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实施“童伴计划”项目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0-11-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外出务工人员常年保持在2000多万人,由此产生了67万名农村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最多的省份,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十分之一。省委书记彭清华要求:要把服务保障农民工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切实提高农民工工作制度常态化精准化水平。留守儿童是外出农民工最牵挂的人,通过实施“童伴计划”把留守儿童关爱好,就是有效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的重要抓手。

image.png

资料图片

  围绕中心创新工作思路
  推行“童伴计划”项目,构建“一个人、一个家、一套工作体系”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模式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近年来,四川各级团组织围绕党政中心,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需求,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先后推出了“玩具总动员”“因为爱,灯亮了”“更多关爱·更好未来”“爱心圆梦”等留守儿童公益活动。2016年,共青团四川省委以建设“童伴计划”项目为契机,立足团的实际,发挥团的优势,凸显团的特色,在全省7个市、10个县的100个村开展了“童伴计划”三年试点工作,进一步激发共青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新动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切实提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效。
  “童伴计划”项目,着力构建“一个人、一个家、一套工作体系”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模式:一个人,在项目村选拔一名妇女担任“童伴妈妈”,负责“童伴之家”运行;一个家,在每个项目村建立一个“童伴之家”,作为留守儿童的活动阵地;一套工作体系,由团委牵头,搭建纵向包括县、乡、村三级递送机制,以及涵盖民政、公安、教育、卫健等职能部门的横向联动关爱服务网络。2019年,团省委总结提炼试点经验,自加压力、自我奋斗,调动省、市、县三级团组织开展了“童伴计划”项目提质扩面工作,截至目前在全省建成“童伴计划”项目点1326个,实现了21个市州“全覆盖”。
  据统计,全省团组织每年整合各类资金物资4000余万元用于“童伴计划”,常态化开展主题活动3.5万余场次,精准服务留守儿童50余万人次。“童伴计划”实施五年来,全部项目村(社)未发生一起留守儿童溺亡、意外伤害等情况,实现了涉及未成年人的“零犯罪、零案件”,留守儿童监护人、村“两委”干部对项目满意度高达100%,打造了一张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外出农民工的亮丽名片。
  立足本土实现常态陪伴
  “童伴计划”项目力图创新思路、弥补短板,从常态化陪伴、心理关爱等方面寻求突破并深化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随着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力量的发展壮大而逐步提升,在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的同时,也为留守儿童送去了大量的生活物资,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缺衣少食的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物质化”“候鸟式”的关爱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留守儿童的情感诉求和心理需求,“童伴计划”项目力图创新思路、弥补短板,从常态化陪伴、心理关爱等方面寻求突破并深化。
  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村(社),本地化、社会化招聘20至55岁的女性担任“童伴妈妈”,从个人情况、家庭状况、现实需求等方面为每位留守儿童“建档立卡”,为开展针对性服务提供依据。
  日常工作做到“双向互动”。明确童伴妈妈“六个一”的工作职责,即:为全村留守儿童建立一份基础信息档案;每个月开展一次家访;与留守儿童父母建立一个常态联系的微信群;每月与全村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一次单独沟通;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定期报送一次工作信息。通过沟通联系,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传递给在外务工的父母,同时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实现关爱工作的精准化、常态化。
  关爱服务做到“无微不至”。发挥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平台等作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业辅导、心理疏导、思想引导等工作,切实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同时,定期了解留守儿童及家庭实际困难,针对上学、就医等问题帮助对接相应部门,争取落实各项保障政策等,及时回应诉求。
  用活阵地构建温馨港湾
  把项目阵地建成留守儿童展示才华、纾解压力的场所,让“童伴之家”成为留守儿童心中的游乐园
  在关爱留守儿童阵地建设方面,党政机关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建成了一批硬件配套完善、环境舒适宜人的留守儿童关爱阵地,为开展心理疏导、举办活动提供了硬件支持。但因专业人员缺乏,未能有效依托项目阵地开展情绪疏导、心理关爱、个案介入等工作。“童伴计划”正从“建成率、活跃度和满意度”上进一步深化,增强实效性。
  发挥“桥梁”作用。依托“童伴之家”阵地,通过线上开展“中秋共赏一轮月”“父亲我们连线吧”等活动,线下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时节,组织团聚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沟通交流,把项目阵地建成留守儿童联系父母的枢纽,让孩子了解父母,让父母融入孩子生活,融洽家庭成员关系。
  发挥“课堂”作用。将志愿服务队、流动少年宫、艺术培训课程引入“童伴之家”,开展趣味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提升自护能力,增强自信心,把项目阵地建成传递知识技能的课堂,让孩子在娱乐的同时学有所获,引导留守儿童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发挥“舞台”作用。利用节假日期间,定期组织绘画比赛、歌舞表演、联谊汇演、技能展示等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发掘每名留守儿童特长,把项目阵地建成留守儿童展示才华、纾解压力的场所;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使“童伴之家”成为留守儿童心中的游乐园,成为留守儿童活动的第一选择。
  形成网络优化资源配置
  着眼于资源力量的项目化、社会化、长效化,“童伴计划”正在“资源整合、配置优化”上下功夫
  在组织化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方面,党政和社会各界呈现出主体多元、措施多样的新变化,建立了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各部门、行业统一行动,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为留守儿童关爱汇聚力量。然而,目前仍存在资源整合不够、分配不均、效率不高等问题,“童伴计划”项目正在从“资源整合、配置优化”上下功夫。
  更加注重资源整合。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发挥议事协调机构作用等方式,积极构建党政主导、群团参与、社会协同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格局,实现各类关爱资源力量的有效整合。今年,团省委与省检察院签订了《四川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框架协议》,分别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蓝剑集团等达成了共同开展“童伴计划”的合作协议,新增关爱资金物资1700余万元。
  更加注重协调联动。着眼于资源力量的项目化、社会化、长效化,打通社会组织、公益平台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渠道,充分发挥团属青年委员、青企协会员等力量,广泛开展“童伴计划”项目建设结对,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授牌等方式,援建一批项目点位,同时,组织检察官、社区民警、高校学生、社工机构、社会组织、公益人士和心理、法律等专业力量以项目化的方式下沉到关爱工作中去,覆盖和服务更多的留守儿童。更加注重辐射带动。在“童伴计划”暂时无法覆盖的地区,赋予村妇女主任、“一村一幼”教师、脱贫攻坚工作队队员等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职责,探索在农村设置“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公益性岗位,共同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确保基层留守儿童关爱力量全覆盖。项目实施以来,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防拐卖、防性侵、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安全自护等活动,有效解决留守儿童个性问题3.9万件。
  着眼长远拓展服务领域
  “童伴计划”探索将“童伴妈妈”变成党政的基层触手,将留守儿童这一服务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
  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是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更是助力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因素。当代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过程使得农村常住人口趋向两极分化,主要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构成。面对农村新特点,乡村治理需从多维度、系统性着手,抓住儿童这一生力军,从娃娃抓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治安问题,更能形成良好的新文化、新风气和新习俗。“童伴计划”项目正在探索将“童伴妈妈”变成党政的基层触手,将留守儿童这一服务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
  当好形势政策的“宣传员”。农民工长期在外,对乡村发展变化、扶持政策等了解不够深入,经“童伴妈妈”主动推送惠农举措,介绍本村就业创业优势,我省不少留守儿童父母选择返乡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当好基层信息的“直报员”。留守儿童受侵害案件长期存在预防难、发现难、取证难的问题,通过发挥“童伴妈妈”本土化优势,履行强制报告制度,可及时发现、收集、报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线索,进而实现对留守儿童全面综合司法保护,及时有效惩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
  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童伴妈妈”通过常态化服务,能够准确把握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心理特征,建立信任关系,为乡村矛盾化解建立工作基础,通过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采取适当形式,努力促进家庭和睦、纠正乡村陋习,使文明和谐的理念由“童伴之家”辐射到家庭社区。
  近年来,央视网《呵护明天》《新闻调查》等栏目以我省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为蓝本,拍摄了《不一样的天空》《妈妈回家吧》《十三年后又见到你》等专题节目;《人民日报》《中青报》《华西都市报》和《党的建设》杂志等先后刊发《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童年》《马雪梅:54个留守儿童都是我的孩子》《四川达州:每个乡镇有一名“童伴妈妈”》《四川360个“童伴妈妈”和她们的9000个留守孩子》《“童伴计划”暖童心》等文章,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关注留守儿童、有效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的良好氛围。(作者系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