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种植中光照过强,需要打开顶部外遮时,通过物联网,只要有手机或电脑,动动手指就能远程控制设备完成任务。”11月5日,位于巴中经开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张逸涵向参观者介绍园区近期投入试运行的智能化监管系统。
张逸涵是为园区提供技术支持的成都西谷曙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在他看来,“物联网种田”正为巴中山区农业插上信息化“翅膀”,让山区农业开启了“智慧农业”的新路。
张娇 记者 庞峰伟
资料图片
“物联网种地”实现精确把关
走进位于巴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创业孵化功能区的指挥中心,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大屏幕。
“屏幕上体现的是光照、二氧化碳含量、PM2.5、温度、湿度和土壤水分含量等基本数值,以及灌溉、风机、环流、内外遮、顶卷等设备的运行图标。”张逸涵介绍,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各项数值,远程控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怎样远程控制大棚呢?张逸涵解释:“假如平台显示棚内温度过高,需要打开风机和环流,我们只要在屏幕上一点,打开开关,大棚内的风机环流就开始启动运转了。”
他进一步举例,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离不开浇水、施肥,农民种地凭经验、靠感觉,对瓜果蔬菜在某个生长阶段浇多少水、施多少肥往往“模糊”处理,而“物联网种地”实现了“精确”把关。
“现在,通过监管系统可精确获取农作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等数据,系统再将数据与标准指数进行比对,就能获得最优浇水、施肥方案。”张逸涵介绍,这些不仅能在指挥中心的操作平台上进行操作,在手机、电脑等设备上也可以操作,随时掌握农作物生长的各项指标,“坐在办公室,穿着西装,就可以远程种地。”
智能化为山区农业探新路
“这个插在土里的温度计是以前用来测量温度的,现在用不上了。”在巴州休闲康养科普体验功能区,园区经理姚劲松指着土里的一个温度计说。
“以前人为采集了数据后,再开关设备,虽然也是通过开关就能完成,但需要人到现场去,且时间上有限制。现在在家就能监控数据,足不出户就能解决问题,效率上快了很多,也更加方便。”姚劲松介绍,该园区的4个大棚都安装了智能化监管系统,以前灌溉、日常管护等都需要人力完成,现在“智慧种地”至少能节省4人左右的劳动力。
“物联网开启了巴中山区农业的‘智慧新模式’。”巴中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人多地少,山区沟壑纵横,产业规模较小,不成气候,“背篼装不完,火车拉不满”曾是巴中农业的传统印记,而物联网创造的“种地”模式的出现,成为打破巴中传统农业弊端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
“这是巴中目前唯一的国字号园区,物联网与农业的结合,正显示其巨大魅力,进一步夯实了农业稳产增产的基础。”巴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赵志鑫介绍,园区目前已建成指挥中心和巴州休闲康养科普体验功能区,其他基地的数据采集、传感器布设正在按计划实施,2年内完成。
“智能化监管系统建成后,将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园区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等技术,建成实时操控、科技创新于一体的智慧农业园区,为巴中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开辟出新路。”赵志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