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雅安雨城:你来与不来 集市都在那里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0-11-19

新时代的元素浸入寂静的乡村,乡居岁月也有了变化。但在变与不变中,人与情依旧,习俗与新潮交织,共同描绘出一幅新的乡村生活画卷。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镇乡走笔》,首期主题是“互联网来了,你还赶集吗?”带你走进这幅生活画卷,感受这如歌岁月。
  “ 但凡赶场日子,再不济事的乡镇,红锅饭铺,都要开张。”——李劼人

四川农村日报讯 实习记者 杜铠兵 文/图
  11月11日,一年一度的网络购物狂欢节,天猫成交额 4982 亿元、京东2715亿元,再次刷新纪录。
  11月11日,雅安市中里镇逢集。王婆婆想卖一只老母鸡换些油米;郑爷爷喜欢到集市上吃碗抄手,见见老朋友;而对于罗婆婆而言,赶集的意义就在于,将琐碎的四季都换成零钱,也可以拼凑成一年的生计。
  任时光流转,空间交错,逛街、赶集,总是充满诱惑,成为百姓平常生活里最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image.png

赶集的村民。

茶苗与农时
  立冬之后的中里清晨带着寒意,雾气还萦绕着残留的夜色。集市还没有热闹起来的时候,商家们就已经开始“抢地盘”了,其中不乏有早晨四五点就赶来的。
  说是抢,一切又井然有序,似乎遵循着一种旁人不知的约定俗成的法则。沿中里人民大桥往前,主街上是卖各种杂货的摊位和门店,左手边第一条巷道主卖肉类,第二条巷道全是服装,花花绿绿,大人小孩的一应俱全;家禽则在街中靠右的一个巷道,鸡鸣鸭叫的,让集市热闹起来……
  占据中心位置的摊位,还是苗木农资等与生产最为紧密的角色。眼下正是移栽茶苗的好时机,卖茶苗的大哥从名山来卖茶苗,带来2万多株苗子,都要在这个集市上卖出去。买茶苗的大姐精挑细选,她说:“这些东西是没法在别处买的,一定要适宜本地的土壤。”
   “我卖的都是最应季的蔬菜,头天晚上打整好,第二天一早就去场上卖掉,跟店里面进货来的菜不一样。”罗绍丽婆婆觉得这是她在集市上卖蔬菜最大的竞争力。
  在上里镇庙圷村,罗婆婆常年种着时令蔬菜。已上了年岁的罗婆婆其实早就可以过上清闲潇洒的日子,但她一直不愿意放下锄头。对于罗婆婆而言,赶集的意义就在于,将琐碎的四季都换成零钱,也可以拼凑成一年的生计。
  然而时间往回倒,一切也不像她说的那么轻松。往年交通不便的时候,到中里场镇十二里的路程,往往需要头天夜里十一二点就背着背篓、挑着箩筐出发,才能在集市上占个好位置。赶到集市的时候,往往已是大汗淋漓。
  “现在一般我们都是凌晨5点才出发,开着电瓶车,轻轻松松就到了。”罗婆婆一直感慨,终于赶上了好时代,他们这群常年赶集的人,时常都在集市和家之间的路上行走,用脚底感受的变化无比真切。
  现在罗婆婆的地里,小白菜长得很好。日子就应该如此,一年一年按时令自然地生长。除了蔬菜,罗婆婆和老伴还养了30多桶蜜蜂,喂了一头大肥猪,在满足了自己生活所需的基础上,还有一笔额外的收入。
  像无数一辈子要强的农民一样,罗婆婆和老伴满足于自立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老两口能负担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

image.png

集市现场。 资料图片

抄手与故人
  郑显斌今年78岁,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院坝里编筲箕,为赶集做准备。
  “你不要照我,我编的都是些农村用的东西,粗糙得很。”面对镜头,郑爷爷显得有些害羞。绪婆婆坐在一边的板凳上,郑爷爷关节不好,婆婆不时要帮着拿点工具之类。在郑爷爷的脚边,一只小黄狗就在削下的竹屑中打滚。
  老两口在家种茶,他们的后人常年在外打工。老人经营着家里的土地,另外编些竹器补贴家用。一个筲箕编好大概需要3个小时,拿到集市上能卖到20元左右。每年开春的时候,随着采茶的时节到来,郑爷爷编的茶篓在周围也十分抢手。
  “卖了钱就拿来买吃的咯!街上卖的蛋糕、糍粑这些,都好吃得很!”绪婆婆乐呵呵地说,上里每逢位数为“2、5、8”的日子就有集市,他们几乎每场都去。“对自己不要太小气了,想吃啥子就要买来吃。”对于生活,绪婆婆有着豁达的心态。
  在集市上,大家总是走一段聊一段,一条街走到头,要遇到不少的老熟人。郑爷爷说他们每场都要去小吃店吃碗抄手,这里像是他们几个老朋友的根据地,在这里他们总喜欢和熟人聊聊天,讲讲家常事。
  赶集的时候,古镇上也会有许多游客,十分热闹。“游客来看我们,我们就去看游客嘛!”郑爷爷说,平常家里比较冷清,赶集的时候,把竹器卖完,他们都会在古镇上四处转转,看看那些也许是从天南海北而来的陌生人。

image.png

赶集人用上了手机支付。资料图片

二维码和快递
  “没得零钱哇?来嘛扫我微信。”如今在集市上,不仅仅只是年轻人习惯用手机支付,许多中老年人也尝试使用这种便利的方式。
  即使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也可以将家里年轻人的收款二维码打印出来放在摊位上。“找零钱很不方便,我们做的又是小生意,以前收现金一毛两毛的扯不清,现在一分钱都可以付清楚了。”
  翁婆婆在中里石桥上卖了大半辈子玉米饼和米糕,但她却不会使用手机支付。遇到没有带现金的顾客,她只能请顾客扫码付给旁边卖花的大姐,到一定金额后再换成现金。“我已经在学了,不能老是麻烦别人,现在不会玩手机真是个问题。”
  随着农村电商和物流的发展,虽然传统集市依然火热,但不少人的购物渠道,也在逐渐地往线上转移。
  在上里镇的一个快递点,每次逢赶集的日子是工作人员袁晓琴最忙碌的时候。原来,目前的乡村物流还不能实现快递入户,不少人在网上购物以后,都是统一放在镇上的代理点。于是赶集的时候,就成了取快递的高峰期,单日的寄取单数往往是平日的三倍。
  除了网上买,乡村物流的发展也为网上卖提供了便利。赵大哥就在上里某快递点的旁边开了一家牛角梳的手工店,如今除了游客到店来购买,网上订货也成了赵大哥的重要销售渠道。“只要顾客一下单,十分钟我就能走到这里来发货,方便得很哦。”他说。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