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阚莹莹 闻亚
一业一城
连续三年粮食总产量全省第一
中江如何练就“产粮第一县”
81.2万吨!2019年,中江县粮食总产量连续第三年跻身全省第一。
尽管地处丘区,但中江粮食耕种面积已逾215万亩,连续夺魁的背后,是其多年粮食扩面的不懈努力。
与此同时,面对土地资源匮乏、劳动力不足等短板,这个传统农业大县也正通过苦练内功,不断夯实粮油产业。
复垦复耕撂荒地焕发生机
12月18日,中江县广福镇长胜村。52岁的刘正礼站在田坎边,眼瞅着绿莹莹的油菜苗,不禁想起了9个多月前火热的耕作情景。“3月20日,我们首日开荒,半天就翻整了4亩地。”
刘正礼是广福镇的种粮大户,规模种粮近350亩,其中171亩是今年复垦的撂荒地。这片地大都集中在长胜村4组,为典型二台土,已撂荒十余年。“171亩荒地涉及了长胜村数十户村民。早在今年年初,我们就代表刘正礼与村民们进行了先期协商。”广福镇乡村振兴办主任彭华金说,双方最终约定由刘正礼复垦代耕,开荒前三年不收取流转费。同时,刘正礼可享受县农业农村局免费提供的种子、化肥,以及“天府菜油”项目200元/亩的扩种补助。
如今,“重生”后的地里,油菜长势正旺,刘正礼也憧憬着未来:“刚刚复耕土壤还有点板结,所以我们每亩都用了近百斤农家肥,等地力恢复后,产量会跟着上来。”
2019年,中江粮食播种面积为215.5万亩,排名全省第二,比第一名仅少1万亩。今年大春,省上首次将100万亩撂荒地复垦复耕任务层层下达。中江按照“应种尽种”要求,将粮食扩面和撂荒地治理纳入县委目标考核,大力提高全县耕地利用率。“我们粮食播面基本上年年都在扩大,今年有望达到217.18万亩,增加的面积大都来自撂荒地。”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副站长刘举介绍说,今年中江县已完成粮食扩面面积2.2万亩。其中,撂荒地复耕复种1.16万亩,占该县撂荒耕地总面积的91.57%。“接下来,我们将针对撂荒地贫瘠、灌溉能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实施农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刘举说。
提质增产粮油产业不断夯实
总产量的攀升,与单产息息相关。12月18日,中江县回龙镇新站村6组,小麦已经分叶。该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陈英立蹲下身子,仔细查看,“这里是我们的小麦高产示范片,共有300亩。”
高产示范首先是品种示范,新站村选用了绵麦902,产量高、抗病性强;其次是施用了小麦专用肥和封闭除草剂,田间管理更加标准可控;第三是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我们测算了一下,一整套技术下来小麦亩产可达450公斤到500公斤。”陈英立说,目前这套小麦高产技术已在中江县回龙镇、永太镇连片推广,辐射面积2万亩以上。
不仅是小麦,中江通过与川农大、省农科院协作,建起了水稻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油菜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和玉米高质高效示范片。今年,示范区水稻平均亩产650.80公斤,油菜平均亩产210.2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32.73公斤,实现了丰产高效。
除了藏粮于技,还要藏粮于地。当天下午,在中江县永太镇东沟村7组,3辆挖掘机来回开动,原有的土块被推倒,一片阡陌纵横的高标准农田初显雏形。“这里是凯北粮油生猪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共规划了20万亩粮油产业。”陈英立告诉记者,该园区涉及了中江4个乡镇,地势平缓、水源充足,是全县粮油产业的重点规划区,这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将严抠“细节”,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园区内,一个重要项目也在今年落地。“我们9月正式入驻中江,先期流转的1.4万亩耕地目前已全部种上了小麦。”中化现代农业四川有限公司资源拓展部经理刘云清告诉记者,公司计划在中江规模打造3万亩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并实施标准化管理和全产业链服务,“我们将在这里建设日烘干600吨粮食的烘干中心和数字乡村基地,为当地的粮油产业发展赋能。”
广汉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大地景观。广汉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一业一景
以粮油为主导产业,广汉现代农业产业园跻身“国家级”
传统粮油产区变身超级IP
12月14日,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长出新叶的小麦将田野染成翠绿,当地金穗丰家庭农场主杨萍蹲在田边,看着工人们作业。
日前,全国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公示名单出炉,广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位列其中。
这里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土壤肥沃、交通便捷,粮油集中种植规模全省第一;而今,随着“国字号”产业园区建设的推进,这个传统粮油产区正逐步转变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超级IP。
先进要素集结赋能粮油产业发展
地处都江堰灌区,地势平缓、田块连片……放眼全省,广汉市的粮油耕作条件数一数二,产业园内有高标准农田17万亩,阡陌纵横。
基础条件虽不错,但也有不足。“以前规划时可能考虑不够,沟渠修得太浅、太窄,一遇到连续下雨,积水就易倒排到田里。”杨萍说。
从去年起,随着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推进,园区内的渠系改造被提上日程,总长达25公里。改造后的沟渠在原有基础上加深了50厘米,挖宽了20厘米,彻底解了杨萍的后顾之忧。
在锦花村7组,占地27亩的广汉市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也在加紧建设中。中心毗邻园区管委会,配套了机库棚和育秧暗室,将为当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支撑。
距离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约300米,是在建中的农业专家大院。“把大院建在田间地头,为的就是能更好地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尹全坤说。
记者了解到,广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19年6月获批创建,规划总面积30.3万亩。聚焦粮油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园区在夯实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大力组装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让各种先进要素在园区集结,赋能粮油产业发展。
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条
蓝天白云,微风徐徐。12月14日,记者走进广汉市高坪镇金光村,只见一条木质栈道如游龙一般在田间蜿蜒,稻田内波光粼粼,路边一个硕大的小龙虾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们正在打造的稻虾公园,是园区的一个农业主题公园。”尹全坤介绍说,稻虾公园一期5000亩已建成,涵盖了稻虾科技馆、稻虾分拣及冷库中心、观光栈道、亲水平台以及周边的缀花草坪绿化等。“我们希望建成后,形成以优质稻虾种养基地为核心,融合美食娱乐、美景观光、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农业新业态。”
园区内的另一个农业主题公园——菜花公园,位于数公里外的李堰村。尹全坤介绍说,菜花公园距成都主城区仅30公里,交通便捷,每年春天游人如织。“游客今后来广汉,3月可以看油菜花,4到9月吃小龙虾。”尹全坤说,两大主题公园生态与经济兼具,有效促进了当地“四季”旅游经济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
李浩杰在田间进行油菜去雄杂交操作。受访者供图
一业一人
李浩杰:科研为这个“全国第一”助力
2019年,全省油菜籽总产量294.7万吨,居全国第一!
成绩背后,得益于我省油菜科研力量的强力支撑。据统计,由我省科研人员培育的油菜品种,在面积和品种数量方面均占全省的80%以上,在全国其他省及国外也有一定的推广面积。这“80%”的背后,就不能不提到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李浩杰。
大学毕业后,李浩杰一直从事油菜生物技术育种,目前是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重大农业技术协同推广首席科学家。由她主研育成国家、省审定(登记)品种近40个,其中7个为国家或省主推品种,成果推广获得社会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
培育高产油菜新品种
“从全国来看,四川从事油菜种业企业的数量最多,育种团队最多,育成品种的数量也是全国最多。”12月11日,在与记者谈起四川油菜育种攻关时,李浩杰的话语间满是自豪。
在专业领域,含油量是高产油菜的重要指标。“‘十五’到‘十一五’期间,全省大多数油菜品种的含油量只有35%-38%左右,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相同品种在四川种植比长江中下游地区要低几个百分点。”李浩杰介绍,从“十一五”开始,我省油菜育种科研团队将高产优质作为油菜新品种的主攻方向,她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创制高含油量油菜新种质。通过对多个高含油量位点的聚合再结合单株品质测试,多年努力下,目前她所在的团队育成了含油量近60%的材料和含油量50%的新品种。
今年年初,由李浩杰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优质、高产、宜机收川油系列新三系杂交种选育及应用”,获得全国农业行业唯一综合性科技成果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探索油菜多功能应用
除了菜籽油,冬天一把清甜的菜薹,春天一片油菜花海,都蕴含了四川人对油菜深深的爱。因此,多功能油菜也成为李浩杰和伙伴们的探索方向。“油菜的多功能拓展研发,就是对油菜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拓展,即对油菜全生育期每个生长时段进行功能开发。对油菜菜用、饲用、肥用、花用、蜜用、油用六大功能的开发,是油菜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措施。”李浩杰告诉记者,在油菜多功能科研领域,四川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力。
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李浩杰带领的团队在菜/油两用、花/油两用、饲用等研究方面成效显著,分别培育了观光兼油用、高品质菜/油两用、饲用等油菜新品种,这些多功能品种在全国20多个省推广应用。饲油36是团队培育的全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通过审定的饲用油菜新品种,目前主要在高原牧区推广应用。团队研究成果“油菜多功能种质创制与利用”获得2020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四五’期间,我们的育种除了高产优质抗病宜机收等研究方向,还要结合‘天府油菜’品牌打造,选育出适合加工风味的品种。”李浩杰表示。
一业一谈
抓好粮油安全 力争2022年粮油综合产值达到3700亿元
受访嘉宾:王金华(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油产业位居四川农业10大优势产业之首。按照已出台的《川粮油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到2022年,川粮油综合产值要达到3700亿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金华。
记者:四川粮油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又有哪些短板亟待补齐?
王金华: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四川是马铃薯、甘薯、油菜籽生产第一大省,也是全国粮食和菜籽油消费大省。全省粮油全产业链市场价值约3200亿元,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民生产业。但我省的粮油产业发展仍存在“大而不强”的情况。
从资源环境看,四川的耕地灌溉率仍较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3;四川口粮数量虽然基本能省内自给,但品种品质结构性矛盾突出,我省每年都要从外省调入部分粮食,用于酿酒、饲料生产等,我省也要向省外调出经过粮食转化的白酒、生猪等产品;四川粮油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仍然不高,从事粮油生产的规模型经营组织主体数量不足,烘干、仓储、加工等产后服务能力薄弱。
记者: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省在粮油安全方面做了哪些重点工作?
王金华:我省在保障粮食安全上,采取了超常规手段,突出抓好粮食生产保供。
一是高规格行政推动。省委提出“农业多贡献”的工作思路。
二是大力度督查指导。省农业农村厅创新开展了“1+5”工作督导,重点督促各地围绕粮食生产开展“四项服务”,实施好粮油项目,整治好撂荒地复耕,落实好扩种任务,确保实现应播尽播、应种尽种。
三是严标准考核激励。多年来,首次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向市(州)下达了粮食扩面和产量目标任务,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严格开展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对播面和产量目标未完成的县(市、区)一律不得参加涉农工作考评和表彰。
记者:放眼未来,谋划川粮油发展,我们的主要思路是什么?将如何推动相关工作?
王金华:我省将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围绕农田水利、基地提升、主体培育、品牌创建、功能拓展、科技创新“六大工程”,推动四川粮油产业向生产园区化、经营规模化、服务专业化等转型发展。
我们还将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
具体而言,我省把粮油产业发展重点布局在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和48个产油大县。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同时,注重高质量发展,加大“稻香杯”优质米和“天府菜油”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力度,推动粮油综合产值提升,力争到2022年,川粮油综合产值达到3700亿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