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泳 王丹 文/图)山水环抱着村庄,林盘掩映着民居。走进金堂县的乡村,茂林修竹,小桥流水,房前屋后花团锦簇,道路沟渠干净整洁,好一幅水墨画般的秀美村居图。环境生态优美,公共设施完善,如今的乡村大地上,处处洋溢着幸福宜居的即视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点任务。自2018年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金堂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相关决策部署,持续聚焦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立足人居环境整治的既定目标,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农业清洁生产、村容村貌、村庄规划管理、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巩固提升,全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7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实现全覆盖,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群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共建共享的美丽宜居善治乡村面貌已初步呈现。
关键词·大美
多措并举 提升美丽宜居乡村“颜值气质”
站在淮口街道龚家村山顶的观景平台,云海花田中极目远眺,沱江峡谷和红土地景观尽收眼底。成片的油橄榄、蓝花楹、红枫,在秋日的蓝天白云下更显五彩斑斓。
层层叠叠的生态景观中,一幢幢颇具川西韵味的小楼如珍珠般若隐若现,24户焕然一新的聚居点内,“六间房”等星级酒店标准的民宿已投用。按照淮州新城高品质城市“会客厅”的标准,龚家村正在持续实施一大批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花卉观光、民宿酒店、油橄榄博物馆、户外运动和亲子农场等乡村旅游度假项目设施建设,修建了龚家山观景平台和3公里的健身步道等,经过深入持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个村庄由荒山变成了网红景区,实现了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华丽转变。
据悉,着眼夯基础、美风貌,全面推进乡村形态、基础设施、生活品质“三大提升”行动,金堂县大力建设蓝绿交织、田园诗意的秀美乡村。
围绕美化乡村形态外增“颜值”,该县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完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减人减房”等规划编制,基本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加快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新增森林面积5000亩、森林蓄积3万立方米。按照“以形筑村、以绿营村、以水润村”思路,重点建设橄榄小镇、菌乡小镇、龚家村两河口林盘等一批特色小镇和精品林盘,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线,实现“处处皆美景,村村绽新颜”;
围绕完善设施建设内提“气质”,该县积极争取中央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实施14个村庄内部道路和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镇村电力体系,重点实施土桥、云合等偏远镇村电网升级,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266公里、低压线路794公里、户表2.3万户。巩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成果,完善镇村路网体系,重点推进金堂食用菌产业功能区南北环线等镇村道路建设;
围绕提升生活品质丰富“内涵”,金堂县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乡村公服产品供给。开展金堂故事会、书香社区等活动,构建农村社区15分钟公共阅读圈。提升乡村卫生管理水平,完成了15个镇村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完成创建省级卫生村167个、市级健康细胞乡镇5个。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农民群众生活习惯。开展“花园村庄”示范活动,发展美丽经济。培育“美丽蓉城·宜居乡村”示范村42个,全部村社区达到“美丽四川·宜居乡村”省级标准。
关键词·宜居
多点发力 全面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短板
从成南高速转向金堂大道,刚到转龙镇黄桷桠村,一片秀美的村庄闯入眼帘。清澈的池塘波光粼粼,四周是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前,艳丽的三角梅从院子的镂空矮墙边探出头,格外整洁漂亮。
“这是分类垃圾桶,每家门前都有,每天都有人来收,还有保洁人员定时打扫,你看咱们村上好漂亮!”说起如今的环境,村民李朝会兴致勃勃地拉着记者如数家珍,“厕所改完了,水电气光纤都通了,路灯安上了,还有文化墙、小广场、图书室……现在条件太好了,生活方便多了!”
条件好了,生活方便了,这是金堂县广大农村群众最直观的感受。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响以来,该县着眼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建设整洁明亮、清新健康的宜居家园。3年来,金堂县首先健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坚持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规范收运、无害处理,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2%,完成成都金堂环保发电厂建设,并满负荷投入运营,新建954个标准化垃圾收集房,加快竹篙、赵镇片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全覆盖、县内全处置,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以防御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目标,持续推进“清河行动”,实施21个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改造和提标镇街污水处理厂16座,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67座。实现70%以上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0%以上;同时持续推动农村户厕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全面完成7.1万户农村户厕改造任务,实施了54个农村“厕所革命”示范村建设项目,全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3%,实现了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善治
多管齐下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
“住户蔡新周承诺: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做好垃圾分类”;“住户蔡维成承诺:房前屋后收拾干净,不乱停放车辆”……
走进金龙镇谢杨坝村蔡家大院,家家户户门前挂着一块牌子,用最质朴的语言做出了最坚定的承诺。房前屋后盛放的木春菊、小广场上村民自筹“微基金”购置的休息椅、白墙上村民自己绘制的大幅壁画、大家一同整理出来的小花园……则是一条条承诺最好的回应。
谢杨坝村原本是金堂丘区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山村,可近年来却名声大振:该村以“风貌统一、农房形态优美,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大美田园公园形态,成为了2019年全省仅有的10个“四川省生态宜居村”之一,今年又荣获成都市十大人居环境优美村称号。而充分发挥群众自治,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则是其在众多村庄中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
聚焦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金堂县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全方位推进机制完善、改革创新、要素保障“三大攻坚”行动,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像谢杨坝村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据悉,以党建为引领,该县着力完善乡村治理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化“五微工作法”,通过建立微组织、搭建微平台、履行微公约、实施微改造、开展微认领。德治为先,弘扬家风文化、孝善文化等本土特质文化,推广说事评理、院落互助联盟、人居环境互评互点等治理模式,塑造共同精神家园,不断提升源头治理能力。
以改革为重点,金堂县实现乡村治理新突破。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稳妥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把基层组织调活、实力调强、服务调优。坚持县镇村联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进一步完善县镇两级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通过探索土地“三权分置”,深化农用地、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大力推进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改革。不断开创乡村治理新局面,加强经费保障,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项资金,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各项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充分保障建设、管护、运营等需求。加强人才保障,制定村(社区)人才队伍发展实施意见,充实基层治理工作力量。加强科技支撑,坚持智慧治理,探索建立智能化城乡共治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