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樊邦平
为推动长江中上游两系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05年亲临成都,建立了全国第三个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如今,挂牌十二年后,袁隆平在成都的试验基地正酝酿着新一轮的改变,从单纯的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向公益与商业兼具的现代农业产业实体转型。
资料图片
杂交水稻推广的重要平台
晚秋,成都市郫都区犀浦镇石亭村,一片丰收后的稻田在沙西线与绕城高速的交汇区,与周边的苗木基地风格迥异。这片田地便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的核心试验基地,2005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自建立。
11月3日,记者来到成都分中心。秋收后,这里的工作重心已由田间转向了实验室。“挂牌十二年,在三十余亩试验田中,我们选育出了四川首个两系杂交稻新品种,使四川两系品种选育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打破了‘两系杂交稻不适合四川地区’的既定结论,为两系杂交稻向长江中上游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分中心副主任彭甦告诉记者,该中心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全国水稻生产不同生态区,继在北方建立了天津分中心、在华南建立了深圳分中心之后,在西南建立的分中心,有员工20余人,核心基地占地50余亩,外围试验基地100余亩。
“我们首先是依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和技术支撑,其次通过整合长江上游、中下游以及国内外科研种质资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彭甦告诉记者,成都分中心专注杂交水稻选育12年,推出了具有市场竞争力品种超200个,分中心选育的品种2012年在贵州省亩产980.6公斤,创造了当时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2015年分中心培育出可媲美泰国大米的“泰香199”品种,亩产可达700余公斤,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稻新品种。截至目前,成都分中心自主选育定型的苗头组合达到700余个。成立十二年来,随着成都分中心“看禾选秀暨科研成果展示会”的召开,每年8、9月份这里俨然成为了全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企业家、育种家必到之地。
打造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
“分中心成立以来,袁隆平院士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先后多次莅临成都,指导我们的工作,这对我们是莫大的关怀和鼓励。”彭甦至今对几年前袁隆平亲临分中心的那一幕记忆犹新。
今年10月,成都锦江绿道规划方案出炉,锦江绿道将途经成都分中心的杂交水稻试验田,搬迁,成为成都分中心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通过与郫都区的对接达成搬迁意向,核心基地将整体搬迁扩建到郫都区德源镇。
“袁隆平院士有两个大梦想,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还有一个隐藏于心的小心愿,建立一个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基地,让青少年认识农业、热爱农业并投身农业。”彭甦告诉记者,搬迁后,分中心准备打造一个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如果成功,这里将是第一个实现袁隆平院士小心愿的地方。
彭甦告诉记者,在综合研判当前形势之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还做出了全新的战略部署,计划经3—5年的时间搭建国内一流的杂交水稻商业化育种和成果孵化交易平台,打造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
“希望以搬迁为契机,通过组建杂交水稻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对接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或承办国际性水稻论坛,把杂交水稻技术和品种输出到东南亚及非洲国家,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实际行动践行袁隆平院士‘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彭甦告诉记者,近期他将向袁隆平院士汇报搬迁扩建方案,新基地约有两年建设期,预计2019年9月建成,待到新基地建成后,他将邀请袁隆平院士亲自来成都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