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以精品力作书写伟大时代 四名作家分享决胜凉山主题作品创作过程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0-11-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11月12日,由省作协、省扶贫开发局共同主办的“四川省文学扶贫决胜凉山主题作品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就长篇报告文学《大凉山走向明天》(作者刘裕国、郑赤鹰)、《悬崖村》(作者阿克鸠射)、中篇报告文学《高原之上:木里村幼素描》(作者贺小晴)、长篇小说《噶莫阿妞》(作者龙志明、曾小雨)进行了研讨。
  2019年初,省作协启动了“万千百十·扎根凉山聚焦凉山”文学扶贫活动,一年来成效显著,全省作家先后出版发表长篇、中篇报告文学7部和长篇小说5部,完成影视文学剧本2部。上述四部文学作品,就是其中涌现出的新作、佳作。

image.png

龙志明(前排右三)发言。

  紧贴大凉山这片热土

长篇报告文学《大凉山走向明天》,通过对一大批奋战在一线的干部群众的生动描写,让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彝族数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迁徙,认识了数百万彝族群众战胜贫困、建设家园的顽强拼搏,同时认识了他们努力融入现代文明的巨大变化。
  “只有跟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把握生活脉动,深入人物内心。”作者刘裕国坦言,在采写过程中,一直经历着心灵的洗礼和人生观的淬炼。
  为了真实地反映易地搬迁过程,两位作家攀上那些极度贫困村原址,又来到这些贫困村搬迁后的新村,对比非常鲜明,印象非常强烈,在跟老乡们接触的过程中,分明能感觉到,脱贫攻坚战不但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也让他们在观念和意识上得到提升。
  高原之上的素描群像

《高原之上:木里村幼素描》将目光聚焦在了木里县的村幼教育事业,展现了“村级幼教点辅导员”这个群体的形象。
  去年5-6月,作家贺小晴接受了省作协交派的任务——采写木里中学的变化。到木里后,让她感到震惊的,是木里教育的一个逻辑链条:木里有13.9万人口,有22个民族。这22个民族都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山里的许多孩子,以前别说上幼儿园,就连听也没听说过。他们上小学之前都说本民族的语言,上小学之后才开始学汉语,要到三年级,才勉强能够说汉语。而三年级,所有的基础课程早学完了。因为语言的障碍跟不上进度,导致木里的孩子辍学率高。也就是说,木里教育的根本限制在于学前。这样她把目光对准了学前教育。
  从2015年起,凉山州开始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就是在每个村开办一个或几个幼教点,目标很明确:让少数民族的孩子在上学前学会普通话,以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益”。木里实现了村幼教点全覆盖。
  “我就是被感动,感到揪心。这篇报告文学,不是我领受的任务,是意外之作。”贺小晴说。
  让文学在脱贫攻坚中绽放
《噶莫阿妞》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阿火村在党支部带领下兴产业、建队伍、修公路、盖新楼,外出打工的青年渐渐回到村中,村民富裕后好事接踵而来,四年间有17位新娘嫁进了阿火村,阿火村也以最隆重的形式,迎来了第十八个“新娘”——早已成为国企员工,并担任村第一书记的梁英武。
  “《噶莫阿妞》的书名就来源于彝族神话故事,象征着美丽、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发言中,作者龙志明说,两年来,他每天都被感动着。
  龙志明把所有的感动化为动力,创作出了《噶莫阿妞》这部作品,向勤劳人民致敬,向扶贫干部致敬。
  与“悬崖村”结下的不解之缘

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一个位于悬崖上的村落,是凉山州典型的贫困、落后山村。昭觉县彝族作家阿克鸠射,是如何与“悬崖村”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呢?他在发言中提到,2010年7月,他陪同时任昭觉县委书记白云同志到支尔莫乡调研,在调研期间,获悉了悬崖村的基本情况。2013年2月,受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同志的委托,他带队赴悬崖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采访。
  根据那次到访悬崖村的经过、深刻体验以及感受,阿克鸠射写成8万余字图文并茂的系列报道《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并公开发表。由此,悬崖村引起外界的关注,“悬崖村”的名字叫开了,而他也开始了长达7年的深度跟踪。这7年里,阿克鸠射把自己变成了“悬崖村”人,看到了“悬崖村”从受到广泛关注,到修建钢梯、通网、通电,再到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历程。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