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丽霞
10月29日,周日,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马林村农业嘉年华大门外,70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停满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小车——这里是继北京、武汉、高青·黄河三角洲农业嘉年华之后,全国第四个、四川首个农业嘉年华主题园区。
自9月29日开园以来,这个占地约450亩、总投资约2.7亿元的园区,受到游客热捧。园内有百种新奇瓜果蔬菜、300多种各式花卉,并集农业高科技、观光旅游等为一体,一个月时间,就已接待8万多名游客,收入80多万元。
不止农业嘉年华。近年来,彭山区在重点发展粮经复合、特色果蔬、花卉苗木三大现代农业产业的同时,积极让土地做“加法”,大力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农业,实行一三产融合,农旅共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四川省首个农业嘉年华主题园区9月29日开园以来,受到热捧。 刘树军 摄
果蔬产业+观光旅游
田园热闹更挣钱
作为眉山市岷江现代农业园区的北门户,马林村距离成都只有45公里,位于成乐高速青龙出口几百米处,交通区位优势很明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以葡萄和蜜柚为代表的果蔬产业在马林村一带已初具规模,但由于缺乏旅游元素,一直缺少人气。
经过思考,彭山区决定将马林村的优势变为“胜势”,引进发展农业嘉年华项目。“弥补马林村的农业旅游短板。”公义镇党委书记李桂平说。
彭山区委书记梁磊认为,这一举措是彭山区首次将嘉年华的娱乐方式融入农业节庆活动中,达到科技引领示范、产业辐射带动、提供农业教育和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为彭山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像马林村一样,彭山区凤鸣镇江渔村凤鸣花谷负责人范世明,也打算为一片花海注入“新动能”。占地800亩的凤鸣花谷总投资9000万元,种植非洲菊、鹤望兰、北美冬青、北美海棠等1000余种花卉,打造高端花卉科展馆、花海景观、七彩花田创意农业体验区、花卉产品观赏交易区等。
彭山区认为,一三产融合,土地必须要适度规模经营。但在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的同时,彭山区同样也划定了“红线”:要求首期流转土地原则上控制在50亩以上500亩以内;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餐饮、住宿设施等非农建设;设施用房统一川西民居风格,面积控制在经营面积的5%以内等。
品牌的包装和升级也同步跟上。2016年,彭山区成立“家庭农场联盟会”,将分散的生产、经营力量聚合,并邀请“褚橙”策划团队,打造“彭山田野·礼”生态农产品品牌——由此,305家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家庭农场走上了提标提质、对接市场、节支增效的抱团发展之路。
“果蔬产业+观光旅游”模式的推行,让田园热闹的同时更挣钱。在马林村禾苗农场的火龙果基地里,随时都围满了从农业嘉年华出来的游客。“6个火龙果装一箱,每天发货上百件。‘彭山田野·礼’统一包装,产品变礼品,让水果形象更上档次。”农场负责人贾强说。
闲置农舍+民宿旅游
“变废为宝”发展新经济
蓝底白花印染布铺在四方木桌上,泥土黄的墙面在深秋的阳光下显得更柔和,上面挂着的木板上写着“莲舍”。
“莲舍”位于彭山区武阳乡泥湾村,紧挨着当地古祠堂刘家大院。返乡创业者连江以每年3000元的租金,租下当地村民闲置的旧土房改造而成。连江介绍,改造没怎么花钱,东西全是乡下淘的,石磨装饰小鱼池、木桩上栽绿植、木板做成长板凳,整个院子变得很有文艺气息,“就是想营造一个让人来会发呆的地方。”
目前,连江正在周围寻找各式古朴的闲置农舍,准备拓展其民宿发展的规模。
“莲舍”外面,是一片40多亩的水果甘蔗园。甘蔗园里的一块空地引起了当地大学生创业者李梦的兴趣,她和连江合作,把空地用竹棚搭起来,摆了10张桌子,开了一个甘蔗羊肉火锅小店。“甘蔗林里吃火锅”的新颖模式让李梦的店每天爆满。
同样,依托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通济堰,在彭山区公义镇新桥村,一个名叫“古堰新桥”的民宿项目也正在悄然进行招商。
借助岷江现代农业园区四季瓜果、农业嘉年华的人气,当地准备整合9栋民房,展现农耕文化发展旅游。按照规划,当地要通过乡村风情、田园茶舍、别样咖啡等情趣体验,开展手工淘宝、农场野营、自然厨房等活动。一个废旧的红砖厂也将被利用起来,打造“红砖记忆”板块,通过开设窑洞食堂、时光小筑、工艺作坊、休闲沙龙发展旅游经济。
“土地很金贵。现代农业必须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让‘产品变礼品,田园变景区’,所有适度规模经营的业主都要有一三产融合的思维。”彭山区农工办主任张鸿涛介绍,目前,该区已有34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40%实行了一三产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