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花 向铭(图片由利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山间小路变大路,通村通组通到户,木耳魔芋核桃树,样样都是摇钱树,莫忘为啥致了富,感恩之心要记住……”11月17日,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小河村村民活动中心,区脱贫攻坚巡回宣讲队登台,一段顺口溜赢得群众阵阵掌声。
今年以来,这样的掌声时常在利州区的村社响起。今年该区创新开展脱贫攻坚“扶志扶能树新风”(简称“两扶一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
“利州工匠”建筑技能提升培训现场。
扶志
村村户户汇入“脱贫攻坚洪流”
清亮激越的唢呐吹起来,安静的大山活泼起来。11月17日,5个穿着黄色对襟服的壮汉,昂首挺胸,提气鼓腮,《歇气》《爬坡》《唢呐道谢》一曲曲吹下来,村民报以热烈的掌声。
看着村民们欢快热闹的劲头,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困难村”,村民之间,常为一些小事互相扯皮。如何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把精力用到脱贫攻坚?如何凝聚群众精气神自立自强奔小康?利州区从“扶志”做起。
一是思想引领“立志”。54个“六个一”驻村帮扶队伍和近3000名帮扶干部驻贫困村、进农户家,每月不少于5天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开展“感恩自强、争先脱贫”“自力更生、共建家园”“文明和谐、共同奔康”三项主题教育,帮扶部门每月至少在帮扶贫困村开展一次脱贫政策集中宣传。贫困村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每天播放“脱贫攻坚·利州故事”不少于一次,《绣美利州》《巾帼利州十大魅力女性》等10余部脱贫攻坚典型事迹专题片在贫困村巡播。
二是文化熏陶“养志”。推进落实全省“千村文化扶贫行动”,建成54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为重要的“养志”场所。机关文化干部、文化名人、阳光工程、文化义工、文艺团体等5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1024名志愿者常态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养志”重要力量。深入开展100场文艺活动进乡村、100支文艺队伍上广场、100台民间文艺调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将一大批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到贫困村。
三是典型宣讲“励志”。宣传部门牵头组建“感恩奋进、自强自立”脱贫攻坚基层宣讲团,深入机关、镇(村)面对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宣讲470余场次,开展“脱贫攻坚我们怎么干”大讨论735场次。组建知客宣讲队、第一书记宣讲队、巾帼宣讲队、“两扶一树”带头人宣讲队、车马灯宣讲队等14支宣讲队伍,深入文化院坝、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开展政策、文艺、劳模故事、“双创”标兵以及乡风文明等多种形式的宣讲2600余场次。
文化志愿者服务到村头
扶能
两个维度解决“脱贫本领恐慌”
树立脱贫志,还要掌握脱贫本领。
“核桃树冬管怎么干,要注意些什么?”近日,一场“核桃树冬管”的农民夜校课堂在工农镇小岩村拉开,小岩村核桃树满山坡,全村299户1148人,80%家庭有核桃树,是脱贫增收的主要经济作物,走了半个小时山路赶来听课的赵小雨听得特别认真,他和妻子种了1亩核桃。
赵小雨杀虫很仔细,随身带着石灰桶、刷灰把、农药瓶、药棉签,还有一截铁丝,干啥?只要看到树上有虫洞,掏出铁丝戳进去,轻轻搅几搅,虫卵、虫蛹就被搅死了,再用棉签蘸上药,在树洞里彻底消毒。赵小雨说,这都是农民夜校的老师教的,因为管护到位,去年栽的核桃苗今年长势特别好,他相信3年后这些核桃树能给家庭带来好收成。
利州区从贫困群众主观“愿”和客观“能”两个维度入手,强化“扶能”,解决贫困群众本领恐慌问题。
一是劳务技能培训“提”能。配套完善“1+8”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4个,村村开设农民夜校,驻村农技员、科技特派员常态化,菜单式开展特色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和实用科技普及,每村每月授课两次以上。人社、住建、民政等部门落实专项培训补助资金,组织3778余名贫困群众参加农村工匠、安居助巢、挖掘机驾驶、厨师、电子商务等劳务品牌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新型主体带动“促”能。该区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0余家,实现54个贫困村全覆盖,带动9748名贫困群众增收。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分红、到家庭农场务工、走进种植养殖大户“田间课堂”“圈舍课堂”零距离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劳务技术、产业发展、脱贫奔康能力。
三是创业就业扶持“强”能。因地制宜扶持贫困户发展香菇、木耳、灵芝、杜仲鸡等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保洁、护林等农村公益性岗位285个,到位专岗补助171万元。建成16个返乡创业园,提升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的比例和效益。组织送岗位下乡进村等活动,新增村级就业服务工作站22个,发布用工信息2568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区转移。开展“百企进百村”和“三送一招”等活动,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1079名贫困群众获签长期用工合同,全区8782名贫困劳动力获得稳定就业。
树新风
多向发力形成“好习惯好风气”
“随地吐痰不卫生,细菌上身把病生,隔壁邻居要和气,边边角角不要争,照顾小孩和老人,一家和谐是亲情……”冬闲时节,利州区赤化镇张公村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公牛灯”又热闹起来了。在村委会的文化广场上,三个人装扮的牛,一会跑一会跳,另外有一人骑在牛身上,一人在前面引路,一唱一和,引得看牛灯的群众笑不停,细听唱词,原来他们是在用“张公牛灯”的方式唱起了“脱贫攻坚新曲”。
“张公牛灯”唱新曲只是利州区运用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形式之一。在倡导树新风过程中,利州区多向发力。
一是人居环境“景观”化。在实施民居风貌塑造、危旧房改造、易地建房、新村建设等项目建设进程中,深入推进“四改一整治”活动,切实改变贫困群众以往陈旧、脏乱的生活居住环境和不良生活习惯,3700余户贫困户实现房前屋后庭园化、村落民居整洁化。深挖乡村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村级公共服务阵地建设、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村居民舍整体风貌打造之中,绘制彰显核心价值观、孝道文化、产业文化等图文并茂的墙体画300余幅,54个贫困村“一村一品”特色文旅景观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淳民风、正村风、美家风作用。
二是道德激励“常态”化。开展典型示范引领行动,选出宣传“感动广元十大人物”“孝敬父母、关爱子女”等身边典型,“利州好人榜”实现乡镇全覆盖,“百姓好人榜”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累计宣传好人好事3000余件。积极推动“文明家庭”星级评定,围绕“遵纪守法好”“团结和睦好”“环境卫生好”“生活习惯好”“经济发展好”五个方面,村民评选2000余户贫困户为“五好文明家庭”。探索道德积分激励机制,群众善行义举量化为道德积分,记入家庭道德积分卡,在道德超市兑换物品或申请帮扶,让道德变成效益,让互帮互助形成风气。
三是乡村秩序“自治”化。54个贫困村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封建迷信、诚信缺失等问题自治管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法治为引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让群众信赖的党员干部、身边榜样成为村风民风监督员。根据家庭优良传承和价值追求,引导村民提炼并悬挂家规家训,在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打造家规家训一条街,让优秀家规家训成为新风正气培育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