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超明 付久焱 张贵方
“熊永光,宜宾的客商今天下午要来村里收购5吨鲜果,抓紧采摘哈。”当下正值中草药砂仁成熟季,12月6日一大早,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金田村党支部书记唐光敬逐一打电话通知村民采摘。中午时分,收购点前,前来卖果的村民便排起了长队。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金田村依托地理环境和生态优势,积极转变种植观念,精准施策,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的“边坡地”发展砂仁等中药材产业和养殖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资料图片
对症下药撂荒地上种砂仁
在金田村,院坝边、房屋后、田坎边、山坡上的“边坡地”由于不便劳作,基本上处于撂荒状态。2016年,唐光敬开始琢磨通过产业发展来解决这个问题。
“金田村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经过土壤和水分检测发现,这里适合中药材种植。砂仁抗病能力强、产量高,种植管理粗放,产生效益快,正合适。”2016年3月,唐光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砂仁除了不择地块、不需要过多打理、一次种植多年收获外,还能食药两用,既是中药材,又是用于火锅和煲汤提味的好香料、调味品,市场需求量大。这更加坚定了他带领村民发展砂仁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帮助村民树立信心,该村把砂仁种植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成立砂仁种植专合社,免费向脱贫户供种苗,定期组织村民进行种植技能培训,大大激发村民的管护积极性。目前,种植队伍由当初的3户发展到如今的30余户,种植面积发展至400余亩。
“种植砂仁病虫害少,管理简单,我的院坝、房屋后、山坡上、田坎边都种了砂仁,每亩砂仁可带来1000余元的收入。”看着垂挂在枝梢的砂仁果,脱贫户李隆友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明年还要进一下扩大种植规模,力争带来更多的收入。
今年,金田村的砂仁初投产,可收获砂仁数万斤,还没有到成熟采收季就供不应求,不但有药材商贩上门收购,城里的火锅店老板也早早前来预订。
为了不耽误晴好天气采收,金田村除了组建“党员助收队”帮脱贫户和劳弱户收砂仁外,还引导村民们结成对子,互帮互助。
“下一步,我们要拓宽销售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和商户对砂仁果进行深加工,进一步提升砂仁产业的附加值,助力农户早日奔康。”唐光敬表示。
立体发展砂仁林下养家畜
树上结果、树下养鸡。想从砂仁林获得更多收益,还要做好“立体发展”。砂仁产业走上正轨后,爱琢磨的唐光敬就引导村民在林下养殖上做文章。
在金田村村民刘治国的院坝里,随着主人一声召唤,一只只小母鸡从砂仁林里跑过来,围在主人脚下争食。“我的家禽全部是订单养殖,每公斤售价一般要比市场上的家禽高出5—10块钱,还根本不够卖。”谈起砂仁林下养鸡的好处,刘治国感慨良多。
“砂仁生长茂盛,主干较高,为家畜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土鸡为砂仁提供有机肥、啄食害虫,两者结合可以实现双赢。”在唐光敬的引导下,金田村的农户们没有让砂仁林下的空地闲着,纷纷发展养殖业增收致富。
为确保家禽达到绿色生态的效果,唐光敬引导村民采用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鸡鸭从蛋壳里孵化出来后,就散养到砂仁林中,再投放稻谷、红苕、玉米等粮食进行饲养。鸡鸭吃草、吃虫,可以减少一些养殖成本;鸡粪是一种有机肥,给砂仁树提供充足的养分,对提高果子的产量和品质帮助不小。
如今,经过几年的发展,金田村“边坡地”养殖的土鸡、土鸭等家禽成为一个叫得响的农副产品品牌,很多来白节镇走亲访友的人,临走时都要买点土鸡土鸭或土鹅回城。一年下来,金田村村民仅此一项就能实现户均增收千元以上。
小小边坡地,成为了金田村村民眼中名副其实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