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文/图
8月水稻抽穗结实,收获在即,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竹友村的代根先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今年3月,他在自家的两亩八分地,种下一批水稻。可随着水稻渐渐成熟,越发不对劲。按他的话说,同一批次种下的水稻,像是分三批,长得矮的才“怀胎”,长得高的稻穗已“压弯了头”。种了40年地的他想不通,同样的栽种方式,为啥光今年遇上这情况?他怀疑是种子有问题。而一问村邻,和他有一样困扰的水稻种植户还有不少。
记者了解到,新都的清流镇、新繁镇、斑竹园街道、军屯镇所辖片区及相邻的彭州区域种植户,都纷纷向当地镇政府和所在地农业农村局反映了该现象,要求对水稻田里的杂株进行调查,给出解释,并要求种子经营方赔偿。那么,导致水稻长势参差不齐的“元凶”真是种子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8月6日,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调查。
泛红的“杂草稻”。
疑问:田里的水稻杂株哪来的
记者在代根先家田边看到,有的稻穗已泛黄泛红,有的却还没抽穗,长势高低不齐。“每亩估计减产三四百斤。”代根先说,虽然自家种得不多,但看着辛苦种的谷子成了这样,心里始终不是滋味。他拿出当初购买种子的单据,上面显示他所购种子为手续齐全的审定品种。
同村的周明昌,从同一经营部购入不同的水稻品种,同样出现长势不齐的问题。周明昌说,这个型号的种子以前也种过,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记者联系上裕友种子经营部,其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营业执照,并表示卖出的种子保证合格,且种子都是在统一平台上进行过备案的,不存在假劣种子质量问题。
记者向新都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市场上未发现假劣种子。那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新都区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高级农艺师黄剑等一行人赶到田间,取样查看。
黄剑说,问题稻田杂株表现为多、乱、杂,危害发生的比率普遍在20%-30%之间。从株叶型、熟期、籽粒形状多方面查看,认定是由于上年田间稻谷遗留造成的,俗称“落田谷”,并非种子质量问题。
黄剑将代根先田里的水稻与其他家的问题水稻进行对比后发现,尽管种下的非同一品种,但长出的杂株表现特征却几乎相同。“这是因为不同地块上一年都种了相同品种的水稻,带有同样的F2代分离特性。也有情况是,同一品种种子,在不同田间表现不同的遗传特性,这都跟各田块上一年种植种品种及落在田间的黄谷数量有关,造成了杂株类型和比例差异明显。 ”
黄剑介绍,与前几年不同的是,“落田谷”中的一些谷种长势强、成熟早、易落粒,成熟后剥开谷壳里面为红米,因其与水稻极为相像,被称为“杂草稻”。目前,“杂草稻”已成了上述区域水稻减产的主要“嫌疑者”。
代根先为田间杂株发愁。
探因:原来是“落田谷”惹的祸
“落田谷”在当地并非新鲜事。据新都区农业农村局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9年间,全区水稻种子质量纠纷信访、投诉600余起中,“落田谷”造成的就有541起,占比90.2%。“落田谷”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何此类问题常年发生?新都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罗运芬解决过上百起“落田谷”投诉问题,说起该问题她直言“很头疼”。
“农户遇到问题,首先就判定是种子问题,要求赔偿。可实际上,问题出在栽培等环节,是由于机收、免耕和稻田覆盖、简化旱育秧技术等原因,导致田间稻谷遗留造成的。”罗运芬说,上年的“落田谷”,在秧母田苗床地上伴随着当年播种的水稻种子一起生长,农户移栽时由于苗株小,无法分辨“落田谷苗”和当年播种的合格秧苗,就把它们一并移栽到大田。栽在大田后,“落田谷”表现为典型的二代种分离类型,杂株高矮不一,熟期早迟不同,育性差异较大。其中长出的一些“杂草稻”近年来在部分田块经过大量积累后,对当年移栽的合格秧苗还形成了“绞杀”之势,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农户的秧母田里,为何会遗留上年的稻谷?对此,罗运芬作了进一步解释:出现“落田谷”引起杂株超标的田块集中在平坝区,原因在于农户简化了旱育秧方式。旱育秧苗床地多为上季栽种过水稻的田块,不可避免有“落田谷”的存在。有的农民在育秧前根本没有深翻土壤,只用锄头翻整了一下秧母田的表土。随着温度的上升,上季“落田谷”在肥水作用下,和当年播种的合格稻种同时萌发,长成为秧苗,之后又一起被移栽到了大田里。其中一些“落田谷”渐渐长为了“杂草稻”,它们更容易形成区域性积累和爆发。
听了专业人士的解释后,代根先、周明昌几名农户还是提出了质疑:年年如此种,为啥今年偏偏就遇上这样的情况?
“‘落田谷’的混杂、发生程度,取决于上年落田基数高低和环境条件,是否有利于‘落田谷’成活成苗。上年大春收获后少雨、干冬,‘落田谷’腐烂较少,导致次年发生就重。”罗运芬表示,此外还由于机收掉落、稻草覆盖、使用农家渣肥、上年稻谷未成熟前倒伏、机械跨区作业等原因,都有可能携带“落田谷”。“‘落田谷’杂株滋生是一种累积过程。水稻生长周期长,很难判断究竟是哪一环节遗留下的‘落田谷’。”
黄剑在田间查看。
破解:改变栽种方式杜绝“落田谷”
记者了解到,水稻杂株普遍造成减产20%-30%,若不采取防除措施,来年杂株发生情况更严重,危害极大。为提高农户对“落田谷”危害的认识,掌握防控技术,新都区种子管理站积极对全区各乡镇分管领导、种子经营户、种植大户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
“其实,防除‘落田谷’并不难。”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冯生强表示,目前发现的“落田谷”危害集中发生在平坝区小散户种植的稻田里,以新都、彭州等地较为突出,但这些地方的种植大户却无一起关于“落田谷”的投诉。这是因为种植大户采用了秧盘育秧机栽方式,避免了“落田谷”的危害。“将旱育秧改为基质秧盘育秧后,秧盘内种子生长完全隔离了‘落田谷’影响,这是目前杜绝苗床地中的‘落田谷’萌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为此,在新都区清流镇广泉村,该区种子管理站在新都先农家庭农场进行了70亩地的推广示范。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片通过秧盘育秧的水稻种子质量纯度田间种植鉴定示范田,水稻长势整齐划一。
除了秧盘育秧以外,罗运芬还提出了一些防范“落田谷”的方法:对于在生产过程中容易辨识的“杂草稻”,须在落粒前拔除;对于下年拟用作苗床地的田块,尽可能减少抛撒;最好选择上年未种植水稻的菜园土作苗床,迫不得已必须用上年种植水稻的田土作苗床时,对上季“落田谷”必须进行灭活处理。此外,在育苗过程中农户要仔细观察,发现不同于播种品种的秧苗要及时除去,避免移栽到大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