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王田)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推进糖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推进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的研发与科学合理应用。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简称全国农技中心)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举办甘蔗脱毒种苗科技交流会。会议交流研讨了我国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培育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现场参观了甘蔗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甘蔗杂交育种授粉试验基地,提出了推进甘蔗生产提质降本增效的思路和建议。  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甘蔗糖占全国食糖产量近九成,对于保障我国食糖稳定有效供给具有重要作用。广西大学教授姚伟介绍,近十年来,我国甘蔗自育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占比从30%提高到95%,为我国食糖安全提供了品种保障。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蔗糖产业发展,加大甘蔗种苗和机收补贴力度,加快补齐脱毒健康种苗应用、机械化收获短板,建设甘蔗高产高糖基地,推动甘蔗生产稳面提质。建议加大力度构建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标准化体系,研发高通量表型评鉴技术,加速良种繁育推广,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食糖安全。  推动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脱毒种苗的繁育方法与技术十分关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杨本鹏介绍,脱毒种苗具有分蘖率强、生长速度快、成茎率高、宿根发株率高、抗逆性强等优点。选用脱毒种苗,是甘蔗生产提质降本增效的基础。提倡选用生物脱毒方法培育脱毒原种苗,在隔离条件下逐代繁育达到合格标准的甘蔗种茎,亩用种4000芽~4500芽。甘蔗主产区应因地制宜地加大甘蔗脱毒种苗繁育与应用,推动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农技中心经济作物技术处副处长陈常兵认为,近年来,我国在甘蔗品种选育和推广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去年我国甘蔗的平均亩产达到5.5吨,过去5个榨季甘蔗年均出糖率达到12.37%,甘蔗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但目前甘蔗育种技术还有待提高,甘蔗脱毒种苗的推广应用还是短板。下一步要提高甘蔗脱毒种苗繁育技术和新型装备设备的研发水平,加强脱毒健康种苗标准化体系、良繁基地和种苗溯源平台建设,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强化脱毒种苗质量监管,促进商品化脱毒种苗推广应用。同时大力推广甘蔗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五良”综合性措施,进一步提高甘蔗单产和出糖率,推进甘蔗生产提质降本增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20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龚志鹏)为开展好2024年国家安全保密教育月活动,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保密工作,切实增强基层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保密技能,做好新时代保密工作,筑牢保密安全防线。5月16日,江油市人社局青年学习小组(人社young课堂)第二期课堂正式开讲,特邀江油市保密机要局总工程师谢守琥前来开展保密教育培训,学习小组成员、局属各单位综合股股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共计30余人参加培训。谢守琥总工程师深入剖析保密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保密、涉密、内部风险防护等内容进行了重点讲解,组织观看了《镜鉴:基层机关、单位典型窃密泄密案件警示录》。通过讲述鲜活真实的泄密案例,引导人社青年干部职工深刻认识保密工作的严峻性与复杂性,提醒广大干部职工要保持高度警惕,养成良好工作习惯,提升保密工作水平。此次培训,进一步增强了人社青年干部职工对保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认识,提升了保密知识水平和保密意识,强化了保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大家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时刻绷紧“保密”弦,不断加强保密法律法规学习,提升保密素质,严格遵守各项保密制度,积极落实自身保密责任,切实做好保密工作,时时自我警醒,事事慎之又慎,筑牢信息化时代反窃密、防窃密的思想防线。撰稿:龚志鹏审核:王志刚来源:江油市人社局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5-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令 2024年第1号《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已于2024年4月7日经农业农村部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部长唐仁健                                            2024年5月13日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发挥统计在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农业产业发展、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农民生产生活等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数据,实施统计监督,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农业农村部负责全国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地方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在上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指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第四条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承担统计任务的机构和人员,为依法开展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保障。第五条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现代化。第六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依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瞒报、拒报。第七条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严格落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积极协助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查处统计违法行为,按照规定及时移送有关统计违法案件材料。第二章 统计调查第八条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贯彻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本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及履行本部门职责,需要开展统计活动的,应当制定相应的统计调查项目。统计调查项目包括:(一)综合统计调查项目,指涉及三农发展全局的统计调查项目;(二)专业统计调查项目,指涉及农业农村某一行业、某个领域、某项工作的统计调查项目。第九条 农业农村部制定的统计调查项目,由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派出机构在充分论证、征求意见、集体讨论决定的基础上提出,经统计工作归口管理司局审核后按程序报送国家统计局审批或者备案。地方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制定的统计调查项目,依法报送统计机构审批,其主要内容不得与农业农村部制定的统计调查项目内容重复、矛盾。统计调查项目以统计机构批准执行或者同意备案的日期为生效时间。统计调查项目在有效期内需要变更内容的,应当按程序重新审批或者备案。第十条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制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同时制定该项目的统计调查制度。统计调查制度内容包括总说明、报表目录、调查表式、分类目录、指标解释、指标间逻辑关系,采用抽样调查方法的还应当包括抽样方案。统计调查制度总说明应当对调查目的、调查对象、统计范围、调查内容、调查频率、调查时间、调查方法、组织实施方式、质量控制、报送要求、信息共享、资料公布等作出规定。面向单位的部门统计调查,其统计调查对象应当取自国家基本单位名录库或者部门基本单位名录库。第十一条  统计调查表应当标明表号、制定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等。统计调查表中的指标应当具有明确清晰的定义和数据采集来源。第十二条 农业农村部门统计调查应当合理确定调查频率和调查规模,综合运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统计调查工作,并对统计调查过程和结果负责。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应当严格按照统计调查制度开展统计调查工作。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统计调查制度,加强数据采集、传输、审核、汇总、核算、分析等环节的全流程质量控制,及时、准确上报统计资料。第十四条 农业农村部门统计调查应当依据国家统计标准。没有国家统计标准的,农业农村部可以制定部门统计标准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程序报批。第三章 统计资料管理第十五条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统计资料保存管理制度,规范统计资料整理、标识、交接、归档、维护、借阅等工作,推进电子化管理。第十六条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共享机制,依法及时与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共享统计信息。第十七条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统计资料在农业产业发展、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按照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公布数据。第十八条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科学研判数据汇聚形成的风险,提升数据安全技术手段,防范数据泄露。第四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第十九条 农业农村部统计工作归口管理司局履行以下职责:(一)组织制定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制度规范、部门统计标准,建立健全农业农村部门统计体系,具体承担全国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的监督管理;(二)统一部署和审核报送农业农村部统计调查项目;(三)组织实施农业农村部综合统计调查项目,对综合统计调查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四)指导各相关司局、派出机构实施农业农村部专业统计调查项目;(五)统筹管理农业农村部统计资料的汇总、共享和公布,编制年度统计公报和综合性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指标库和数据库;(六)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部门统计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发展;(七)组织指导农业农村部门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第二十条 农业农村部各相关司局、派出机构履行以下职责:(一)组织实施业务范围内的专业统计调查项目,对专业统计调查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二)制定本行业、本领域统计管理制度,参与制定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标准;(三)优化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资料的采集、整理、汇总、审核、共享、分析及应用;(四)向统计工作归口管理司局报送年度统计数据公布计划,并按照要求公布;(五)推进本行业、本领域统计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发展;(六)对受委托开展统计工作的相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加强监督管理;(七)负责本行业、本领域统计人员管理和培训。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履行以下职责:(一)按照农业农村部统计调查项目及其统计调查制度要求,负责采集、整理、汇总、审核、报送本行政区域统计资料;(二)制定实施地方农业农村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及其统计调查制度;(三)开展统计数据分析研判,提供统计信息服务;(四)推进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农村部门统计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发展;(五)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六)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人员管理和培训。第二十二条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的行为。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要求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并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其所在部门颁发的工作证件;未出示的,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调查。第二十三条 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对其负责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第五章 监督管理第二十四条 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第二十五条 作为农业农村部门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移送有关机构予以查处:(一)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的;(二)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的;(三)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四)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的;(五)迟报统计资料的;(六)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个体工商户有前款第(一)项至第(五)项所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移送有关机构予以查处。第二十六条 上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对下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贯彻落实统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开展统计业务工作,落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保障人员力量和工作条件等情况进行监督。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在统计工作中履职尽责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给予通报表扬,对报送不及时、数据质量差等履职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地方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执行上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调查任务存在严重问题的,由上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予以约谈。第六章 附则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农业农村部网站 | 分享: 2024-05-17
  (记者 刘云)2024年5月13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签发2024年第1号农业农村部令,公布了《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农业农村部法规司、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对制定发布《办法》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解读。  问:请介绍一下制定《办法》的背景和主要考虑?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必须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确保统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强调,要遵循统计工作规律,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健全政绩考核机制,健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健全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强化监督问责,依纪依法惩处弄虚作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强化统计监督职能,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构建系统完整、协同高效、约束有力的统计监督体系。2016年以来,中央先后印发《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关于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意见》,对统计工作作出重要部署。2023年12月,党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统计造假”纳入违反党的工作纪律有关条款。当前,统计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也被赋予新任务、新要求。  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70多年的发展,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指标由少到多,统计领域逐步拓展,统计手段不断创新,统计的深度、广度、精度都有了较大提升,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履职尽责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充分发挥统计在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研究制定了《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管理办法》,以农业农村部令形式公布实施。  问:《办法》制定过程中有哪些考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是何关系?  答:《办法》制定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依法统计、严格规范、突出农味”三条原则。  首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等法律法规为根本依据。制定过程中,严格按照《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关于部门统计的规定,确保《办法》内容的合法性、科学性、严谨性。  第二,将党中央关于统计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贯穿其中。按照《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关于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将落实党中央关于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加强统计监督等最新要求的有关内容纳入《办法》。  第三,结合农业农村统计实际细化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统计法》等法律法规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对如何依法统计进行了阐释,内容覆盖国家统计、部门统计和地方统计。《办法》主要针对农业农村系统,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进行规范和约束,其内容是对《统计法》相关原则性、概括性规定在三农领域的延伸和细化。  问:《办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办法》分为总则、统计调查、统计资料管理、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监督管理、附则,共6章27条。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健全统计工作机制。明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是指对农业产业发展、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农民生产生活等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数据,实施统计监督。明确农业农村部和地方农业农村部门的统计工作责任分工。规定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承担统计任务的机构和人员,为依法开展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保障;加快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严格落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统计调查对象要依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资料。  二是规范统计调查过程。规定农业农村部门开展统计活动的程序性要求,包括应当制定统计调查项目和配套的统计调查制度,按程序报送统计机构审批或备案。农业农村部门统计调查应当合理确定调查频率和调查规模,综合运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地方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统计调查制度,加强数据采集、传输、审核、汇总、核算、分析等环节的全流程质量控制,及时、准确上报统计资料。同时,还对统计调查制度内容设置、统计调查表标识、统计标准使用等作出规定。  三是加强统计资料管理。要求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强化各环节统计资料管理,提升统计资料管理的严谨性、规范性,推进电子化管理;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共享机制,依法及时与统计机构共享统计信息;加强统计资料应用,按照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公布数据。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统计人员应当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予以保密。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还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防范数据泄露。  四是压实统计工作责任。明确农业农村部统计工作归口管理司局和各相关司局、派出机构,以及地方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责。要求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统计人员严格依法进行统计调查。要求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在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其工作证件,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要求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  五是细化监督管理规定。除按照《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对有关统计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查处外,规定上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可对下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统计工作进行监督,对履职尽责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通报表扬,对报送不及时、数据质量差等履职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存在严重问题的由上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予以约谈。  问:下一步如何有效实施《办法》,有哪些重点工作安排?  答:农业农村部将全面推动《办法》贯彻落实,推进统计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升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工作能力和水平。  一是广泛宣传解读,加强培训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办法》宣传解读和培训指导,推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办法》宣传学习,确保农业农村部门统计人员和统计调查对象理解好、把握好、落实好相关要求。  二是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严格按照《办法》要求,理顺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积极推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按要求履行统计工作职责,严格执行统计调查制度,落实统计调查任务,形成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  三是服务三农大局,深化统计改革。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决策部署和农业农村重点任务,优化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源头数据质量管理,推进统计数据共享,加强统计信息发布,加快统计信息化和大数据建设,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统计高质量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17
  (记者 李飞)5月15日,全国乡村人才工作会议在陕西咸阳召开,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出席会议并讲话,陕西省省长赵刚致辞。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分类施策、加快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会议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面和基础支撑。近年来乡村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科研队伍、乡村产业发展“雁阵”和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但对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任务,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短板还比较突出。要紧紧围绕三农发展急需和人才所需所盼精准施策,加力加劲补上短板弱项,建好建强乡村人才队伍。  会议强调,要立足人才引育留用全环节发力,重点建好5支队伍。围绕稳产保供,建强高水平的农业生产经营带头人队伍,提升培训实效,建立带头人清单档案,强化长期跟踪服务、扶持和培养。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壮大高质量的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服务,引导涉农院校探索产学研用良性互动的科技服务模式,协同构建多元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围绕农民就业增收,打造高技艺的农业农村技能人才队伍,推进职业开发和评价认定,丰富拓展技能人才选拔平台。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引育高适配的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队伍,通过校(院)地合作、人才招募等引导专业人才下乡服务,遴选培育一批本土乡村建设人才。围绕三农政策落实见效,培优高素质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强化三农政策培训解读,指导涉农干部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能力水平。  会议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乡村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加强对上争取、对外协调和对下指导,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搭建好人才引育留用的平台载体,搞好人才生产生活服务,创新评价使用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宏耀主持会议,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魏百刚,国家首席兽医师(官)、计划财务司司长陶怀颖出席。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宋莉,人社部、文旅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作工作安排,陕西、浙江、山东、河南、广西、河北、重庆等省区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会前,唐仁健还在咸阳市调研党建引领人才返乡创业、“头雁”带动农民培训就业和农业科技人才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等情况。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17
新华社记者5月16日从中央网信办获悉,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数据局综合司近日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按照“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的思路,从建设内容、建设方法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了数字乡村建设框架。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建设作出系统安排。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指导各地积极开拓创新,打造了一批具备复制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为指导各地更好应对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指南2.0,以便各地各部门在新形势下更准确地把握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目标方向。  据悉,指南2.0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更加强调因地制宜,更加突出多方参与。下一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宣传解读,强化试点应用,做好跟踪监测。鼓励各地在实际工作中聚焦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路径模式,打造一批典型发展样板。还将持续开展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监测,及时总结推广各类优秀案例和典型模式。
新华社 | 分享: 2024-05-17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监管能力提升现场会观察(记者 于涵阳)“扫一下这个二维码,就可以看到产地和生产过程信息,有的码还会附带视频说明,可信度比以前更高了。”在北京市的一家超市里,李女士正在将盒装的有机蔬菜装进购物篮。记者注意到,超市内部分在售的农产品已经贴上了具有产地识别、防伪保真、数智查询功能的追溯码。  近年来,随着传统监管方式向智慧监管方式转变,数字化手段更加广泛运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得到了更为可靠的保障。  日前,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办,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共筑追溯新未来”为主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监管能力提升现场会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召开,会议深入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研究部署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新任务,让我们看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的新未来。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超市里,一位消费者正通过手机扫描农产品追溯码的方式,查看农产品产地、生产过程等追溯信息。  抓住新机遇 加快数智化转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数字化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加快推动传统监管方式向智慧监管方式转变,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孔亮如是说。  如何将“产出来”和“卖出去”精准对接,实现生产和消费两端赋能,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孔亮认为,通过加快追溯体系建设,推动数字化赋能传统农业生产,促进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联动创新,能够不断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施数字化转型不光是加快传统农业产业赋能升级的重要抓手,更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  此外,实施数字化转型还可以打破地域阻隔和时空限制,便利城乡居民生活,满足消费者更加多元的需求。  “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一项项带有温度的惠民服务。”孔亮说,“数字化技术创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方式,能让亿万人民共享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成果。”  依靠新机制 实现新目标  当前,数字化范式正在加速渗透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依靠风险监测和网格化“人海战术”的传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化治理需要。  如何才能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这篇大文章?现场会上,与会代表们就数字化转型核心内涵进行了交流。必须依托数字化技术变革治理理念和手段,通过加快实施追溯,让各地管理对象、生产情况、监管情况、风险情况一目了然,真正实现远程监管、长臂监管,用数据辅助监管决策,降低基层工作负担,解决基层人少、事多、效率低的突出矛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精准性、靶向性。  与会代表们普遍认为,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利用新机制,实现新目标。  所谓新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增进跨界协同机制,搭建现场观摩、培训交流等互动平台,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开展追溯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强创新驱动机制,聚焦实际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和卡点,利用“揭榜挂帅”等方式,破解追溯发展制约因素;推进点面结合机制,提升追溯覆盖面,依法推动生产经营主体上链、补链、强链、延链,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增加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支持各地加快数字化转型工作,激发全系统工作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  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也围绕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和追溯目录出台、加快推进部省平台相关信息的全面共享等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部门责任、工作机制、法律责任等,按照“创新举措、对接市场”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追溯在树品牌、促销售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追溯管理创新。  拉起“一张网” 下好“一盘棋”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据了解,近年来省级追溯平台已成为国家追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31个省级追溯平台初步与国家追溯平台联网对接,国家和地方追溯平台生产经营主体注册量累计达173万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正在日渐完善。  会上,相关省市与会代表分享交流了他们因地制宜的实践经验。  “我们实行穿透式监管模式,通过大数据手段‘层层剥笋’,对高风险区域、产业、主体实行靶向精准监管,不让农产品‘带病入市’。”黑龙江代表介绍。近年来,黑龙江省聚焦粮食安全“压舱石”目标,持续推进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探索“数字+品牌、数字+管理、数字+营销、数字+金融”等多种应用模式和数字化应用场景,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庆市打造数农基地,开设抖音“大庆追溯优品”专营店,助力“好品卖好价”,龙凤区实行“标准化种植+区块链追溯”模式,开展“耕、种、收、加工、储运、流通”全流程追溯,走出一条“农业种植小区、农技服务强区”的实践之路。  “让‘安全可靠’成为‘川字号’农产品的新标签。”这是四川省多年来的口号。当地深入实施国家追溯平台和省级追溯平台一体化应用,采取“政企均摊、以奖代补”形式,创新市场化推广手段,探索实施“扫码领红包”活动,激发各类主体参与追溯管理的积极性。  在探索制度机制建设方面,福建省出台《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实施追溯和承诺达标合格证两码合一并行制度,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无缝衔接机制,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政策支持保障。  在扩大追溯覆盖面上取得明显效果的省份里,江苏省位居前列。该省2021年启动实施全省10万规模主体入网行动,目前在国家平台和省级平台累计入网主体23.2万家。  河南省按照“部省对接、向下兼容”的工作思路,将追溯管理和信用监管有机结合,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平台功能,强化督导考核,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平台使用的活跃度、参与度和触网率,提升智慧监管工作效能。  今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提出“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和信用监管覆盖范围”,要求各地根据新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开展追溯“回头看”,加快推动地方各级工作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推广应用国家追溯平台,加快推进监管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孔亮表示,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我们正加快术语、编码与标识、数据格式规范、数据接口规范4项追溯行业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工作,推动全国追溯工作由信息孤岛向联网对接转变,加快形成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一张网、一盘棋”。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16
  (记者 刘云)记者5月10日从民政部获悉,日前,民政部、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养老机构预收费的收取要求、使用用途等进行明确规定。《意见》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一些养老机构采取预收养老服务费、押金和会员费等形式运营后,出现了不按合同履行义务、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等情况,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以“养老服务”名义通过预收费等形式实施非法集资,侵害老年人财产权益。在此背景下,《意见》在制度设计上总体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解决突出问题。紧盯收取、使用、管理、退费等关键环节,对怎么收、怎样用、如何管、怎么退提出明确要求,压实养老机构资金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二是抓住重点领域。聚焦体量大、资金多、矛盾纠纷突出、风险高的养老机构,将其作为预收费监管的重点对象;对发卡量少、资金额度小、问题隐患不突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留出“观察期”,暂不纳入监管范畴。三是兜住安全底线。坚持养老机构的床位是用来住、不是用来投资炒作的定位,严防以养老服务预收费名义实施非法集资。  该负责人介绍,《意见》明确了三条“安全底线”:一是严禁养老机构超过床位供给能力“一床多卖”;二是严限养老机构预收费使用用途,只能用于抵扣老年人入住机构需要支付的费用、弥补本机构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或发展本机构养老服务业务,不允许打着养老幌子集资挪作他用,将预收费异化为敛财手段;三是明确不得以承诺还本付息、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诱导老年人及家属交费。  金融监管总局打非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的出台有助于防范养老机构商事行为异化为非法集资活动。下一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将与行业主管部门继续密切配合,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16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印发《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要求以信息化驱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工作要点部署了9个方面28项重点任务。其中,筑牢数字乡村发展底座方面,包括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力度,加快推进涉农数据资源集成共享。激发县域数字经济新活力方面,包括加快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释放涉农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运用数字技术促进农民增收。  工作要点明确,到2024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数字技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加有力。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2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2个百分点,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6300亿元,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进一步提升,培育一批既懂农业农村、又懂数字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抓好办成一批线上线下联动、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新华社 | 分享: 2024-05-16
(新华社记者 刘金辉)小满三日望麦黄,小满十日满地黄。又快到忙“三夏”的时节了。各种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都做好了保养,铆足了劲儿,准备大干一场。但也有些农民犯起了愁:丘陵坡地上的小麦,机器上不去,人工又太贵,还不好找……  我国是个多地形国家,有7亿亩丘陵山区农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平原地区大型农机基本普及的同时,丘陵山区省份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刚刚过半,很多丘陵山区面临“无机好用”“无机可用”的窘境。  7亿亩丘陵山地,生产了全国五成以上油菜、六成以上水果、近八成土豆、九成以上茶叶……要树立大食物观,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7亿亩丘陵山地,不应成为被中国农机遗忘的角落。5月13日,在四川省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收割机在收割小麦(无人机照片)。1  河南新县种粮大户夏海斌承包的500亩稻田,有100多亩坡度比较大。有一次耕作时拖拉机陷在泥里,最后雇了一台挖掘机才拖出来,多花了不少钱。“拖拉机又大又重,在坡地上不好使嘞!”  目前,我国农机企业总数已超过8000家,不少知名的国产品牌,突破了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混合动力等多项技术瓶颈,大型农机、智能农机正在追赶国外先进水平。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小麦、玉米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 、90%。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随处可见大型农业机械作业,但在丘陵山区,夏海斌的困扰并不是个例,适合山地的“微农机”,成为提升农业机械化率的短板和卡点。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在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丘陵山区省份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为5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丘陵山区还面临着农业人口严重短缺的问题。如果农业机械化水平上不去,还会加剧耕地撂荒的风险。  丘陵山地对保障粮食安全、多样性食物供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出物美价廉、品质可靠、操作方便、适合山区使用的中小微农机,既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市场的呼唤,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2  大型农机装备在千里沃野驰骋,好不威风!但到了丘陵山区,却患上了“水土不服”病,上不去坡、下不来坎,还容易趴窝……一些农民兄弟纳闷:“量子计算机、航天器咱都能造,为何简单的农机却‘不好用’‘老是坏’呢?”  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农民内心的痛点,也折射了农机发展的困境。  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多样,对农机的要求更高。比如拖拉机,就要具备较高的转场机动性、坡地作业安全性、陡峭狭小空间通过性、复杂地面环境适应性、机具配套多样性等等,这使山地丘陵农机的研发难度、制造成本陡然升高。  山区丘陵农机“挑三拣四”、通用性不好,一些地区还需要特殊机型。适合西北黄土高原的,到了东南丘陵地带,就可能成了“跛脚鸭”。  河南商城县现代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董顺贵,曾经从南方山区引进一批农机,在大别山区的稻田、茶园、山茶园试用,但大多“水土不服”。他对此发出灵魂拷问:“难道就没有适合大别山区耕作的农机了吗?”  定制化、特殊型的农机,很难实现量产,成本压不下来、利润提不上去,企业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在性能和成本、质量与效益面前,农机企业很难坐得了“冷板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国产中小微农机“老是坏”“不抗造”的不良印象。  目前,全球农机行业已形成巨头规模化竞争和中小企业专业化竞争并存的“双竞争”格局。对我国众多中小农机企业来说,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在细分赛道拿出好产品,满足特定、精准需求,以我国庞大的农业基数,同样可以大有可为。3  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千差万别,有旱地,有水田;有广袤平原,有山区丘陵;有农场、合作社,更多的是小农户。农机产业亟需升级,升级的出发点首先应该是满足不同农户的生产需求,提升国产农机的好感度和信任度。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  目前,在政策层面,国家大力支持农机企业破解“一大一小”农机装备卡点难点问题。农机补贴的品类也在不断优化,一些适合山地丘陵地区耕地作业的小微农机、特殊农机逐步被纳入到补贴目录。  经过多方努力,目前丘陵山区“无机可用”的情况已得到改观,短板农机装备取得突破。如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山地玉米播种机等陆续量产,大型大马力农机、丘陵山区小型农机等机具面世,初步实现“有好农机用”。  更好的消息是,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持续实施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结合农业生产需要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阶段,扎实推进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加快农业机械结构调整。  这将为国产农机发展迎来难得的市场机遇。借助政策东风,加大研发力度,7亿亩丘陵山地,必将迎来农机助力的新机遇,“被遗忘的角落”将会焕发勃勃生机。
新华社 | 分享: 2024-05-16
(新华社记者 王立彬)随着旺季收购全面结束,全国2023年度秋粮收购超2亿吨,创下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的新高。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5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2亿吨,创下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的新高,其中,玉米收购量达1.35亿吨,同比增加520万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说,2023年度粮食购销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秋粮上市至今年元旦前后,各类企业积极入市,收购进度一直快于上年同期;元旦前后至春节前后,购销双方观望情绪增强,收购进度有所放缓;春节后至旺季收购结束,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收储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农民售粮、企业收粮积极性显著提高,市场购销日趋活跃,收购量明显回升,玉米日均收购量从春节后初期的30万吨迅速增加,最高达到近120万吨,远高于历史同期水平。  秋粮主要包括中晚籼稻、粳稻、大豆和玉米,旺季收购期一般分别于1月底、2月底、3 月底、4 月底结束。秋粮收购占全年粮食收购量的四分之三,涉及品种多、范围广、数量大,是全年粮食收购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华社 | 分享: 2024-05-16
​关于切实做好2024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局)、财政厅(局)、农业农村厅(局、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厅、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省级分行,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粮食行业协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扎实做好2024年小麦、早籼稻、油菜籽等夏季粮油收购(以下简称夏粮收购)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抓好夏粮收购工作的重大意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抓好粮食收购工作意义重大。夏粮收购是全年粮食收购工作首战,抓好夏粮收购是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有力举措,是深入实施粮食市场调控,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运行在合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是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保护种粮农民切身利益的客观要求。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把夏粮收购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大局中谋划推进,进一步提高站位、强化举措、细化分工、压实责任,有力有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确保夏粮收购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二、精心组织市场化收购,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要坚持市场化理念不动摇,持续加强收购工作统筹组织,认真做好仓容、资金、设备、人员等保障,切实做到“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着力营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激发市场购销活力。着力推动产销合作走深走实,因地制宜开展跨区域、跨主体、多模式、多业态产销合作活动,健全完善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产销合作长效机制。用好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缓解企业市场化收购融资压力,支持农民售粮变现。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六大提升行动”,持续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有关企业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利用仓容、资金、渠道等资源优势,积极入市、始终在市,合理把握收购节奏,维护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三、认真抓好政策性收购,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中储粮集团公司要严格履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国粮发〔2018〕99号)、《关于202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有关政策的通知》(国粮粮〔2023〕178号)和《关于202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有关政策的通知》(国粮粮〔2024〕40号)要求,做好政策性收购各项准备。要立足方便农民就近就便售粮,提前确定收购库点,合理布设收购网点,及时公布有关信息。要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及时按程序申请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切实发挥政策托底作用。要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按质论价,不得压级压价、抬级抬价、拒收符合标准的粮食。要加大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力度,对可能出现的不达标粮食,有关地方可采取地方临储等方式妥善处置,确保农民售粮顺畅。严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政策性收购资金要及时足额供应,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四、持续优化为农为企服务,不断提升农民售粮幸福感和满意度 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农民便捷、顺畅、高效售粮需求,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举措,提高服务质量,用心用情做好农民售粮、企业收粮服务工作。要强化库点标识标牌管理,按规定明码标价,做到价格上榜、标准上墙、样品上台。要完善现场接卸指引,优化装卸流程,提高咨询讲解、过磅称重、质量检验、卸载入库、账款清算等工作质量和效率,必要时早开门、晚收秤,延长收购时间。要巩固预约收购实践成果,进一步加大探索推广力度,创新采用APP、小程序、公众号等预约方式,切实提高收购工作效率效能,让售粮农民少跑腿、少排队、快售粮。要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及时提供清理、干燥、收储等服务;指导农户科学储粮,促进农民减损增收;指导收储企业改善仓储设施条件,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提高仓储管理规范化水平。要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督促企业严格遵守“一规定两守则”和《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生产作业指南》等操作规程,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五化一落实”专项行动;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实施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强化人员安全教育和安全作业管理,严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五、切实抓好保供稳价工作,全力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平稳 要进一步树牢系统观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统筹抓好夏粮收购与保供稳价各项工作。要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紧盯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时段,适时加大粮食市场监测力度和频次,及时掌握粮食供求、价格、各类主体心态等变化。要加强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保障,一体推进粮源调度、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工作,形成保供稳价合力。要把握好中央和地方储备轮换时机、节奏和力度,加强各级储备协同运作,发挥好吞吐调节作用。要加强终端消费保障,在保证粮油供应充足基础上丰富产品花色种类,引导企业增加名、优、特、新产品投放,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要强化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解读,适时通报收购进度、市场供求、粮食价格、产销需求等信息,引导各类主体合理安排购销活动;通过新闻发布、专家解读、记者采访等多种方式,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预期。持续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结合实际制订完善粮食应急保供方案和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不断提升应急保供能力。 六、从严开展执法监督管理,切实维护良好收购市场秩序 要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强化事前事中监管和事后行政执法。加大收购现场检查力度,加强粮食收购企业备案、政策性粮食收购库点审批、仓储管理等关键环节监管,及时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督促粮食收购企业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粮食收储政策和法规制度标准,强化收购流程管控。强化跨部门执法协作,发挥好12325、12315监管热线作用,灵活运用现场巡查、视频抽查、信息化监管等手段,不断提升监管效能。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障粮油收购活动平稳有序进行。政策性粮食收购要全面使用信息化系统,确保粮库信息系统通过省级平台或央企平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粮食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要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合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七、强化收购工作组织保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 各地要切实承担起组织辖区内夏粮收购工作的主体责任,明确重点任务分工,优化完善收购方案,细化实化政策措施,保障夏粮收购顺利开展、粮食市场平稳运行。要进一步健全粮食收购协调机制,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跨主体协同联动,压实政策执行主体、具体收储企业等各方责任,及时协调解决夏粮收购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要把调查研究贯穿夏粮收购工作全过程,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和收购一线,广泛听取种粮农民、收购企业、基层部门等各方面意见建议,不断优化收购政策措施。要坚持底线思维,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暴雨、洪涝、干热风等异常天气和自然灾害预警,提前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和应急预案,保障农民售粮顺畅。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报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财政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024年5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网站 | 分享: 2024-05-1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5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24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夏粮收购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切实做到“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不断提升农民售粮幸福感和满意度。  为扎实做好2024年小麦、早籼稻、油菜籽等夏季粮油收购工作,《通知》从七个方面提出要求,包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抓好夏粮收购工作的重大意义;要精心组织市场化收购,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认真抓好政策性收购,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要持续优化为农为企服务,不断提升农民售粮幸福感和满意度;要切实抓好保供稳价工作,全力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平稳;要从严开展执法监督管理,切实维护良好收购市场秩序;要强化收购工作组织保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  其中,《通知》要求,持续加强收购工作统筹组织,着力营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激发市场购销活力;用好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缓解企业市场化收购融资压力,支持农民售粮变现。要严格履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按质论价,不得压级压价、抬级抬价、拒收符合标准的粮食。  《通知》还要求,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农民便捷、顺畅、高效售粮需求,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举措,提高服务质量,用心用情做好农民售粮、企业收粮服务工作。要强化库点标识标牌管理,按规定明码标价,做到价格上榜、标准上墙、样品上台。要完善现场接卸指引,优化装卸流程,提高咨询讲解、过磅称重、质量检验、卸载入库、账款清算等工作质量和效率,必要时早开门、晚收秤,延长收购时间。创新采用APP、小程序、公众号等预约方式,切实提高收购工作效率效能,让售粮农民少跑腿、少排队、快售粮。要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及时提供清理、干燥、收储等服务;指导农户科学储粮,促进农民减损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16
  (记者 李丽颖)5月11日至12日,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七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并发布了《2024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报告显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农业碳排放实现总量和强度双降。  报告指出,自1994年起,我国政府共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理事会提交了7次全国温室气体排放变化情况,清单数据表明,我国农业碳排放实现总量和强度双降,这主要得益于一系列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低碳政策措施的实施,表明我国农业活动对全国温室气体减排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国围绕种养业减排降碳、农用地碳汇提升、生物质能和绿色农机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有序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减排固碳取得新进展,有力支撑农业农村低碳转型。  种养业减排降碳方面,针对稻田CH4减排,围绕秸秆快腐、微生物菌剂、高产低排放品种筛选和节水灌溉建立了气候智慧型减排增碳技术体系;针对反刍动物肠道发酵CH4排放量大、减排技术缺乏等问题,开展肠道发酵CH4排放抑制技术创新及研发,继续降低单位畜产品CH4排放强度;在畜禽粪便管理减排方面,2021年,全国96个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粪污处理过程中CH4和N2O排放。  报告显示,我国农用土壤发挥了重要的碳汇功能,固碳增汇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土壤固碳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当前,土壤固碳增汇技术主要分为有机物料添加技术、优化耕作技术和精准灌溉技术等,尤其以有机物料添加技术的碳汇效果突出,通过向土壤中人为添加外源有机物质以帮助土壤固碳,包括秸秆还田,畜禽粪肥还田和绿肥还田等技术。  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体系逐步构建,生物质发电保持持续增长,装机总规模达到2952万千瓦时,占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2%,发电量达到1326亿千瓦时。全国大型沼气工程保有量达到7395处,年产气14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建成多个万吨级生产示范基地,加工站点达到2664处,产能1260多万吨,推广生物质炊事取暖炉具约1600万台。  报告指出,我国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是国家适应战略的优先事项。通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农业适应技术与研发等政策规划与行动实施,提升了我国农业抵御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  报告总结了农业农村领域低碳发展典型案例,并采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小麦、苹果、绿茶、牛奶等农产品开展碳足迹核算,提出减排措施建议。  展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报告建议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攻关低碳发展关键技术和减污降碳、丰产减排的生产模式;推进农业农村低碳标准化工作,以科学监测和评估引领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强化农业农村低碳发展韧性等。  据介绍,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相关研究单位共同发布,旨在综合评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和绿色低碳协调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15
  (庞斌双 刘丽华 记者 芦晓春)近日,国内首款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密度固相小麦育种芯片——“华麦芯”普通小麦基因分型65K芯片(简称“华麦芯65K”)发布,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种子检测研究室(“北京小麦种子检测中心”)牵头联合苏州拉索生物芯片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研发。这一突破性品种对提升我国小麦品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种子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华麦芯65K”严格遵照《小麦品种真实性鉴定SNP标记法》(NY/T4021-2021),囊括真实性鉴定和已知品种高密度指纹数据库构建的所有位点,并整合转基因检测所必需的特定标记物,以及部分与小麦产量、品质、抗病等功能基因或紧密连锁的SNP标记。以中国春2.1版本为参考,目前包含54993个精选的SNP标记(可根据未来研究重要结果扩充至65K),覆盖196个性状相关标记。SNP位点在A、B、D染色体上分布较均衡,多态性位点占比高达99.1%,具备良好的区分能力和稳定性;单个SNP位点采用15~30个微球重复检测,平均检出率高达99.0%,再现性高达99.5%。  “华麦芯65K”具有五个突出优势:一是全自主。从芯片制备到扫描仪、试剂、配套软件及算法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均可自主实现。二是可扩充。可根据需要在原有芯片基础上随时添加新的检测位点,无需重新定制新的芯片,灵活性高、可塑性强。三是多效用。该芯片集背景筛选、品种鉴定、转基因检测等多用途于一体,可实现一站式全面筛查,大幅提高检测效率,并节约成本。四是低成本。固相芯片在规模化检测时展现出显著的成本效益。随着样本数量增加,单个样本的检测成本呈下降趋势,经济效益明显。五是高效率。固相芯片以固态基底上的寡核苷酸探针为基础,无需依赖测序或其他基因分型技术,即可一次性并行检测数十万至数百万个SNP位点,从检测到数据分析,整个过程仅需72小时,且准确率保持在99%以上。24个样本即可完成检测,无需凑样。  该芯片的成功研发,有效解决了国外固相芯片技术垄断“卡脖子”问题,实现了我国高密度固相育种芯片从0到1的突破,将为我国小麦育种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15
  (记者 赵倩倩)为推进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研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路径,促进小麦产业发展,近日,2024年全国小麦单产提升技术培训暨优质专用小麦现场观摩会在江苏省盐城市举办。  当前小麦主产区大部进入生育中后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期,也是产量形成的最后关口。此次会议围绕我国小麦品种改良、稻茬麦增产潜力分析与栽培技术、小麦单产提升技术路径、夏粮收购形势,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小麦是重要的口粮作物,是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小麦单产虽处于领先水平,但不同地区因种植制度、栽培模式、技术到位率等因素,单产差异明显,提升潜力较大。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扬州大学教授郭文善介绍,近年来,极端性天气频发,导致局部性与区域性灾害发生常态化,小麦生长季节干旱、湿害、冻害、后期高温逼熟、穗发芽等逆境有不同程度发生,一方面要改善农田灌排等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同时也要积极提高科学应对能力。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宁辉鸣表示,小麦单产提升重点要聚力打造万亩高产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良种良法结合,分区熟化推广一批集成化、区域化、标准化小麦高产栽培和防灾减灾技术模式。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科研院校、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强化协同融合,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药剂、新装备推广应用。同时,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我国小麦产业化发展,促进小麦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效衔接,实现优质专用小麦多层次转化增值,带动各地优质麦产业发展。  本次会议由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联盟主办,来自全国小麦产业知名专家学者、有关省(区、市)农技推广部门和企业代表等700多人参加,网络直播人次超过80万。会上,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联盟成员单位的4家种业公司和4家面粉企业促成优质麦订单签约近200万吨,1家育种单位与1家种业公司就优质麦品种经营权转让签约金额500万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15
(龙新)当前,距夏粮大面积收获还有半个多月,夏种夏管也将接茬推进,全国即将进入“三夏”大忙时节。从农业农村部获悉,今年“三夏”期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抓紧抓牢夏收夏种夏管各项工作,奋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突出一个“紧”字,紧盯不放抓好夏粮后期田管。夺取小麦丰收还要过病虫害、“干热风”、倒伏、“烂场雨”等多个关口,需重点抓好病虫防控和“一喷三防”。盯紧江淮多雨区可能增加的赤霉病显症地块,因地制宜采取应急防控措施;做好小麦穗期蚜虫监测预警,及时组织开展统防统治,防止虫害影响千粒重。持续推动开展“一喷三防”作业,“干热风”高风险区再喷一次,防止早衰脱肥、高温逼熟,延长灌浆时间,增加粒重。  突出一个“早”字,提早准备夏粮小麦机收。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立足严防死守、防备未然,全力抓好小麦机收,确保夏粮丰收到手。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天气,建立完善防灾减灾农机储备和调用制度,依托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和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提早储备应急救灾机具,组织好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做好应急抢收抢烘准备。提前组织对接农机作业服务供需状况,联合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联合收割机运输服务保障,确保农机跨区作业通行通畅。及时开展机具检修维护,加强农机手培训,持续抓好机收减损。加强与气象部门、石油石化企业协作,提供精准气象预警预报服务,继续组织开展“送油下乡”“送油到田”活动。组织排查整治农机安全风险隐患,针对作业现场安全推动开展多部门联合治理,把农机作业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突出一个“高”字,高质量推进夏播夏管。“三夏”农时紧,农业农村部门将环环紧扣、压茬推进收获播种,打牢秋粮丰收基础。加强跟踪调度,指导农民种足种满、种在高产期。抓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精准精细指导服务、落实落细技术措施、配齐配足专用机具,确保面积到田、单产有质的提升。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抓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分区域分品种细化实化工作举措,因地制宜明确技术路线,落实适宜品种、主推技术和高性能播种机,推进高密度种植、高质量播种、高效率肥水等措施落实,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突出一个“实”字,落实落细防灾减灾措施。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做好直达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户的临灾预警,分灾种分作物制定应急预案、细化防灾减灾措施。支持组建“平急两用”排涝服务队伍,统筹调配专业设备,疏通农田灌溉排水体系。推动旱灾高风险区抓好储水、调水、打抗旱机井等措施,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14
  (记者 刘趁)日前,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坚持农用优先、多措并举、产业导向,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持续提升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效能,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形成肥料化、饲料化为主,兼顾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的多元利用格局。全国玉米、水稻、小麦、油菜、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57.6%、20.7%、8.3%、0.7%和0.8%。  秸秆还田更加科学规范。分区域分作物示范推广翻埋、碎混、堆沤腐熟等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形成适应机械化生产、助力后茬作物稳产优质的秸秆还田技术规程。在春耕、“三夏”、秋收等关键农时,发布秸秆科学还田指导意见,组织专家下沉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提高科学规范还田技术的覆盖率和到位率。通过秸秆还田,有效提升耕地土壤质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提供有力支撑。  秸秆离田更加高质高效。推进秸秆黄贮、颗粒、膨化等技术产业化,壮大秸秆养畜产业。发展秸秆成型燃料、打捆直燃、沼气工程等生物质能,提升农村清洁能源比例。推动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基质、生态板材等产业化利用。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秸秆专业收储队伍,建设标准化收储站点。搭建全国产业化交流平台,支持安徽、江西等举办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对接活动,秸秆利用企业超过3万家,年利用量万吨以上的超过1700家。  长效机制更加健全完善。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突破口,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支持力度,组织优势力量对秸秆还田、离田利用薄弱环节开展科技攻关。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秸秆利用岗位等专家作用,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推进秸秆资源台账建设,以县为单元开展数据采集填报,全面摸清秸秆产生和利用底数。在粮食主产区布设42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在300个还田比例高的重点县开展还田监测工作,推进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与评价。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14
●我国农业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指对作物生长发育有直接或间接影响而造成危害的各种天气过程,包括旱涝、风雹、高温热害、低温冻害等,近10年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3.1亿亩、粮食损失580亿斤,其中旱灾1.3亿亩、占42%。  ●生物灾害主要是农作物病虫害,我国常见农作物病虫害有1600多种,近5年3大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累计30亿亩次以上、防治面积40亿亩次以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世界每年因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高达40%。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门立足抗灾夺丰收,转变思路、完善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灾害发生的时空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强,多发群发链发效应明显,旱涝灾害发生区域和时段异常性增大,光温等隐性灾害影响加重,异常性极端性“小概率高影响”天气事件增多,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复杂严峻,也暴露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存在的短板弱项。  (王田)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1—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抓紧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在“三农”领域,抓好防灾减灾意义重大,需要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意识,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我国农业灾害包括哪些?当前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情况如何?面临哪些挑战?存在哪些短板弱项?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哪些重点举措?对此,记者专访了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问:我国农业灾害有哪些,有什么危害?  答:我国地域辽阔、又属大陆季风气候,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复杂,加之种养类型多样,导致农业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基本是年年有灾情、季季灾不断。我国农业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气象灾害主要指对作物生长发育有直接或间接影响而造成危害的各种天气过程,包括旱涝、风雹、高温热害、低温冻害等,近10年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3.1亿亩、粮食损失580亿斤,其中旱灾1.3亿亩、占42%。生物灾害主要是农作物病虫害,我国常见农作物病虫害有1600 多种,其中常年发生造成危害的有100多种,根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有20种列为一类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管理,近5年3大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累计30亿亩次以上、防治面积40亿亩次以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世界每年因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高达40%。问:当前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情况如何?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门立足抗灾夺丰收,转变思路、完善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是压实责任,强化动员发动和行政推动。关键时点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会议,细化安排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下沉一线包省包片联系指导,统筹调动部系统、全国三农系统及社会力量抓防灾减灾。二是注重预判,强化预案准备和预警预报。完善与气象、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提早制定预案。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密灾情调度,评估灾害影响,适时启动应急响应。三是夯实基础,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设施机具保障。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设。立足“平急两用”统筹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和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建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加快建设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推动各地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农机储备和调用制度,增加移动式烘干机、履带式拖拉机、履带式联合收割机等应急救灾机具储备,努力满足救灾需求。四是科技支撑,强化品种选育和技术推广。每年遴选发布抗逆主导品种,集成推广小麦“ 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等防灾减灾技术。在救灾关键时点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重灾区蹲点包片,指导落实关键技术。问:农业防灾减灾面临哪些挑战?存在哪些短板弱项?  答: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灾害发生的时空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强,多发群发链发效应明显,旱涝灾害发生区域和时段异常性增大,光温等隐性灾害影响加重,异常性极端性“小概率高影响”天气事件增多,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复杂严峻,也暴露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存在的短板弱项。主要表现为农业防灾减灾仍以灾害发生后的救为主,还没有完全树立知灾识灾、以防为主的综合减灾理念,精细化的监测预警体系和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滞后、农田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和救灾物资装备保障能力较弱、灾变规律研究和防灾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方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和经济体量不断增大,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消费量快速增加,在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条件下,端牢饭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效防范应对灾害风险,避免灾害对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造成重大冲击,是现实需要,也是必然选择。问: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哪些重点举措?  答:一是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立足“减灾就是增产”“防胜于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时刻准备应对各种灾害风险。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和技术培训,强化防灾意识。  二是建立精准精细预警预报指挥体系。制定完善灾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提高预报精准化水平。建立农业防灾减灾“叫应”制度,做好临灾预警和精准预警。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和统一协调的指挥调度平台。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和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灌溉排水设施。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升农业抗旱应急补灌能力。加快水肥精准调控工程建设,健全农业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应急防治能力。  四是加强农机防灾救灾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和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域各乡镇全覆盖。建设完善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落实防灾减灾农机储备和调用制度,加快储备一批“平急两用”应急救灾机具。  五是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着力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种植制度影响研究。积极选育高抗多抗优良品种,加快遴选孵化农业防灾减灾技术,集成推广更多有灾防灾、无灾增产新技术新模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14
  (记者 李锐)近日,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召开,来自水利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企业代表120余人就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讨,总结交流经验做法等,加快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参会代表现场考察了固原市中庄水库、宁夏六盘山水务有限公司的调度中心、原州区南郊水厂,并走进原州区中和乡中和村农户家中,实地了解宁夏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互联网+城乡供水”管理服务平台及农村供水保障情况。  宁夏作为水利部与自治区政府共建的“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连续七年将农村饮水安全纳入自治区政府民生实事,积极探索基于数字支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以县域为单元,探索“投、建、管、服”一体化模式。目前宁夏近70%县区实现城乡供水县域统管,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91%,全区728万人民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设。江苏率先实现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100%;湖北建设大水源、布局大水厂、连通大管网;四川抓好平原地区规模化供水和高原山区“分布式”水源规范化供水;辽宁盘锦市组建专业化管护队伍,统一城乡居民供水服务;广东肇庆市高要区建设小型集中供水设施,确保偏远山区居民喝上放心水……会上,来自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级的部分水利系统代表分享了经验和做法。  当前,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经达到90%,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0%,农村供水条件实现了根本性改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村居民对农村供水的需求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群众期待水压更足、水质更好、缴费更方便、24小时供水、坏了有人修……  2023年10月,水利部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3”即优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三种建设模式,最大程度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1”则是实现县域统管、专业化管理全覆盖的管护模式),推动了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成为农村供水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下一步,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要做好六个方面工作,即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和建立健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平台。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