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鹏莉木东 (图片由雅安市河长制办公室提供)
雅安,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穿城而过的青衣江,每一阵涛声都在诉说着茶马古道重镇的雨城故事。雅安,一座因水而美的城市。奔腾而过的大渡河,每一朵浪花都在激荡着人水和谐守望相助的回音。2020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过去五年,雅安用三年多时间,力推河长从“有名”、“有实”再到“有能”,以各级河长为触角,不断管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逐步实现“熊猫故乡”的水清、岸绿、景美,绘就了一幅幅生态良好的优美画卷。
青衣江支流芦山河清澈明亮,蓝天下更加美丽。
有名
到岗履职 构建河长制体系的“四梁八柱”
这是一道必答题:地处长江上游的雅安,降雨充沛,境内河流密布。作为省内十大河流中的两条江河,大渡河和青衣江穿境而过,全市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1条,支流不计其数,如何实现无死角管护?
雅安打出一套“组合拳”:从市级层面开始,加速建立完全覆盖全市的河湖长体系,扩大社会公众参与渠道,实现每条河“有人管”。
“以前河道里有不少垃圾,现在清澈到可以洗菜。”12月6日,天全县鱼泉乡鱼泉村村主任叶兵正在巡河,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鱼泉河的村级河长,从2017年开始,每周至少巡河两次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
也正是在2017年,冲锋号正式吹响。这一年,雅安市全面启动实施河长制,从市级层面开始,各级党政“一把手”出任同级河长。在党政同责的基础上,实现河湖保护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短时间内雅安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全部到岗履职。
领导干部冲锋在前。针对14条市管河流、2座中型水库,雅安设置18名市级河(湖)长,均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出任。特别是市域主要河流大渡河、青衣江还设立了双河长。仅今年,市级河长巡河94人次。干部上阵、冲锋的背后,是啃下突出水生态水环境问题“硬骨头”的决心。
青衣江支流芦山河清澈明亮,蓝天下更加美丽。
职能部门紧随其后。在雅安,18名市级河长的身后,是16个市级河长联络员单位。由此,河湖保护治理的责任从水利、环境等部门的“独角戏”变成了协同联动的“大合唱”。同样是2017年,该市水利局等1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市总河长办公室正式成立,从市委市政府到基层乡镇,河长制全面建立。
河湖治理,难在基层,如何打通河湖保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9月,河长制全面实施的第一年,雅安在全省率先破解村级河(湖)长工作积极性不高、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一改过去村级河长由村干部“单打独斗”的局面,出台了《雅安市村级河长管理办法(试行)》。《雅安市村级河(湖)长制条例》获批准,于今年元旦正式实施。该《条例》以法的形式明确了村级河(湖)长的定位、权利和义务。此外,还明确了村级河长“能者居之”的标准,村级河长不再只是村支书和村主任的“专属岗位”。
2017年至今,雅安全市累计有四级河长1561名,覆盖全市所有河流、水库和渠道。同时,各级配备河道警长132人,组建护河队251支,设立保洁员1822名,公众参与河湖保护治理的渠道不断拓宽。
一名名河长,就是一面面旗帜、一声声战鼓。鼓声之下,雅安全面向河湖突出问题宣战!
雅安市名山区清漪湖景色。
有实
舞动考核指挥棒 将压力转化为治水行动
守护一江清水,河长大有可为。这是一份无法推卸的责任:全市年均水资源总量超过17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的5.6倍。
如何让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实现从“有名”到“有实”?答案是,只有实行严格的制度,才能为碧水保卫战提供可靠保障。
有实,从层层传导压力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第一年,雅安拿出实招:全面明确各级河长工作内容,建立巡河制度,厘清市级河长及市级河长联络员单位职责,以制度刚性的形式,明确市、县(区)、乡、村四级河长巡河次数和工作职责。
压力,来自于不断舞动的考核指挥棒。市总河长办公室每年对市级河长、县级河长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督促河长履职尽责。
两个细节证明雅安的河长有多“实”:截至目前,市河长制办公室已向市级河长发出提醒函32份,所有市级河长巡河全部记录在案。
雅安市天全县慈朗湖风光。
既要抓铁有痕,也要重拳出击。全面启动清理“四乱”专项整治行动,针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雅安明确:发现一处、清理一处、销号一处。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清理排查“四乱”点位140处,全部完成整改销号。
一个案例可以说明雅安重拳之重:作为全省小水电富集区,早在年初,雅安就全面完成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整改销号,实现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监管全覆盖。初步统计,今年以来,雅安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发现问题685个,已整改673个,正在整改12个。2019年以来,全市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开展水电站专项行政检查113次,进行水电站生态调度40余次、处罚水电站11个,累计罚款27.65万元。
既要抓铁有痕,也要久久为功。治水的要诀,是不只要看到“问题出在水里”,还要解决“根子在岸上”。换言之,不仅要出重拳,更要出长拳。
在名山区解放乡高岗村,当地率先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置。从一家一户的垃圾收集处置开始,首创“组织引领、群众参与;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建章立制、常态管理”的模式,有效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面源污染大的问题。目前,全市已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高岗村模式”推广乡镇全覆盖,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雅安市荥经县同乐水库夜景。
有能
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保持优良 连续三年交出靓丽“绿色成绩单”
前不久,一份亮眼的“绿色榜单”公布:生态环境部发布1-10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雅安市位居全国前列。
这是雅安在绿色大考中交出的靓丽“绿色成绩单”,也是对当地全面建立河长制三年多来成绩的最佳注解。
绿色“成绩单”不断刷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水质稳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已成雅安全面建立河长制三年多来亮眼的绿色答卷。
看“盆里的水”——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全市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优良水质、水功能区水质、市本级及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三个达标率100%。去年首次发布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时,青衣江、大渡河考核断面水质位居全国第一。
看“盛水的盆”——全市累计落实河湖划界经费3600余万元,已完成11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管理范围划定、界桩埋设和成果验收等工作。88条流域面积50—1000平方公里河流中,已全部完成划界任务。从此,岸线保护有理有据,有始有终。
看“岸上的根子”——“高岗村模式”推广以来,全市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减少约30%。今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6.34平方公里,水源不断得到有效涵养。
看“流域一盘棋”——三年来,雅安先后与10个市州、5个县(区)建立了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流域跨界河流联防联控机制,共计签署21个联防联控协议。在此基础上,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实现治水协调联动。
雅安市雨城区青衣江廊桥。
这三年,在“岸上与岸下齐抓、上游与下游共管、治标与治本同步”思路指引下,雅安不断细化河湖管护“六大任务”,持续补齐薄弱环节治理短板。
这三年,在全市“一盘棋”、上下“一张网”助推下,雅安多方发力、系统治理、全民参与,河湖管护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全市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有能,还体现在雅安河长制立法实践上。三年来,地处青衣江、大渡河流域的雅安,率先开辟了一条河湖保护地方立法的新路径,不断护航河湖保护治理迈入新台阶。
2018年9月,全省首部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获得雅安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去年元旦正式施行。
探路流域治理,《条例》给出自己的答案:从畜禽养殖污染预防到城镇雨污分流管理,均给出明确解决之道;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在全国率先探索水电站生态流量下泄管控办法……一次次探索,一款款条文,为全省推进跨市(州)的流域立法提供了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