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汪泽民 记者 李国富)春日的蓬安,是花的海洋,更是希望的田野。金黄的油菜花、粉嫩的桃花、雪白的李花次第绽放,将嘉陵江畔这片土地装点得如诗如画。近年来,蓬安县以花为媒,深耕“赏花经济”,通过睦坝油菜花节、新园宽敞沟桃李花节等特色活动创新业态、深化服务、延伸链条,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俯瞰油菜花海(汪泽民 摄)金色花海里的“致富密码”3月15日,以“浪漫蓬安·春暖睦坝”为主题的蓬安县2025年和美乡村万亩油菜花赏花季在农耕鼓乐中正式启幕。今年的赏花季活动以“自然之美+文化之韵+乡村之趣”为内核,突破传统赏花模式,创新推出旗袍汉服秀、川东北民俗婚嫁巡游、稻田抓鸭挑战赛、围炉煮茶等活动,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当天,记者走进睦坝镇现代粮油产业园,只见万亩油菜花海如金色织锦铺满大地。花海里,一场旗袍秀正在上演,数十位模特手持油纸伞,身着青花瓷、水墨丹青等主题的旗袍款款而行,与金黄花海构成流动的东方美学画卷;汉服爱好者们则组成巡游方阵,衣袂翻飞间演绎古风舞蹈,吸引了众多游客争相合影。更有川东北传统婚嫁民俗巡游热闹登场——身穿华丽传统婚服的新婚夫妻,在唢呐锣鼓声中穿过花田,“媒婆”诙谐逗笑,原汁原味还原抬花轿、拜花堂等民俗场景,引得围观游客连声叫好。花间旗袍秀(汪泽民 摄)活动现场,游客既可穿梭花海进行沉浸式巡游,又可体验各式农耕文化活动。“袖子一挽,裤子一扎,抓鸭子摸鱼我们可不输男同志!”在稻田抓鸭挑战赛现场,游客苏红与同伴在稻田抓鸭赛中笑声朗朗。围炉煮茶区茶香四溢,自助烧烤区烟火升腾,游客张兴感叹:“一边与亲朋好友谈天说地,一边欣赏周围美景,这才是我向往的田园生活!”据悉,今年睦坝镇种植油菜近万亩,配套打造“院坝经济”新场景。村民沈亚东将自家农房改造为观景农家乐:“游客边吃饭边赏花,生意还不错!”睦坝镇老君村经济联合社理事长章鹏介绍,该镇深挖“农业+文旅”潜力,已新增围炉煮茶和农家乐等业态。桃李芬芳中的“乡村振兴曲”新园乡宽敞沟村的千山万壑间,桃花与李花交织成粉白色花海。3月17日,2025年蓬安(新园)第三届桃李赏花季启幕。启动仪式上,一场文化盛宴精彩上演,演员们身着华服,将非遗技艺与蓬安本土乡情巧妙融合,让游客沉浸于“人在花中游,景随步履移”的浪漫氛围。步入新园乡桃李产业园,粉嫩的桃花娇艳欲滴,洁白的李花胜雪含香。微风拂过,花瓣轻舞,游客穿行其间,拍照、闻香、漫步,沉浸在春光中。“早听闻新园桃李花美,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随手拍都是氛围感大片!”游客李小英赞叹道。游客在花海里弹古筝(汪泽民 摄)赏花季期间,新园乡的农家乐、小吃摊生意火爆。桃李树下,锅盔、凉粉等特色小吃摊位沿路排开,前来消费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张大哥的农家乐推出“赏花+农家美食”套餐,日均接待超百人次。张大哥说:“游客吃农家菜、买土特产,我们的收入跟着涨,这桃李花就是‘致富花’!”依托“文君桃”“相如李”两大品牌,新园乡桃李产业从过去的“愁销路”变成了如今的“订单主动上门”。园区配套建设的桃李交易长廊、初加工基地和农商旅体验园,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实现“春赏花、夏采果、秋观景、冬体验”的全季旅游模式。“花经济”背后的乡村振兴逻辑蓬安的“花经济”绝非昙花一现,而是通过多元业态融合与长效机制构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蓬安县整合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新园乡引进四川本禾农业等企业,流转土地发展桃李产业,带动2000余人就业;睦坝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科技化种植,打造“坝上田园”综合体,推动粮油产业提质增效。从单一赏花到多元体验,蓬安不断拓展“花经济”内涵。将睦坝油菜花节、新园桃李花节、相如故城景区的樱花跑道、油房沟社区的百牛渡江景区等串联起来,形成“多点开花”的全域旅游格局。从“看花”到“玩花”,蓬安不断创新场景,睦坝的稻田抓鸭、新园的赏花采摘等特色项目,将静态景观转化为动态体验,游客停留时间延长,促进二次消费。通过科技赋能,蓬安智慧农业提质增效,引入无人机植保、智能滴灌系统,建设智慧监测站,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调控,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还能延长赏花周期。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分红、乡村旅游就业等模式,蓬安探索出“租金+薪金+红利”增收路径,以新园乡宽敞沟村为例,农户年均增收数千元,昔日的荒山蜕变为“金山银山”。游客在新园乡拍照(汪泽民 摄)此外,当地培育的“石孔贡米”“河舒豆腐”“中坝萝卜”“蜀安香菜籽油”等特色品牌,与“花经济”形成互补,构建起“农旅商”融合的产业生态。“我们要让每一朵花都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花’!”蓬安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娇艳的鲜花“开出”蓬勃发展的产业,正让蓬安的乡村振兴画卷越来越美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3-21
(记者 赵旭东 文/图)“阅过人间万家春色,不及枝头梨花一瞥。”近日,汉源县九襄镇三强村的梨花迎来了新一年的繁花期,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往踏青赏花。一簇簇纯白的梨花不仅为周边游客提供了出游赏花的好选择,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汉源县九襄镇三强村(汉源融媒提供)记者在三强村看见,部分村民们坐在门口修剪蒜薹,抢抓农时,也有村民手提竹篮采摘花朵,游客熙熙攘攘穿梭在花田与民居间,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村民们正在蒜地里采摘“采摘花朵是为人工授粉作准备,期望今年有好收成。三强村是个幸福村,你们只有住下来慢慢体验,才可以真正感受到农村的田园生活。”正在采摘花朵的村民杨树全对记者说,村民外出务工的人较少,因为只要勤快,把家里的果园管护好,一家人的年收入就已经有着落了。“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庄园的四季农业景观公园是三强村的一大特色。”三强村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三强村以乡村振兴为依托,三治融合为抓手,做强农旅融合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治理服务于产业、产业服务于旅游、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绿色之路。村民正在采摘花朵,为人工授粉做准备“梨花盛开期间,很多来赏花的游客会顺路过来尝尝本地特色菜,有些游客还自己去地里采摘蒜薹,自制农家菜吃。源源不断的游客为我们村的农家乐、餐饮、农产品销售等带来了商机。”村民杨先生说。村民活动广场旁,游客正在梨花田里打卡拍照,广场上工人们正在进行舞台搭建,为即将举办的2025年四川省森林生态产品推进暨“汉源梨花今又开”汉源县第十二届赏花文旅消费季系列活动做准备。据汉源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汉源2025年四川省森林生态产品推介暨“汉源梨花今又开”汉源县第十二届赏花文旅消费季系列活动,包含“汉源梨花今又开”梨花音乐汇、“梨下‘趣’生活·仙姿映花海”梨花仙子主题巡游、梨园灯会·国风场景秀、“跑进·春天里畅游梨花涧”、千人欢乐跑梨乡好“食”光等“1+4+N”系列活动,将充分展示汉源县发挥自然景观生态资源优势,在花经济上做足文章,实现“颜值”变“产值”高效转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3-20
(罗天雨 粟晨 记者 何菊)“栽辣椒每天能挣60元,年底还有分红,这日子越过越红火!”近日,在平昌县邱家镇雪山村辣椒种植基地,村民沈兰一边麻利地移栽辣椒苗,一边笑着对记者说。今年以来,邱家镇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工业辣椒种植120余亩,带动50余户村民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蹚出一条产业振兴新路径。雪山村曾是典型的“空壳村”,土地撂荒多、集体收入少。村党支部抓住工业辣椒生产“短平快”优势,与四川良源玖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由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合作社组织生产,农户参与种植和务工。村集体托管土地,带动40余户村民就近务工。脱贫户肖靖今年种了5亩辣椒,预计收入超2万元。“公司保底回收,技术员手把手教,我们只管放心种!”肖靖信心满满地说。“窝距65公分,深不盖叶,浅不露根!”在基地里,邱家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邱勋正指导村民移栽“宏绿5号”高辣度辣椒。该品种适应性强、产量高,亩产可达4000斤以上。雪山村党支部副书记邹容介绍,企业全程提供农资和技术支持,并按每斤4.5元保底价收购,村民种植积极性高涨。截至目前,邱家镇已在嘶峰、石龙等十个村居发展茶叶2.6万亩,发展金银花、辣椒、柑橘等经济作物近千亩,年综合产值达3亿元。下一步,将推广“组团发展·整镇提升”模式,优化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力争3年内带动户均增收突破万元。春耕好时节,播种新希望。近日,在平昌县青云镇,村民们忙着挥锄翻土、开沟起垄,播下“金色希望”。“金银花耐旱抗贫瘠,但播种讲究‘深沟浅种、肥土培根’!”青云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袁鹏蹲在地头,手把手示范播种技术。去年以来,青云镇依托山地资源优势,组织村民开垦荒坡荒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规模化种植金银花,让“沉睡”的土地焕发生机。为激发种植热情,青云镇推行“种苗到户、签约到田”模式。斗阵村党支部副书记丁绍文指着新翻的土地说:“村合作社与药企签了协议,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鲜花蕾按保底价收购,大伙只管甩开膀子干!”目前,全镇已与多家药企达成合作,金银花干花蕾市场价稳定在每公斤80元以上,成为村民眼里的“致富硬通货”。村民张明先说:“我家4亩荒坡全种了金银花,公司免费供苗还教技术,明年收成保底能赚万把块钱!”除金银花外,青云镇还同步推进玄参、桔梗、连翘、黄精等中药材种植,打造“一花多药”特色产业带。通过“村企联建”整合土地、劳力资源,预计今年新增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下一步计划建设育苗大棚和烘干车间,让产业链从田间地头延伸到市场端!”青云镇副镇长张波望着热火朝天的种植现场说。从辣椒地到金银花田,平昌县的实践印证了“产业旺则乡村兴”。通过党建引领、企业搭台、农民唱戏,土地里“长”出了“真金白银”,乡村振兴的“火种”正“点燃”巴山田野。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3-20
(郭桂花 记者 侯东)赏油菜花田,玩丛林穿越,探森林民宿……3月19日,记者走进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曙光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赏心悦目的春日郊游图,游客们呼朋引伴,趁着大好春光享受自然清新,感受乡村独有的魅力。“以前村上的闲置资产利用率不高,自从引进乡村旅游项目,不仅设施设备有人管护,还有公司给村集体经济交租,真是一举两得。”看着村委会旁曾经荒草丛生的树林变成了乡村旅游打卡地,曙光村党支部书记程德强感慨万千。他说,曙光村2023年采取公开招引业主、租赁经营等方式将周边的低效林、停车场、活动场地盘活,打造了集农文旅教研为一体的新消费场景——光影丛林项目。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定额定向收取租金,年租金收益20万元。游客在曙光村游玩(贯琴 摄)乡村旅游项目的引进为曙光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该村四组村民孙正连说:“以前靠种地,收入有限,现在村里发展旅游产业真是太好了,种地务工都不耽误,我一年到头在家门口就能挣一两万元的零工钱呢!”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开业以来,已举办音乐会、露天餐饮、研学等特色活动30余场次,接待游客近10万人,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务工20人,户均增收8000余元。“去年,我们村通过果树认养、餐饮、研学、农产品销售等多种途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这些收入又进一步投入村里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良性循环。”对未来发展,程德强充满信心,下一步,曙光村除了做优传统的田园风光游,还将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继续完善停车场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推出农事活动体验等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曙光村以租赁方式盘活闲置房屋等“沉睡”资产仅是利州区拓宽富民增收渠道的一个缩影。据该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树勋介绍,为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全区各村(社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闲置宅基地、办公用房、生产设施用房等资产盘活利用新路径。目前,通过自主盘活、入股盘活、租赁盘活、合作盘活等模式,该区各村(社区)有的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携手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有的与旅行社、康复中心等市场主体合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让一处处闲置资产“活”起来,成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4年,利州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500万元,其中,闲置资产盘活收入达800余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3-20
(胡丹 文/图)冬种羊肚菌,春收“致富伞”。近日,广汉市三水镇的羊肚菌迎来丰收,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走进该镇中心村羊肚菌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种植大棚映入眼帘,一股泥土的芬芳与菌类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大棚内,一朵朵菌子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撑起褐色的“小伞”,错落有致地盛开在菌垄上,密密麻麻,长势喜人。采摘现场,种植户们动作娴熟地将成熟的羊肚菌剪下,装入桶中,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羊肚菌“今年的羊肚菌长得特别好,个头大、品相佳,产量也比去年提高了不少。我种植了15个大棚,差不多能收近3500斤,收入在14万元左右。”羊肚菌因其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被誉为农业产业中的“短平快”项目。一般冬季种植,春季采收,采收时节刚好与农忙时节错开,既能提升土壤肥力,又能让“冬闲田”变“增收田”。种植业主李兴贵瞄准这一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羊肚菌种植产业,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精细化的管理,实现了羊肚菌的高产高质。“羊肚菌大棚就在我家附近,我天天在这干活,既能挣钱维持家用,还能照顾家里的孩子。”村民李小凤表示。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羊肚菌的附加值,中心村积极与各大农产品经销商、超市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借助电商平台,将新鲜采摘的羊肚菌销往外地,效益非常可观。“羊肚菌的丰收,为乡村产业振兴增添了新活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探索发展羊肚菌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羊肚菌产业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好产业。”中心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兵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3-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欣)春风送暖,金果飘香。近日,乐至县金顺镇柏树沟村的耙耙柑迎来丰收季。村民们穿梭在果树间,忙着采摘、装箱、搬运,剪刀的咔嚓声与欢声笑语交织,构成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  “今年的耙耙柑预计产量可达30万斤,产值约50万元。”在村里的果园基地,该村村委会主任王建新说,这片近百亩的耙耙柑是由柏树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是村民们共同致富的“金果子”。  为了提升果实的品质,该村村干部们积极“走出去”,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并因地制宜,采用生态种植模式,从源头上保障果实的绿色健康。采摘后的耙耙柑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分级处理,颗颗饱满,远销北京等地,深受市场欢迎。  产业的发展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果园基地日常用工近七十人,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村民陈建军几年前返乡后,便一直在基地工作。他说:“在这里干活,既能挣钱养家,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柏树沟村耙耙柑的丰收,是金顺镇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接下来,该镇将继续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加强科学化、精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同时,积极盘活闲置资产,推动集体经济多元化增收,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促进村民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3-20
(格绒泽仁 中色次称 文/图)春风暖阳,万物复苏。近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洞松乡热斗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菌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朵朵饱满肥硕的羊肚菌争相破土而出,壮硕饱满、长势喜人。为春日大地增添了一抹丰收的喜悦。村民们忙碌地穿梭在大棚内,小心翼翼地收割着这些珍贵的羊肚菌。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村民们的脸上。村民采收羊肚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下,洞松乡积极探索“1+N”产业发展模式,羊肚菌产业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自2021年起,洞松乡热斗村开始种植羊肚菌,且获得了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引进菌种、建设菌棚,为羊肚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连续4年种植了500余亩的羊肚菌,平均每年每户增收一万余元,大大地提升了群众的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老百姓对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发展羊肚菌产业积极投身到共同富裕试验县建设当中。”洞松乡热斗村党支部副书记藏爱表示。羊肚菌丰收为确保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热斗村积极与专业技术团队合作。技术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从菌种的选择、播种的时机,到生长过程中的温度、湿度调控,再到病虫害防治,进行全方位、手把手的指导。同时,村上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合作社统一负责菌种采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村民则以土地入股、参加务工的形式参与产业发展。羊肚菌种植从播种到采摘,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在采摘旺季,基地每天可吸纳30余名村民务工,人均每天收入120元左右。村民采摘羊肚菌据悉,热斗村在羊肚菌种植产业上所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在乡城县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邻近各乡镇纷纷组织人员前来考察学习,深入了解热斗村的种植模式、运营管理及销售策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启羊肚菌种植致富之路,共同为乡村产业振兴添砖加瓦。如今,羊肚菌产业在乡城县热斗村蓬勃兴盛,成为推动该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县的中坚力量,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支柱产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3-19
(刘庆 记者 陈家明 文/图)连日来,自贡市贡井区龙潭镇的小龙虾养殖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丰收季。清晨的虾塘边,养殖户们忙碌的身影与欢笑声交织成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一笼笼鲜活的小龙虾被捞出水面,经过分拣、装箱后,迅速运往各地市场,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龙潭镇的小龙虾据统计,今年全镇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2000亩,预计总产量达40万斤。这一喜人的成绩,不仅让养殖户们笑逐颜开,也为龙潭镇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今年特别注重水质管理和饲料配比,小龙虾的个头比往年大了不少,肉质也更加饱满。”龙潭镇将军村的养殖带头人陈科林介绍,他还通过种植水草、投放益生菌等方式,改善了虾塘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小龙虾的品质。养殖小龙虾的池塘小龙虾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规模化养殖户收获颇丰,也带动了越来越多普通农户实现增收致富。“以前种地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多少钱,现在养小龙虾,收入翻了好几倍!”龙潭镇村民钟光明笑着说,今年,他的20亩虾塘迎来了丰收,预计收入10余万元。随着夏季消费旺季的即将到来,小龙虾的市场需求也持续升温。龙潭镇的小龙虾以其优质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迅速占领了本地市场。“龙潭镇的小龙虾个头大、肉质紧实,特别受消费者欢迎。”一位收购商说道,“我每天都要拉走上千斤,根本不愁卖。”“小龙虾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还让我们的乡村更有活力了。”龙潭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镇将进一步加大对小龙虾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养殖基础设施,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打造“龙潭小龙虾”区域品牌,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3-18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特色种植则是其重要支撑。仪陇县度门街道雷家沟农村社区依托现代农业,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引进和推广新技术,走“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推动产业多样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近日,走进度门街道雷家沟农村社区的蜀耕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产业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一排排整齐摆放的食用菌袋中,鲜嫩肥厚的平菇如小伞般破袋而出,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碌地穿梭在菌架间,采摘新一季的收获。蜀耕农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汤官太介绍道:“我们去年改造了20个大棚进行食用菌种植,主要是以农作物秸秆玉米芯为主要原料来种植培育食用菌,目前已经投放了5000个菌棒,一个菌棒一年平均能生产6-7茬食用菌,预计一个棚年产量能达1.5万斤左右。”近年来,蜀耕农业合作社以促农增收、增效为目标,积极探索种养殖业发展新路径,因地制宜建成了215亩种养殖产业基地,发展食用菌种植、乌鱼苗培育和乌鱼成鱼养殖等多元化产业。2024年,合作社成功争取到国际农发基金贷款项目300余万元,用于建设一条食用菌自动化菌袋生产线,并改造20个出菇大棚。此外,建设了15个乌鱼养殖高位池,预计今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汤官太充满信心地说:“我们这个项目建成后装袋产量可将由原来的15万袋提高到30万袋,高位池养殖也将由原产量30万斤增加至60万斤,将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和育苗购置成本。同时可实现总收入近300万元,社员户均增收达到800余元。”在标准化基地建设和自动化设备投入使用过程中,合作社需收购200余吨食用菌种植原材料,这将直接惠及周边240户农户,户均增收800元以上。如今,食用菌种植和乌鱼养殖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下一步,合作社将打造“蜀耕缘”特色品牌,实现从养殖、生产、加工到餐饮的完整农业产业链。汤官太表示:“我们将以合作社为中心,形成食用菌种植、乌鱼产业养殖两大生产集群,提高产品产能,完善菌、鱼、稻文化内涵,让农业生产每个环节变为农耕景观,逐步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供稿/供图:中共仪陇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3-17
(记者 胡敏)“正宗农家红薯粉、大巴山散养土鸡,喜欢的朋友请点击1号、2号链接……”在巴中市巴州区枣林镇青南村,“直播增收”已成为常态,村民们“站在院坝卖全国”,体验到了农特产品“网上变现”的幸福感。“今年2月以来,青南村已累计开展直播活动3场,带动农产品销售额突破4万元,惠及农户60余户。”青南村驻村第一书记穆晓霞说,为持续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青南村依托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对口帮扶资源,积极探索“电商+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从“提篮叫卖”到“云端销售”,青南村以直播带货为支点,撬动了乡村振兴的新可能。青南村直播现场青南村何以走出“流量变销量、直播促增收”的创新之路?穆晓霞分享了三条经验:党建引领,凝聚助农合力;创新模式,从“赶集式”直播到质量严控;多方联动,拓宽销售渠道。青南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组建了由驻村工作队、村干部、村社社长构成的志愿服务队,定期向农户收集农特产品售卖意向,售卖产品涵盖果蔬、干货、鸡鸭等10余种特色产品。驻村工作队每半个月主动与直播带货团队对接直播档期,今年已在村一社、二社、三社各开展一场直播带货活动。通过“党建+电商”模式,村党支部牵头整合资源,协调物流、包装等环节,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顺畅流通。打通渠道的同时,守住质量“生命线”。每场直播前,青南村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都要仔细梳理直播售卖的物品,对于不易邮寄的鸡蛋、生鲜肉类等,会提前提醒村民不要带到直播点,对于长期储存的干菜、腌制食品等,会逐一检查质量,确保“每一份产品都可溯源”。此外,青南村还创立“集体-农户-企业”模式,由驻村工作队委托村种植养殖合作社培育健康的鸡苗,免费发放给农户,按照统一养殖标准养殖,最后通过电商直播平台售出,既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又带动农户增收。直播中,主播不仅展示产品,还详细介绍农户的故事,例如“李阿姨家的红薯粉”“张叔叔的土蜂蜜”,拉近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距离。村民参与直播卖货积极性高涨除了集中直播,多元化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拓展。青南村积极拓展合作网络,与省市有关部门、电商平台及媒体联动。例如,在“农特产品进校园”活动中,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消费帮扶方式采购青南村金丝皇菊,单场销售额超1万元。同时,村集体注册“青南里农家小店”网上店铺并进行推广。今年初,青南村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微信店铺等平台形成“常态化直播带货+店铺售卖”双轨模式,成功将青南土鸡、干货等产品推向全国市场。通过党建引领、模式创新和渠道拓宽,不仅让农产品“出圈”,更让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穆晓霞介绍:“下一步,我们还将组建村级党员先锋队,积极搭建农户与直播团队的桥梁,让更多人看到农村的优质产品。未来,青南村将继续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书写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图片由青南村驻村工作队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3-17
(天融 记者 程强 文/图)眼下,正值羊肚菌丰收时节,天全县兴业乡铜厂村羊肚菌种植基地内,一朵朵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不仅成为餐桌上的“山珍”美味,更解锁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致富“密码”。采摘羊肚菌走进兴业乡铜厂村羊肚菌种植基地的黑色温室大棚内,菌香混合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一朵朵羊肚菌撑着褐色的“小伞”,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错落有致地盛开在菌垄上,村民们穿梭在菌垄间,一手拿刀,一手扶菌,小心翼翼切断根部,放进桶内,不一会儿菌筐便被装得满满当当。今年,兴业乡铜厂村尝试种植羊肚菌,既有效盘活了冬季闲田,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新鲜的羊肚菌不易保存,含水量较高,把新鲜采摘的羊肚菌进行烘干,便有利于存储和销售。如今,羊肚菌的市场需求量大,铜厂村也更加坚定了发展规模化种植羊肚菌的信心。          新鲜的羊肚菌据了解,羊肚菌是目前市场上非常热门的珍稀菌品种,营养丰富,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市场价格稳定,利润空间广阔,是短平快的新兴产业项目之一,羊肚菌有16种氨基酸,其中8种氨基酸是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的。铜厂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面积为30亩,预计亩产量能达到800斤以上,整个基地收益可以达到60万元以上。目前已大批量上市,采摘期可持续到清明前后,铜厂村计划在羊肚菌采收完成后,采取“菌蔬轮作”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3-17
(游天木 周瑜原)人勤春早,在广袤的田野上,宜宾市翠屏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近日,田间地头,农技专家把脉问诊、察土送技,农人们补肥立秆;纵横阡陌间,旋耕机翻整土地,现代农业技术为传统春耕注入新动能。翠屏区思坡镇的沿江蔬菜基地春耕种植以西红柿、四季豆、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为主,今年蔬菜种植面积达5000亩,预计今年年产量2.5万吨,年产值7800万元。目前,翻土、栽种、盖膜等春耕工作已全部完成,部分村民已开始进行立秆等农作物管护工作。为保障春耕生产顺利进行,思坡镇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心宁村村民也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采用机械化作业、地膜覆盖等技术,高效推进种植工作。“我们种的菜销路很好。”心宁村5组队长王堂超说,思坡镇的沿江蔬菜基地是宜宾主城区重要的蔬菜保供基地,待到4-5月蔬菜成熟,就有专人来这里收来送到市场去,让我们村民都有一个不错的收入。“春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我们将充分利用气候和资源优势,继续抢抓农时、科学组织,确保春耕高效推进,为全年丰收打好基础。”翠屏区思坡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康月介绍,今年以来,思坡镇持续推进春耕生产,做好农资保障和技术服务,全力抓好西红柿、四季豆、辣椒、茄子、黄瓜等作物的生产,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助力农民增收。(供图:翠屏融媒)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3-14
近日,在合江县先市镇下坝村,绿油油的青菜铺满山丘,村民们正忙着采收、切割、晾晒,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今年的青菜长势特别好,阳光也很充足,正是晾晒的好时机,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下坝村乡贤、种植大户李明宣望着自家田地里的青菜兴奋地说道。 先市素有“酸菜芽菜之乡”的美誉,下坝村作为先市“芽菜”的核心产区,所种植的青菜个大饱满、品质优良。这些青菜经过晾晒和腌制加工后,将摇身一变,成为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芽菜。先市镇下坝村党支部书记介绍道:“今年在乡贤、种植大户李明宣的带动下,我们村大约有300余户村民在种植青菜,种植面积突破3000亩,较去年有所增长。”近年来,先市镇通过乡贤带动、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等方式,鼓励群众在产业发展上探索新思路、挖掘新潜力,不断做大做强大豆、酸菜、芽菜等特色产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助力乡村振兴。(供图/供稿:合江县委统战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3-14
(记者 陈国盼 文/图)3月13日,凉山州“五彩大凉山 万千气象新”大型主题采访媒体团走进了位于金沙江畔的宁南县大同镇移民社区——花棚社区,这里距宁南县城15公里,与巧家县隔江相望。正如社区的名字“花棚”一样,这里处处是“花”,树上的花,路边的花,还有产业园里致富的“花”。蓝莓产业园“我们产业园的蓝莓个大味甜,不愁销路。”记者走进位于花棚社区的安丰旺现代农业园区,只见大棚里种植的蓝莓缀满枝头,成熟的果子压弯了枝条。大同镇党委副书记刘鑫笑着给记者介绍,产业园总投资3000万元,今年是产业园蓝莓挂果的第二年,果子品质、产量都不错。从2025年春节期间上市到现在,已经销售了近20吨蓝莓鲜果,每斤销售均价达到了40元以上,外销到昆明等地。蓝莓产业园看着蓝莓卖得那么好,花棚社区的移民高绍亮脸上也是笑开了花。从大同镇营场村移民搬迁到花棚社区,他一直在产业园里工作,负责产业园内日常水肥管理,每月工资3500元,年底还有绩效分红,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今年把蓝莓种下,明年就有收益了。”滕传权从华弹镇金江村搬迁到花棚社区3组,曾经是村里的蚕桑养殖户。今年60岁的他利用家里房前屋后的空地中种起了蓝莓,计划种植1300盆,是社区种植蓝莓规模最大的农户。当天,产业园的工作人员正在他的蓝莓地安装水肥一体化的设备,给他讲解种植蓝莓的经验。农户发展蓝莓种植“我们鼓励农户自己发展蓝莓产业。”花棚社区党总支书记邹世发说,近年来,大同镇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要求,立足“打造观光休闲第一镇”发展定位,扎实做好移民发展“后半篇文章”,大力发展移民后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以农户发展蓝莓产业为例,农业园为农户提供2年苗龄的蓝莓苗,一盆蓝莓苗押金150元,农户可以通过种子基金借贷这笔费用;种植的第一年,农业园免费提供水肥,园区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来现场巡视,解决农户种植蓝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农户种植的蓝莓一盆丰产能摘4斤左右的果子,果子不愁卖,农业园按蓝莓品质分级回收,回收价最高可以达到35元一斤。“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在移民后扶政策“红利”的带动下,花棚社区以滕传权这种模式种植蓝莓的农户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大家都期盼着蓝莓开花结果,期盼着蓝莓产业给他们的“幸福”社区带来更多的“希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3-14
 (朱思雨 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现在羊肚菌刚进入采收期,大家看着陆续冒尖的羊肚菌,都感到越来越有奔头。”日前,在宜宾市翠屏区双谊镇新政村羊肚菌种植基地,技术负责人汪彦池正带领村民开展羊肚菌采摘。村民们小心地从菌杆处切下羊肚菌,迅速打包、装盒、装车,确保鲜菌抢“鲜”上市。村民采收羊肚菌2024年,双谊镇新政村盘活闲置资源,在近国道247线处流转20余亩土地,带动村民“开荒地”“辟良田”,引进业主发展起羊肚菌产业。据介绍,该基地种植的羊肚菌品种为六妹羊肚菌,系市场主流品种。一年来,基地通过引进科学栽培技术、精细调控温度湿度等方式,多措并举做好羊肚菌种植,为春季羊肚菌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羊肚菌鲜菌“羊肚菌是低温菌,冬季种植、春季采收,对土壤、环境、温度、湿度等都有较高要求。这段时间羊肚菌迎来丰收季,我们基地日均可采收1000至2000斤,采摘期将持续到3月底。预计今年基地羊肚菌总产量2万余斤,总产值100余万元。”汪彦池介绍。好品质也带来了好销路。据了解,基地的羊肚菌鲜菌主要通过本地商超、电商团购等渠道进行销售,同时还将烘干为干菌销往全国各地。羊肚菌种植大棚新产业新发展,也为村民生活带来了新面貌。双谊镇新政村党支部书记彭一表示,羊肚菌的丰收也带动了村内季节性务工的开展,比如近期就有二十余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参与土地养护、羊肚菌采收等工作。“这段时间在基地采摘和养护羊肚菌,平均每天有120元的收入,而且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挣的钱也能补贴家用,我们都觉得特别好。”村民伍渠冰说。彭一介绍道,待3月底羊肚菌收获期结束后,基地还将种下辣椒苗,有效提高土地收益率。下一步,新政村还将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开展羊肚菌种植,进一步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同时,新政村将充分利用紧邻国道247线的交通优势,结合村内羊肚菌、苦笋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展农旅采摘、趣味研学等项目,更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3-13
(吴映辉 蒋培路 记者 黄晓庆)3月10日,在位于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河乡高湾村的峨边琼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鸡场二期门口,一辆辆装满鸡苗的货车缓缓驶入,检修设备、投放鸡苗……场区内,50余名务工村民忙着为这群“新住户”安家。投放鸡苗“我们养鸡场在3月9日开始进行第二期项目的鸡苗投放,预计三四天完成。这批鸡苗是伊莎粉,是专门产蛋的蛋鸡品种,预计6月份开始产蛋,到时候整个鸡场日产蛋将达到13吨左右,年产值预计4000万元左右。”峨边琼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范学琼表示,随着15.76万羽鸡苗的成功“入住”,公司年销售额将翻番。装运鸡蛋据了解,2019年,峨边琼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杨河乡高湾村七组流转土地建设养鸡场,一期工程于2020年4月投用,投放10.6万只鸡苗,日均产蛋5吨左右,年产1800吨左右。得益于杨河乡优质的水源和空气环境,公司鸡蛋销售供不应求。去年7月,公司就地扩建养鸡场二期,二期工程于今年3月投用。标准化鸡舍走进养鸡场鸡舍,一排排标准化、智能化鸡舍在灯光的照射下整洁明亮,鸡舍内还配有饲料投喂、温度控制、鸡蛋收集、粪污清理等控制系统。工人们只需将玉米、豆粕等饲料倒入储料仓,启动配料设备,随着一条条传送带的转动,所有环节均可实现自动化控制,每天的饲料喂养只需一两个人就能轻松完成。“我们采用的生物灯光,根据不同鸡龄自动调节光照强度,同时采用法国先进环控系统,根据室外温度不同,自动调节通风量,让鸡舍内部环境达到最优,有效提升产蛋率和产蛋质量。”公司相关技术负责人耐心地向记者介绍鸡舍内“高大上”的配置。分拣鸡蛋在分拣车间,只需启动拣蛋系统,鸡舍内的鸡蛋就能从传输带上运送到分拣车间,工人在整洁的车间内将鸡蛋进行分类、装托、称重,这些成品鸡蛋就能销往广西、成都等地及周边市场。杨河乡高湾村五组村民阿石晓林和妻子在养鸡场务工5年多了,能够在“家门口”挣钱,他笑得合不拢嘴。“我主要负责鸡舍内的机器维护检修、喂饲料,什么都干过,最多的时候我和妻子一个月能挣8000多元。”等待装运的鸡蛋谈及养鸡场的致富带头作用,峨边琼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范学琼表示,这是一种“双向奔赴”。“我们的用地是从老百姓手中流转来的,每年土地租金每亩800元左右,同时带动周边170多名村民务工,每人年均增收20000元左右。”为更好地联农富农,公司通过杨河全乡4个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的方式每年发放分红收入35.7万元,惠及4000多名村民。一枚枚鸡蛋,承载着乡村致富的新希望;一座座现代化鸡舍,勾勒出产业兴农的新图景。(图片来自峨边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3-13
(记者 毛春燕)阳春三月,正值春耕好时节,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的种植户们正抢抓农时,紧锣密鼓开展集中育苗播种,为全年农业生产和丰收打下基础。3月11日,在全安镇书房湾村的一处育秧田里,十几名农户分工协作,先将田块耙平,随后均匀地撒播水稻种子,再盖上一层泥土,最后洒水保湿,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耙平田块(谢越 摄)“今年我们育秧面积有14亩,计划育种600多斤,这些秧苗移栽到稻田可满足约400亩地的需求。”市中区绿秀园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陆生告诉记者,农场现在每天育种100多斤,预计本周内完成育种工作。据了解,这些水稻种子已历经浸种、晾干、杀菌等多道工序。后续,农户们将根据天气变化对种子进行悉心的管理养护。经过约40天的生长周期后,便可将育好的秧苗移栽至稻田中。水稻种子(谢越 摄)“今年政府还免费发放了农膜,帮助我们提高秧苗保温保湿能力,有了这些支持,今年的收成肯定不错。”陆生高兴地说。对于水稻种植而言,育好秧苗是实现高产的关键。据悉,为保障育秧工作顺利开展,市中区农业农村局提前谋划,为农户提供了优质稻种,并向符合条件的农户免费发放农膜,帮助大家降低育秧成本,提高育秧质量。春耕又春收,风景变“丰”景。田野上,除了育秧播种的忙碌,还有羊肚菌春收的美好。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市中区史家镇五彩牛桥菌类种植基地,只见连片的大棚内,羊肚菌长势喜人,密密麻麻、错落有致,每一株都肥硕饱满。此时,十余名工人正手提小桶,手握小刀,动作娴熟地采摘成熟的羊肚菌,不一会儿就摘满了几大筐。采摘羊肚菌(徐飞 摄)随后,采摘后的新鲜羊肚菌被迅速送往烘干房。工人们经过平铺、挑选等工序后,将其送入烘干机烘干,以便更好地保存和销售。烘干羊肚菌(徐飞 摄)据了解,这批羊肚菌于去年12月播种,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管理,今年2月初开始采摘,目前正处于采收旺季。据史家镇牛桥村党总支书记韩勇介绍,本轮采摘工作预计在3月底结束,今年羊肚菌产量预计可达45000余斤,产值200余万元。羊肚菌丰收(徐飞 摄)据悉,内江市农科院自2019年起在市中区史家镇牛桥村示范种植羊肚菌,旨在打造粮经复合种植模式。“通过羊肚菌种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农科院食用菌所高级农艺师陈远文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推广“玉米+菌类”、“水稻+菌类”等轮作模式,在保障粮食稳产的同时,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3-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凤莉  日前,笔者走进资阳市乐至县蟠龙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的大棚,只见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撑起褐色的小伞,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其中,忙着采摘、分拣、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羊肚菌长势不错,预计亩产可达800斤左右!”园区负责人周坤林看着眼前繁忙的景象,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告诉笔者,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高,每年11月种植,次年2月到3月就能采摘。按照目前鲜羊肚菌每斤40元的批发价格计算,预计今年产值可达150万元。村民采摘羊肚菌  得益于中央和省级扶持资金以及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共计300多万元的支持,蟠龙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于2024年9月建成投用。“园区占地面积108亩,其中羊肚菌种植面积50亩,共建有61个大棚。”晏家沟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学才介绍,园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晏家沟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带动本村脱贫户、监测户共41户以及周边群众200余人增收。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安逸得很!”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村民李阿姨笑着说。她把土地流转给了村集体,每年能拿到租金,平时在园区打工还能挣工资,收入比之前增加了很多。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羊肚菌种植不仅为蟠龙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致富路。如今,该镇正积极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羊肚菌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5-03-13
(张俊 王韬 记者 李全民)在广元市苍溪县歧坪镇凤凰村羊肚菌种植基地里,一朵朵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基地迎来了今年的首次大规模采收。羊肚菌抢“鲜”上市不仅为餐桌增加一道“山珍”美味,更解锁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致富密码”。村民采收羊肚菌 3月6日,走进凤凰村宏峰家庭农场的羊肚菌种植大棚,一朵朵棕褐色的羊肚菌宛如撑开的“小伞”,长势喜人,铺满了田间地头的种植大棚。村民们穿梭其间,小心翼翼地使用专用刀采摘新嫩的羊肚菌,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我们今年种植的60余亩羊肚菌从三月初开始正式采摘,采摘期在一个月左右,分为三个批次采摘完成。预计今年将采收鲜羊肚菌30余吨,实现产值480余万元。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条完整的烘干生产线,可实现采摘后的羊肚菌快速烘干和销售。”苍溪县歧坪镇宏峰家庭农场主于宏介绍。   羊肚菌的丰收不仅为种植户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羊肚菌产量的增加,种植、管护、采收、包装、销售等环节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也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自这个羊肚菌产业园建立以来,我就开始在这里干活儿,我们每年在这里可以打3个多月的工,可以挣三四千块钱,还是挺不错的!”凤凰村村民冉翠兰表示。   羊肚菌作为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因其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喜爱。歧坪镇凤凰村利用自身地理条件优势,在经过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后,在2021年决定引进羊肚菌种植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羊肚菌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重要支柱。    凤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李大俊介绍,近年来,凤凰村积极利用其土地酸碱度适宜、气候湿度大、土壤富含有机质等自然优势发展羊肚菌产业,持续扩大羊肚菌种植面积。目前,全村共发展3个家庭农场,种植羊肚菌面积100余亩,今年预计可产出羊肚菌50余吨,实现产值800多万元,实现人均增收3000多元。(苍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3-12
春风送暖,金果飘香。近日,资阳市乐至县金顺镇柏树沟村的耙耙柑迎来丰收季。走进果园基地,沁人心脾的清甜果香扑鼻而来,金黄的耙耙柑挂满枝头。村民们穿梭在果树间,忙着采摘、装箱、搬运,剪刀的咔嚓声与欢声笑语交织,构成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村民采摘耙耙柑“今年的耙耙柑预计产量可达三十万斤,产值约五十万元。”柏树沟村村委会主任王建新说,这片近百亩的耙耙柑是由柏树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是村民们共同致富的“金果子”。为了提升果实的品质,柏树沟村的村干部们积极“走出去”,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并因地制宜,采用生态种植模式,从源头上保障果实的绿色健康。采摘后的耙耙柑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分级处理,颗颗饱满,远销北京等地,深受市场欢迎。筛选耙耙柑产业的发展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果园基地日常用工近七十人,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柏树沟村村民陈建军几年前返乡后,便一直在基地工作。他介绍:“在这里干活,既能挣钱养家,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妻子,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柏树沟村耙耙柑的丰收,是金顺镇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接下来,金顺镇将继续以集体经济为抓手,加强科学化、精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同时,积极盘活闲置资产,推动集体经济多元化增收,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金顺力量。(供稿/供图:乐至县融媒体中心 陈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3-1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