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飞地菌棚”助贫困村民易地生财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7-11-21

  11月20日,正值彝族新年,乐山市金口河区永胜乡花茨村的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迎来了硕果——57户197名贫困村民通过种植菌菇,人均增收2300多元。
  花茨村贫困村民的腰包鼓了,与邻村大瓦山食用菌基地密不可分。
  在永胜乡大坪村海拔1800米的大瓦山食用菌基地里,126个有机食用菌大棚整齐排列,其中12个“扶贫菌棚”由花茨村投入建设,让村民不仅增加收入,还学了技术。
  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金口河区根据自身实际,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并发展“飞地产业”,实现贫困村民易地生财。大瓦山食用菌基地的“扶贫菌棚”就是“飞地产业”扶贫的有益探索。
  记者 吴亚飞

4.jpg

资料图片

  探索平坝菌棚“飞”上高山
  虽正值彝族新年期间,但大瓦山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范玉平却忙着为专合社的农产品跑销路。2013年一次外出考察中,有着多年食用菌种植经历的范玉平在海拔近2000米的金口河山区发现了商机。
  “食用菌在温度较低的季节量产,可错峰上市,卖出好价钱。”范玉平还看中了大坪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海拔高、温度低,“这里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拥有菌菇适宜的水土。”
  说干就干,2014年开始,范玉平成立了大瓦山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60亩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
  经过一系列的探索,终于,范玉平看到了成效:“平坝地区的食用菌袋平均每袋利润一两元,高山食用菌的菌袋平均每袋能赚两至三元,年产两到三季。”销售情况也非常理想,“卖到重庆、西藏、青海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如今,大瓦山食用菌基地里,农事体验园、产品加工区、山珍品尝馆等配套设施齐全,年产食用菌1000多吨,年产值800余万元。
  为让更多村民分享致富成果,范玉平带动大坪村20多户贫困户种植食用菌,并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80余人,人均务工月收入为2000余元。
  带动贫困村资金“飞”进菌棚
  大坪村的村民鼓了腰包,邻村花茨村不禁“眼红”,“能不能跟着致富能人一块干?”
  金口河区区委副书记唐启洪介绍,金口河区山地面积占99%,海拔相对高差
2791米,不少农村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很难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
  2016年起,金口河区探索发展“飞地产业”扶贫方式。“先让产业‘找’地点,再让贫困村去‘找’产业。”唐启洪说,就是整合贫困村资源、资金、资产,在区域内寻找最佳建设地点,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的扶贫资产归属不变,覆盖的受益村民不变,实现贫困村民“易地发财”“飞地脱贫”。大瓦山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方式。
  在多方的协调下,永胜乡花茨村将村里的财政产业扶贫资金、村级产业发展周转资金投入大瓦山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12个“扶贫大棚”。
  之后,花茨村的能人和贫困户“认领”这些“扶贫大棚”。大家再各自分工,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品牌包装和保底回收;花茨村村民负责日常生产管理,并从中学习种植技术、品牌经营等知识。
  学成后,这部分村民再回到花茨村带领更多人发展食用菌种植,既盘活了村级资金、扩大了收益,又建立起村级产业。
  据悉,2017年,金口河区大力推进“飞地产业”扶贫方式,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等各类资金2300余万元,分别在永胜乡和平村、永和镇胜利村、共安彝族乡文店村等实施中药材、优质核桃、油用牡丹、老鹰茶等“飞地产业”扶贫项目9个,覆盖23个村2510名贫困村民。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