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文 文良旭 付智慧 文/图)时值初冬,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马桥村,一片片橘林随山势起伏,郁郁葱葱;放眼望去,一颗颗果实挂满枝头,呈现出一派醉人的丰收景象,把山间点缀得多姿多彩。
柑橘挂枝头罗介明(左一)和村民喜不自禁
几年前,马桥村这片柑橘地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地或残次林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当地农民眼里的“香饽饽”。马桥村集体资产公司对贫困户采取土地入股,创新管理柑橘模式,发展特色柑橘种植,进行产业扶贫,让村民和脱贫户走上了持续增收的奔康路。
马桥村曾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后,马桥村不满足于脱贫摘帽,不断探索新的致富路,结合马桥的区位和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村党支部和村两委与区驻村工作队队员多次商讨后,确立发展优质柑橘产业。
于是,2017年秋,由马桥村集体公司牵头,采取土地入股模式,种植面积达800亩(其中,158户贫困户土地入股面积就达到300亩),引进晚熟的塔罗科血橙和春见两个优质柑橘品种,打造起了持续增收的富民产业。
为了确保种植的晚熟柑橘在三年后挂果获丰收,同时让贫困户获得更多的收入,马桥村集体公司管护上也别出心裁,创新采取“外包”方式承包给贫困户或其他愿意加入管理的村民,由集体公司承担销售和负责提供柑橘生长所需的生物农药等农资,管理上全部由村民负责,并在村集体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科学、按时管理。村集体公司与村民约定,在柑橘获得收益后,收入在扣除农药等生产成本后,村集体公司与村民采取“五五”分成,共享利润。
马桥村集体资产公司董事长罗介明掰起指头给算了一笔增收账:柑橘三年挂果,在第四年进入盛产期后,每亩产量可达3000斤以上,每斤批发价按3元计,可实现收入9000元,除去村集体公司2000元的生物化肥、生物农药、技术指导等生产成本,可获净利7000元。村集体公司和管护的贫困户或村民,分别可获3500元的净利。“如果以雇请村民的方式来进行管护,1亩地的人工管护费最多1000元,但管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这种‘五五’分成方式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让农民多收入2500元。更主要的是,因与自己的收入挂钩,增强了村民管护好柑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罗介明说。
“一样多的付出,却能获得3倍的收入,这样的活儿谁都乐意干。”承包了村集体资产公司20亩柑橘地管护任务的马桥村二组村民陈德莲高兴地说,除了管护收入,我的3亩入股土地还要从马桥村集体资产公司分红,一年下来,少说1亩地也要分上1000元。
由村集体公司提供管护物资,统一技术指导,让村民分包管护,这种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管护水平和村民的责任心,促进了马桥村柑橘产业的茁壮成长,实现了“众建众享、利村立人”的目标。
“我们今年还要扩种柑橘1200亩,使全村柑橘产业达到2000亩的规模,通过发展产业,让马桥村的群众全面过上小康生活。”罗介明说,下一步,马桥村也将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在村集体公司的统一指导下,继续推广“外包”模式,整合资源优势,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把马桥村打造成人人羡慕的柑橘产业村、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