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余游 明叶荣)叙永县地处乌蒙山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辐员面积2977平方公里,人口72.34万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0个,贫困人口96677人。我县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水利脱贫攻坚指示精神,抢抓机遇,大力实施“治水兴县,兴水惠民”战略,积极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2016年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9个、市级“四好村”16个、县级“四好村”54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07元,同比增加884元,增长9.8%;增幅位居全市第1位。2017年计划打造新村50个,共投入2.6亿元资金用于水利扶贫项目建设,年度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将在11月底全面完成。
资料图片
实现三级联动,齐抓共管夯基础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脱贫攻坚和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把该项工作列入一号工程,纳入县重点项目考核。按照“书记、县长抓总揽,分管领导抓调度,责任单位抓实施,相关部门抓服务”的要求,成立了叙永县水利脱贫攻坚和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领导组,项目涉及的部门、乡镇、村组之间联动配合,共享信息,落实责任,破解工程建设难题,对项目审批、资金调度等开通“快速通道”,积极宣传水利工程推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坚持三个结合,科学规划助脱贫
结合政策,完善项目规划。紧扣水利部关于“十三五”规划的政策,编制了我县“十三五”县级水利规划和《叙永县2016-2020水利扶贫规划实施方案》,永宁水库(大型)、红岩水库(中型)、夜珠塘水库(小型)等一大批水利项目挤进全国“十三五”水利规划盘子。
结合实际,优化工程布局。坚持“把工程向贫困地区布局、把水源向扶贫项目集中”的建设原则,使贫困地区水源、水利设施、灌溉项目成为有机整体,基本形成了“蓄引结合、旱涝兼治”的水系网络规划布局。
结合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按照“建设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强化顶层设计,水利发展规划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有效整合各类涉农涉水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善、增收效益显著、示范作用明显的50个幸福美丽新村已初见成效。今年,共支持新建畜牧规模养殖场(区)5个,全县畜牧规模养殖场(区)151个;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标准化基地1万亩,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4个。支持培育新增市级以上示范龙头企业5个、市级以上示范专合组织7个、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5个。
突出三项重点,大兴水利惠民生
坚持以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建设为核心。紧紧围绕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水源保证率四大指标,以整村推进,集中供水为主,逐户制定巩固提升方案,抓好集中区与插花户、脱贫户与未脱贫户的项目统筹,分类建立台账,逐一登记销号。提高了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和水质达标率,实现入户管网安装100%全覆盖。
坚持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倒流河水库、纳坪水库、高木顶水库、龙洞水库等骨干水源建设,完成水利发展资金、中型灌区配套改造试点项目、水毁修复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项目,新增有效灌面1.78万亩,改善灌面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
坚持以防灾减灾建设保安全。新建堤防1公里,整治病险水库10座,完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行全托管方式进行维护,全县防汛减灾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创新三大模式,多措并举求突破
积极争取,在资金保障上下功夫。2017年积极争取中省资金2.6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97亿元,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利用水投公司这个平台,向金融部门抵押贷款1.5亿元,解决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利用众筹脱贫等方式,引导部门帮扶部门和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多方解决群众饮水问题。
强化监管,在管理模式上接地气。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推行“互联网+水利”建管模式,将项目业主、施工、监理、审计参建单位和县级部门、乡镇分管领导全部纳入微信群中,施工方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实时发布施工计划、施工地点、施工过程、上工人数和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方便参建各方第一时间分析处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工程建设呈现阳光化、规范化、快速化。县督导组每周通报一次进度,以督查倒逼建设进度。
盯紧末梢,在建后管护上求实效。建立健全乡镇水务管理站、乡镇用水户协会、村民用水小组及村级水管员“四级”水利工程建后管护体系,全面完成10030处水利工程的确权登记颁证,组建用水户协会25个,管理各类水利工程1400余处,灌溉面积达1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