅让“石头山”披上绿装成了青山,更成为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从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到现在远近闻名的脱贫攻坚示范村,不少人来仙山村讨发展“秘诀”,刘斯诺也不卖关子,把答案总结为4个字:“循环经济”。

image.png

走进仙山村,溪流潺潺,整个村子被绿水青山环抱。米易县委宣传部供图

种养循环发展经济 “幺儿村”变模范村
  走在仙山村宽敞干净的水泥路上,记者时不时能看见崭新整齐的民居以及一处处文化宣传栏。其中朗朗上口的标语展现着村子如今昂扬的精气神,让人不敢相信这里10多年前穷得甚至连一座砖房都没有。
  “那年月,有时吃饭还要借粮,周边村镇都管我们叫‘幺儿村’。”仙山村党总支书记郭友文回忆。
  要想“富起来”,就得找到适宜的产业支撑。郭友文带着人四处考察“取经”,引导仙山村村民种起了核桃、青花椒和樱桃,日子开始有了转机。2011年,村里成立了农作物种植方面的专业合作社,吸纳包括59户贫困户在内的120户村民,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技术和资金,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助力产业做大做强。村主任朱天奎还拿出自家土地,建成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核桃分拣仓储中心,助力全村实现核桃产业“种植—采收—分拣—剥壳—烘干—统销”的一体化经营发展模式。
  在林果产业发展起来的同时,为实现循环经济,两个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又在仙山村的大片核桃林间“拔地而起”——通过成立家畜养殖方面的专业合作社,仙山村“两委”动员、整合村里贫困户每人每年900元的产业到户资金,大力发展牛、羊、香猪等养殖。为了处理人畜粪便,村子还配套修建新型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不仅可供88户村民日常生活使用,粪渣还能作为果树的有机肥,助力“种养”结合。
  不仅如此,仙山村还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核桃树下的空间种植黑麦草、万寿菊等,为生态农业再添风景线。
  “核桃树下种花草,草和核桃油枯喂牛,牛粪产生沼气,沼气废料反哺核桃林——这就是仙山村‘循环经济’的写照。”刘斯诺说。

image.png

在仙山村,沿水泥路往村里走,两旁的山石成了天然“宣传栏”。记者 唐子晴 摄

家家有产业、户户是股东、人人能分红
  如今在仙山村,广大村民有一个共识——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才叫富。“因此,我们要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是股东、人人能分红’。”郭友文说。
  依托村里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入股分红的构想在仙山村已成为现实——自2018年起,专合社建立了盈余分配制度,广大社员以年息10%的收益保底分红,仅2019年,社员户均就分到了1583元。
  同样采用入股分红的形式,仙山村还在米易县城开了一家名为“盛云养殖黄牛肉馆”的特色餐厅,在延长村里养殖产业链的同时,还提供了10多个工作岗位。
  56岁的仙山村贫困户孙启富做得一手好菜,被聘为牛肉馆的大厨,如今每个月到手工资超过4000元。“工资再加上入股养殖专合社的分红,一年收入能有五六万元,和以前比好太多了!”孙启富感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良性循环推动下,仙山村还启动了“仙山康养胜地”旅游项目。凭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特色农产品,这座“仙山”美誉度逐年俱增,游客也越来越多。
  为了进一步发展好旅游,仙山村“两委”结合“农民夜校”教学课程内容安排,邀请专业老师对村民进行康养旅游、餐饮卫生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强化培训,旨在进一步提升全村整体接待能力。同时,村上还建成两个大型农家乐,提供岗位100多个,助力更多村民“在家就能打工挣钱”。
  “路修好了,网络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返乡创业、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刘斯诺告诉记者,当下仙山村正在筹备建设村史馆和更大规模的康养酒店,下一步将坚持“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着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相关工作的同时,全面实现由脱贫摘帽向乡村振兴的再次飞跃。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