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强 记者 庞峰伟
“去年拿了500元分红,今年肯定更多!”11月14日,巴中市平昌县青凤镇枫香村,村民杨登文拿着一本“红本本”盘算。
这个“红本本”其实是股权证——村民不仅可以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区里务工挣工资,流转土地给合作社挣租金,还可以变身股东年年拿分红,一块地上挣到了三份钱。
资料图片
村民当起了股东
枫香村村支书熊长辉介绍,该村整合14.8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和138万元财政支农资金,打捆注入顺枫种养合作社,按照每股1000元量化到全体村民,股权归集体,收益归持股人。
杨登文一家三口人扶贫专项资金优先股分到6股,财政支农资金普通股分到2.55股,这8.55股去年为他家带来500元分红。“如今流转租金、务工工资、分红收入加起来年收入1万多元,是两年前的近10倍。”杨登文说。
“152.8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只是一个酵母。”青凤镇工作人员李佳平表示,这种方式充分发挥资金、土地等要素的潜力,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对流转土地的贫困户,帮助其到合作社打工,打造了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参与入股挣红金的“一份土地挣三份钱”模式。
村民当股东,如何确保稳定盈利?合作社按照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9%核算,即使合作社当年亏损或者没有盈利,贫困户也可按照此标准人均年收入139.65元,一般村民人均年收入41.65元。
合作社规章建起来
把资金注入合作社,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使扶贫资金发挥叠加效益,增加合作社收入,让贫困户能享受更多收益?对此,枫香村有自己的创新。
“我们请了职业经理人。”顺枫种养合作社理事长杨弟润说,单由村里自己来运营合作社,不仅仅是在产业发展方面经验不足,如何对接市场也是一大难题。
杨弟润口中的职业经理人叫周平,是村里有名的“能人”,他在村里流转300亩土地种植水果,销售渠道广。“实行股权量化好比是借鸡下蛋,不但让鸡在,还要让蛋生鸡。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把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将‘输血’变为‘造血’。”在杨弟润看来,“钱撵钱”才能不断放大扶贫资金效益。
资金集中在合作社,股权监管和风险防控尤为重要。如何做好监管?熊长辉介绍,枫香村专门成立了监事会,由青凤镇派出专门会计,枫香村纪检组长、村民代表、贫困户代表联合组成。
“不管是卖农产品过秤,或是和经销商协商产品价格,都由监事会成员全程监督。”熊长辉说,这既是给资金上了把“安全锁”,也避免了老百姓和合作社的矛盾。
万一遭遇市场、自然风险,血本无归怎么办?熊长辉解释,村里发展的种养项目是在县、镇的农业、畜牧专家全程指导下,综合枫香村的地理生态环境,并认真研究市场导向,做好了市场风险评估之后才选定的,他们有信心把农产品销出去。另外,村上还专门购买了一万元的农业保险,分散了合作社可能面临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