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白水
如今,一座座新房,一所所新校,一个个医院,在南充市嘉陵区的乡乡镇镇、村村落落,不断拔地而起,不断为广大群众带来福音。嘉陵农村发展实现一步跨十年,2018年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达98.89%”的成绩顺利脱贫摘帽。
这背后的密码是,嘉陵区紧紧围绕着住房、医疗、教育真抓实干,在消费扶贫、就业扶贫重点发力。一个个实打实的数据,印证了嘉陵区数年来的脱贫攻坚成果。
75岁的刘承英年老多病,享受医疗保障政策她激动不已。
住上新房展新颜
随着一座座新房平地而起,嘉陵区一个个贫困群众欢天喜地乔迁新居。笔者从嘉陵区城乡建设局了解到,这一切都缘自嘉陵区的“五个一批”做法。
一是新建一批。按照“建筑面积不超标、自筹资金不超额、质量标准不降低”的原则,实施D级危房重建5728户,易地扶贫搬迁408户;投资20亿元,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建6310户,建房面积约60万平方米,其中贫困户2146户。
二是改造一批。按照“排危除险、完善功能”的思路,在全区249个村进行C级危房改造配套“三建五改”9768户,实施改厨改厕为主的“三建五改”5943户,做到屋顶不漏雨、四壁不透风、功能不混乱、人畜不混居。
三是拆除一批。按照“建新拆旧、危房拆除、群众自愿、奖补激励”的原则,通过基层自治拆除闲置危房、土地挂钩项目拆除旧房、易地扶贫搬迁拆除旧房等三种方式,全区共拆除危旧房22628户,农村去陈除旧、祛疤除痕,展露美丽新容颜。
四是统筹一批。坚持“一个标准、一视同仁、一体推进”原则,对“长期居住、存在安全隐患、且是唯一住房”的44525户非贫困户的房屋进行拆除重建、排危除险、完善功能。
五是保护一批。根据“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的要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38处石木结构的川东北特色民居、四合院落、祠堂进行了修缮、保护。
土地挂钩新房。
医疗扶贫增健康
嘉陵区建档立卡贫困户20871户65350人,其中因病致贫人员12971户39541人。健康扶贫开展以来,各级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对贫困人口进行全方位救治和多层次救助,切实解决了就医难。一是兜底代缴,参保率达到100%。贫困人口全部由财政兜底代缴,免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二是政策叠加,统筹使用“两保、政策倾斜支付”。贫困人口区内住院12.3万余人次,发生总费用4.2亿元,通过医保、救助和医院减免累计报销 4.1亿元,个人支付比例2%;11种门诊慢病累计报销 942.8万元,21种门诊重病累计报销 739.3万元;三项基金累计救助10877人次,救助金额1800余万元;民政大病救助4665人次,救助金额1005.94万元;“十免四补”政策累计减免6525.96万元。三是多措并举,有效防止因病返贫。全区组建451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贫困人口签约率100%,对慢病、重病患者进行跟踪服务,加强“防未病”健康知识宣传,定期开展免费巡回医疗,消除群众“小病拖”的意识,对疑似患者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贫困人口小病拖成大病。
同时,嘉陵区持续不断在人员、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迄今已累计投入1.15亿元建成1个二级甲等综合医院、41个达标卫生院、500余个村卫生室。首创“医、教、扶”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在贫困户适龄学生中培养村医后备人才,既解决了基层村医匮乏难题,又可保障贫困家庭有稳定收入,得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并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
教育扶贫提素质
在脱贫攻坚中,嘉陵区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消除贫困的根本之策。据嘉陵区教育科技和体育局局长胥勇介绍,该区抓住标准中心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落实教育资助三个重点,一是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04亿元,其中,投入近1.9亿元新(改、扩)建农村学校61所、乡镇学校附属幼儿园19所,投入1.14亿元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新改扩建校舍23.8万平方米、运动场12万平方米,配备电脑7300余台,全面实现“乡乡有标准化中心校”,学校“校校通、班班通”覆盖率100%。二是坚持把培养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作为关键环节,采取跨校竞聘、行政指令、双向选择、上挂支教等途径和方式,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合理流动。近年来,全区共交流轮岗校级干部、优秀教师1145人;采取国省培训、嘉陵江论坛、名师送教、顶岗锻炼等方式,培训农村教师9367人次,为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按照识别必须精准、资助必须到位、宣传必须有效的要求,构建“全面覆盖、全程覆盖、全员覆盖”的贫困学生教育资助体系,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应助尽助、应享尽享。2014年以来,该区累计发放教育资助金共计3亿余元,惠及学生50余万人次,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
消费扶贫促增收
今年以来,嘉陵区创新消费扶贫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有效激发消费动力,助力抗疫稳增收。一是通过开展“四川扶贫产品迎春年货大集暨天府十城名特年货大联展”、“五一促销月”、省直部门(单位)定点帮扶贫困县农产品展销暨签约仪式等活动,共推介6大类100余个农特产品,持续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不断强化电商平台销售能力。大力推进“嘉陵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成区级农产品营运中心1个、乡镇级农产品综合服务站40个、村级农产品综合服务点260个;引导20余家专合社入驻“832”平台,上架产品300余个,实现销售额2649万余元,排名全省前列;疫情期间利用“局长抖音代言”等活动销售滞销农产品26万余斤,销售额150余万元,惠及50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举办“非遗传承·健康生活”大型直播推广活动,当天累计浏览量达到2039万人次,线上线下累计商品销售额达685万元;三是鼓励引导扶贫产品进机关、进食堂、进展会、进超市,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引领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四是加强扶贫协作拓销路。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瞄准东部地区市场,利用浙江武义县“武阳春雨”平台和“超市之乡”的优势,让嘉陵的农特产品走出四川,走进浙江,走向全国。截至目前,嘉陵区已打造“长寿嘉陵”区域品牌1个,11家企业获得“四川扶贫”产品集体商标的使用权,扶贫产品销售额达1.7亿余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稳定就业有钱挣
今年初,嘉陵区针对疫情影响,及时出台《应对新冠疫情影响,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十条措施》,其中的几条措施为坚决打赢稳岗就业保卫战夯实了基础。一是多措并举减负担。通过对重点企业“一对一”贴身服务,针对复工复产的企业开展“送人到岗”的活动;分别向42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19.02万元;为6家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5.3万元;为企业发放技能培训补贴82.8万元;发放创业贷款400余万元;免征参保单位社保费用3500余万元。二是保障输出稳就业。充分整合利用东西部劳务协作资源,开展多场网络招聘会,推送招聘岗位3500余个,组织参与线上招聘4180人次。同时开设“春风行动”等返岗专车245车次,实施“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护送7000余名农民工返岗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300余人;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34人。三是扶贫车间强吸纳。全区共建成就业扶贫车间131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638人;向企业、农合社发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奖补12.6万元。四是强化培训增技能。采取岗位需求一个、技能培训一个、稳定就业一人的“一条龙”模式,培训贫困劳动力学员846人;全年累计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456人,着力专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五是公益岗位保兜底。今年嘉陵区在原有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新增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3487个,累计公益岗位5029个,整合岗位补贴资金2500万元强化稳岗就业,确保有就业意愿、就业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