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晓彤
10月12日,在德阳市中江县青市乡长安村,中江县长辉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忙着收割400余亩稻鱼共生田里的稻谷。这些稻谷将在年底前以“蜀道”鱼稻生态有机米的身份走进寻常百姓家。
“蜀道”是全省首个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由于种种原因沉寂了一段时间。为有效破解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杂乱、竞争力不强这一难题,今年以来,德阳将建设“蜀道”区域公用品牌列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工作,在扩大知名度、美誉度的同时,帮助德阳优质农产品闯市场。
资料图片
走出“深闺”:厚实家底也需品牌护航
惯有“天府粮仓”美誉的德阳,近年来粮食单产、小麦单产、人均占有粮食等指标一直是全省第一,粮食产量更是保持了“十三连增”。“德阳农业家底厚实,但由于品牌意识薄弱,很多优质农产品沉寂于农贸市场甚至被‘贱卖’,优质优价未得到充分体现。”德阳市农业局局长张国际认为,作为农业大市,德阳缺少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名优品牌。
2010年,德阳在国家工商总局对全市主要农产品种类注册了“蜀道”牌商标,成为全省率先对区域内农产品进行统一品牌化包装和营销的市州。“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监管存在较大难度。”张国际坦言,由于过去技术限制使得风险不可控、责任不明确,几年下来“蜀道”依旧“养在深闺”,品牌建设工作几乎停滞。
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农业品牌化是破题关键。广汉市七玉草莓专业合作社的经历给了张国际启发。该合作社负责人聂天乐介绍,在2011年使用“蜀道”牌商标后,销售量上去了,价格还翻了番。而且,草莓还走出了四川,一次性销往深圳7000件,销售额达到37万元。
德阳加速品牌建设工作。今年8月4日,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厅、市(州)长农产品品牌推介”专场活动上,德阳市副市长杨震“变身”当地的农业“金牌推销员”,向全省推介“蜀道”品牌。在9月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作为“蜀道”旗下最具德阳特色的产品之一,中江挂面亮相北京,赚足了人气。
“蜀道”迎来新生。
质量说话:金字招牌注入生态内涵
“养殖了鱼的稻田里,没法再施用更多的化学肥料,更别说化学农药了。这样田里种出来的米,都是生态无污染的。”10月10日,德阳市农业局推广研究员蒋先义和往常一样来到长辉粮食专合社查看稻谷收割情况。他说,在公众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方向转变时,要想真正打响“蜀道”名号,还得注入绿色生态内涵。
为此,德阳选定了稻米作为打响“蜀道”名号的“先遣兵”之一。今年3月,德阳市农业局在中江县青市乡长安村和罗江区新盛镇东岳村两地,共选取了500余亩田地作为“蜀道”鱼稻生态有机米的示范基地,以稻鱼共生模式种植优质水稻。张国际介绍,“蜀道”重启后已有50余家农产品企业积极申请使用,今年将重点打造10个高端农产品。
张国际透露,德阳还将成立一家国有的农产品营销公司,专注于打造线上线下平台,建立农产品直销渠道,带动“蜀道”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最终让德阳农产品因优质卖优价,让“蜀道”越来越响。
擦亮金字招牌,最终还靠质量说话,“高门槛、严监管、可追溯”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是基础。德阳市政府蔬菜办公室工作人员王强表示,他们将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蜀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形成市、县、乡三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此加大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