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 文/图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外务工的川籍农民工收入普遍大幅下降,失业待业的更是不在少数。省人社厅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二次返乡(春节返乡后再次返乡)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部分农民工选择尝试在家乡就业创业。
二次返乡,意味着优秀人才和资金回流,对家乡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机会。为此,省人社厅在重庆、上海、广州、厦门、天津连开了五场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项目推介会,取得了显著成效。
川籍农民工今年在外打工的收入少了多少?有什么难处?返乡创业有哪些优惠政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展开了走访调查。
11月26日,大批返乡创业投资项目现场签约。
【在外】
收入少了一半 失业徘徊在家
“我们是月初发工资,11月份的已经到账了,还是一样,比去年这个时候少了一半。”对杨军来说,这已经是今年连续第八个月收入减半了。
杨军是广安市广安区蒲莲乡人,在东莞打工已有12年之久。杨军所在的制鞋厂常年给欧洲供鞋,通常一笔订单就是十多万双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订单大幅减少,可厂房租金、水电费要照付,工厂不得不暂时降低工人工资。
制鞋厂老板杨东告诉记者,每笔订单都是工厂先垫资生产,再发货,最后才是买家打款,去年还有部分订单没有打款。“今年疫情发生后,意大利有两笔单子共30多万元、法国有三笔单子共90多万元都拖欠着不打款,我资金链吃紧,工资发不出来。”杨东说。
虽然政府及时出面降低了厂房租金,但依旧没有阻止杨军的工资下滑。以往,杨军在东莞一年能挣20多万元,今年到目前为止满打满算也只有不到10万元进账。“首先是2月份在家闲呆了一个月一分钱没挣,然后是3月份回到工厂等待复工消息,直到4月份才勉强复工复产。”杨军说,5月份开始,工资就比去年同期少了一半,3条全自动生产线停了2条,以往需要倒班,今年变成了正常上班,工人们都很失落。
和杨军相比,黄绍飞更加失意,在佛山打工8年,今年他一份工作都没有找到。黄绍飞是盐亭县金鸡镇殿庙村3组人,在佛山的8年里,他当过酒店停车场保安、卫校治安员、小区物业监控室值班员。今年2月底一回到佛山,黄绍飞就失业了。“酒店当时有疑似病例住过,暂时关闭了。”黄绍飞说,当时一下解聘了8个人,他是其中之一。
一直到8月,黄绍飞都没有找到新工作。他考虑过回老家四川,可房租已经付了一年,回乡后又要租房,实在是出不起租金。“考虑来考虑去,最后我还是选择留在佛山,等过完年再说。”黄绍飞说。
来自省人社厅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服务行业在外打工者收入同比下降在25%到60%之间,在外失业群体长期存在,二次返乡人员不减反增,就业困难人员达6.18万人。
【返乡】
在外创业受挫 家乡抛来“橄榄枝”
除了就业,在外创业的川籍农民工们也饱受挫折。在11月26日举办的四川省2020年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项目推介暨集中签约活动上,多位在外创业农民工向记者吐露了今年创业的辛酸。
在西安创办装修公司的范海全是射洪县玉太乡改板沟村人。上世纪80年代初,范海全只身外出打工,前往西安跟师傅学木匠谋生。“那时日子很苦,蹲城门洞、睡大街、啃冷馒头。尽管生活艰辛,但我没有放弃对未来的憧憬。”范海全告诉记者,有了一定基础后,他开始和家乡十几个年轻人以工程队的形式承接一些小项目。凭着吃苦耐劳和诚信做人,事业逐渐有了发展。“后来,我在西安成立了装修公司,每年都带领300多名射洪老乡在西安做装修,最多一年带了400多名,大家的人均年收入都上了8万元。”范海全说。
“但今年生意十分差劲,受疫情影响,似乎业主们都将装修搁浅了。”范海全告诉记者,今年接到的装修单子比去年少了50%,300多名射洪老乡转行的转行,回乡的回乡。“我只有先关停了业务,暂时做点其他事。”范海全说。
来自合江县的袁海通在深圳做证券也赔了不少钱。“总共亏了几百万元,没有办法,疫情的影响。”袁海通告诉记者,生意失意还不是最重要的,常年在外,他最思念的是父母。“去年我回乡看望阔别已久的父母,还没到家门口,远远就望见了等在村路口边的父母——花白的头发、瘦弱的身体、充满期盼的眼神。父母在,不远行。那一刻,我才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袁海通说,他已经下定决心,离开一手组建的证券团队,回到家乡陪伴父母。
在当天的活动上,看到如此多诱人的返乡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后,范海全动了心。“其实今年春节后,家乡政府就联系上了我,改板沟村村支书王能贵和当地领导干部的热情深深打动了我,在考察了家乡的投资环境后,我已经先期尝试投资了600万元。”范海全告诉记者,他先期投资了一个种植菊芋(洋姜)提炼菊粉的项目,全村200多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总共流转土地720亩、林地200亩。
“此外,我还在地里搞起了跑山鸡养殖和生态鱼养殖,先后开发出了洋姜泡菜、配方菊粉、菊粉养生面条等产品。乡亲们有了更大的收益,也让200多户贫困户有了增收脱贫的保障。”范海全介绍,目前合作社仅在改板沟村就种植洋姜800多亩,户均增收上万元,村民在合作社打工收入有100多万元。
【招商】
解读政策 贷款支持“娘家人”使出浑身解数
除了范海全,在11月26日的项目推介会上,袁海通、陈勇、杨钊等在外创业的川籍农民工都收到了来自家乡的创业优惠大礼包。
家乡政府承诺提供的荔枝种植和管护技术,是袁海通最为看重的。“只要你投资种植荔枝,合江县政府会安排到华南农业大学、泸州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免费学习荔枝栽培技术,以早熟品种‘妃子笑’和晚熟品种‘带绿’为主进行栽培,将传统品种改良为高产优质的畅销品种并进行标准化生产。”袁海通说。
筠连县的黄精、白芨中药材种植示范项目,很符合返乡创业人员杨钊的“口味”,把钱投到家乡,他十分乐意。在杨钊的桌子上,一份厚厚的《2020年四川省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政策问答》已经被他看完。“这其中,投资项目只要是《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当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企业,可减15%的企业所得税。”杨钊说。
此外,贷款优惠也是杨钊十分看重的。“农业的最大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这其中贷款额度和优惠力度十分重要。”杨钊告诉记者,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当天耐心且热情地为他解答了贷款方面的优惠事项,令他十分满意。
“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以申请额度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两年。”杨钊告诉记者,此外,地方财政部门还安排资金建立了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为其提供全额担保,让他更加安心了。
遂宁市的陶瓷文创基地项目是陈勇投资设立的。在他看来,贷款贴息力度十分重要。“邮储银行相关人员给我的解答是:符合条件进行返乡入乡创业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按照贷款合同签订日贷款基础利率的50%给予贴息,这真是很优惠了。”陈勇说。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省政府在企业所得税减免、地方财政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精准对接贷款对象、放宽贷款条件、稳准提供贴息金额、用地等方面都给予了创业者足够的支持。
“四川是人口大省、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工总量常年保持在2500万人左右,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返乡创业、回家发展,是在外乡友不变的初心、无尽的乡愁和美好的愿景。”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胡斌告诉记者,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累计返乡创业农民工已有78.38万人,创办企业30.4万户,实现创业产值5593亿元,带动就业300万人。
“不仅如此,下半年以来,我们还主动出击,先后在重庆、上海、广州、厦门、天津一连开了五场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项目系列推介活动,现场推介项目42个,引资额达48.5亿元,效果十分显著。希望在外的四川老乡们都回来,早日回来,为家乡做贡献。”胡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