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符艳 特约通讯员 张平)5月27日,在宣汉县普光镇大田村蓝莓谷,数百亩蓝莓成熟开摘,连绵成片的蓝莓树上,枝叶间挂满了一簇簇饱满圆润的“蓝宝石”,在阳光照射下散发着迷人光泽。“哇!这里的蓝莓个头好大,味道又甜。”“现摘现吃,不虚此行啊!”游客们戴着遮阳帽、挎上小篮,和采摘工人一起穿梭园中体验采摘的乐趣。  近段时间,宣汉县峰城镇仁义村1000余亩车厘子也陆续进入成熟采摘期,棚内一片葱郁,一颗颗红如玛瑙的车厘子挂在枝头。大棚内,慕名而来的游客挎着篮子,从翠绿间摘下晶莹剔透的车厘子;大棚外,快递员羊长多正忙得不亦乐乎,一箱箱刚刚采摘的车厘子正被贴上快递单,即将发往目的地……  “目前,我们仁义村的车厘子产业园达到了2000余亩,投产的有1000余亩,预计今年产量将达20万斤,年产值预计将达1000万元。”仁义村第一书记李建军笑着说。如今,峰城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把车厘子产业作为该镇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  在白马镇毕城村的黄桃种植基地,绿油油的桃树长势喜人,青翠的幼桃挂满枝头,数十名工人正忙着给黄桃套袋,他们熟练地撑纸、包果、扎袋口,不一会儿,一个个黄桃穿上了“新衣”。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了增收渠道,桃园最多的时候雇工人50多人,每人每天有80多元的工资。村民们边忙碌边喜滋滋地说:“我们都是毕城村的,在果园套袋、疏果,有技术专家对我们进行培训指导,让我们村里的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近年来,宣汉县大力发展水果富民乡村产业,不断“扩规模、优品种、提品质、强龙头、创品牌”,着力构建产业链、市场链、价值链完整匹配的水果产业体系,闯出盆周山区产业振兴路,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  目前,该县水果面积8.385万亩,产量6.464万吨,产值5.753亿元。其中宣汉脆李规模种植达到5.43万亩,基本建成了庙安、南坝、毛坝3个万亩示范片区,产量达4.52万吨,产值达到2.64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许琼之 特约通讯员 郭桂花  连日来,随着夏季气温的逐步升高,广元市利州区万亩龙脊山林业生态产品示范园区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油茶树与套种的茶叶、陈艾、赤菇等相互点缀,林农们在其间穿梭劳作。  “家门口建油茶园区真好,农技专家们不仅教我们修剪枝条、套种方法,还详细讲解管护要领、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让我们自身有本领发展产业,还能在园区务工多一份收入。”日前,指着眼前绿意葱茏的园区,正在忙活的村民杨学民高兴地说,“现在掌握了种植技能,提高了园区管护水平,大家发展油茶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林上采、林中养、林下种、林间游’立体复合化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实现‘一林多用、一地多产’,最大限度释放林地经济效益,助推‘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利州区林业局党组书记李波介绍,考虑到油茶树生长周期长、见效慢、早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等因素,该区积极探索“油茶+”模式,将种植茶叶、陈艾、赤菇等短产业与油茶长产业套作发展,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  目前,该园区已栽植油茶2400亩,套种陈艾500亩、赤菇300亩。据了解,套种间作栽培模式可使每亩林地增加产值1800至2000元,园区进入丰产稳产期后,每年可实现综合产值1.65亿元以上,真正实现“万亩林、亿元钱”目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赵天鹏 邹星雨  “一头牛最少都能卖1.5万元,这要在3年前,想都不敢想。”5月29日,广元市昭化区清水镇金紫村肉牛养殖场里,一只只膘肥体壮、毛色光亮的肉牛在围栏内回嚼着草料,饲养人员正在清扫牛舍,忙得不亦乐乎。  “金紫村地处偏远,林多地少,村民们在肉牛养殖上积累了成功经验,大家都觉得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很有前景。”金紫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勇说。  2023年,金紫村驻村工作队争取到资金40万元,利用废弃养鸡场改建出可容纳200头肉牛的养殖场,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还带动了本村经济,促进村民就近务工。  据了解,该村发展特色产业种植325亩,引进湖北企业1家,解决就业52人;建设养鸡场2处,目前存栏约9万只,预计今年产值超600万元,解决就业30人;开发保洁、护林等公益性岗位16个,其中人社公益性岗位11个、其他公益性岗位5个。  金紫村持续挖掘发展潜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肉牛特色养殖,提升“造血”功能,激发群众致富动力,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下一步,金紫村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带动群众由传统养殖向规模化养殖发展,进一步提升肉牛养殖业核心竞争力,让“致富肉牛”助农走上振兴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04
(王世良 记者 何勤华)近日,在凉山州会东县大崇镇纸厂村,村民在田垄内移栽何首乌苗。“种植何首乌经济效益很不错,我家前年种了20亩,卖到20多万元,今年种植了40亩。”纸厂村村民刘光元说。  何首乌是一味珍贵中药材,当前干货市场价每公斤约26元。而会东县大崇镇纸厂村平均海拔1750米,是典型的高二半山区,特别适宜种植何首乌。2015年,纸厂村村民刘光周从会理市引种了1亩多何首乌,成为村里的第一批何首乌种植户,“种植何首乌需两年以上才能规模化采收,预计亩产1500公斤。”村民在移栽何首乌苗。王世良 摄  眼看刘光周从何首乌种植中尝到“甜头”,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何首乌种植行列。纸厂村趁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并通过示范户带领、引进优质种苗、推广科学种植技术等措施,推动何首乌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逐步走上了“村内有产业、村民增收入”的乡村振兴特色道路。  截至目前,该村何首乌种植面积达1300亩,年产值约800万元。  兴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何首乌种植产业聚点扩面,让纸厂村“荒山”变“金山”,既扮靓了生态环境绿色画卷,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下一步我们还要逐步扩大规模,不断拓宽村民致富渠道,同时成立何首乌种植合作社,增加村集体经济的收益。”纸厂村党支部书记黄国玉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6-03
(冯小珈 余锦 记者 李全民)5月30日,走进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大荣粮油园区,只见一台小型拖拉机尾部挂着一个红“箱子”,随着拖拉机开动,“箱子”里的履带将泥土和土豆带起,通过震动,土豆就“破泥”而出,而且几乎个个完好无损。村民们正按照土豆的大小和品质,有条不紊地分拣、装筐、搬运,一筐筐土豆映衬着农户的笑脸,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资料图片“以前收土豆都是靠人工挖,一亩土豆要靠2个人挖2天,还经常会挖烂,现在我们有了这个土豆收获机,只需一个人,5个多小时就可收获10亩土豆。”中口村村民赵瑞昌高兴地说,机械收获与人工收获相比,不仅可节约成本,收获质量也有所提高。自己种植的40亩土豆不仅减少近1.5万元的人工费用,生产效率也提高了整整10倍。“硬件”升级了,“软件”也要跟上步伐。“种植过程中,镇上农技员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田间地头给我们讲一些注意事项、生产技术,特别实用,我今年种植的10亩土地产量就达到了8000斤,产值3万元左右,对今后种植更有信心了。”泉坝村村民褚怀友说。据了解,大荣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覆盖大石镇、荣山镇的5个村,总面积达17437亩,是利州区东片区优质粮油主产区。今年,荣山镇通过推广“土豆+水稻”“土豆+玉米”等水旱轮作、粮经协同种植模式,共种植冬早土豆400亩,预计可实现总产量400余吨,总产值达120多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因其土豆淀粉含量高,皮薄肉沙,沙而不化,不光深受本地市民喜欢,还销往重庆、甘肃、陕西等周边省份。近年来,荣山镇立足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推广特色种植,打造了大荣粮油园区、万亩笋用竹、中药材等特色种植示范基地。下一步,该镇将在土壤改良、农田建设、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粮田良用”,保障粮食实现丰收增产,助力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5-31
“张叔,不好意思,我养殖的这批土鸡前几天已经全部订出去啦!下一批我给您留点吧!”一大早,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林下土鸡养殖大户王姐接到客户电话时抱歉地说。笔者了解到,在乡贤李文海的带领下,新乐镇龙蟠村的林下鸡养殖已渐成规模,由于是生态养殖肉质鲜美,如今已是供不应求。龙蟠村地处岩区,林多地少,以竹林为主且覆盖率高达80%,林下有肥沃的土地和野草虫卵还有高山泉水,是鸡鸭等经济养殖动物的极佳场所。乡贤李文海根据当地优势,牵头组建文海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社,他承诺凡是入社会员,不但技术上给村民们保驾护航,销售上也给扩宽渠道,带领全村百姓走上了林下养殖生态鸡的致富路。李文海的养殖合作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吸引村里的农户纷纷加入林下养殖,还引回了一部分在外打工的村民,让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的就业。据不完全统计,养殖合作社现已辐射带动400多户村民扩大养鸡规模,每年大概能出栏5万只生态土鸡,使全村人均增收达到1000元。“今年,我们合作社还打算专门发展蛋鸡养殖,产出林下生态土鸡蛋,延伸生态土鸡的产业链条链条。在销售时,充分发挥新经济网络人士、在外乡贤的力量,让龙蟠村的生态土鸡走出去,让村民的钱袋鼓起来。”乡贤李文海自信满满地说。(供稿:纳溪区委统战部 周超文 刘晓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5-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俊 特约通讯员 唐福升  “去年,房前的这口鱼塘为我家带来了1.6万元收入。”5月22日一大早,旺苍县大两镇两汇村4组村民何兵背着一筐青菜,径直走向家门口的一口鱼塘。鱼塘里清波微漾,何兵把青菜撒向鱼塘,塘里的鱼儿瞬间沸腾起来。  “前两年,村干部来我家走访,觉得家门口可以打造一口鱼池来养鱼,前景应该不错。”何兵说,村干部隔三岔五就来到家里,给他讲政策、聊产业,一来二去他的心里渐渐有了盼头。  早在2012年,何兵就开始发展渔业养殖。然而,在养鱼初期,由于缺乏技术,何兵的养殖规模一直上不去,几乎没有赚到什么钱。  这几年,县上农技员开通线上+线下授课方式,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根据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何兵扩大了鱼塘面积,购买了20万尾鲢鱼、鲫鱼、草鱼等鱼苗,开始实行规模化养殖。他一门心思用在鱼塘养殖业上,不断总结养鱼经验,研究市场需求。  天道酬勤。何兵逐步走上了致富道路。  “到今年底,这几口鱼塘养殖的5万尾鱼苗,将为家里带来5万元收入。”何兵说,由于水质好,只喂青饲料,前来购鱼和垂钓的人也多起来。“现在把家里打造成农家乐,让收入再翻番。”何兵自信地说。  “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扶持村里有条件、有意愿的村民发展小产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增加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张荣益说,全村立足村情、户情,商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激发村民致富奔康内生动力。  据介绍,两汇村累计种植杜仲1500余亩、黄柏200余亩、天麻200亩、白芍300亩、淫羊藿600亩、金银花200亩;建设全国生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个;培育发展肉兔、淡水鱼等养殖大户2户,辐射带动村里120户发展养殖业。到今年底,预计全村产值达500多万元。  近年来,旺苍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精致农业,推动设施农业的标准种植,打造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激活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动力”。如今,像何兵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农业种植养殖发展中来。目前,该县拥有县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7家、家庭农场340家,小产业做活了农民致富“大文章”。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余健 何源 文/图)日前,笔者获悉,珙县第一季度的春茧喜获丰收,还迎来了春茧收购“开门红”。  5月24日上午,笔者在孝儿镇茧站看到,一大早蚕农们便开着三轮车、小汽车赶来,从车上卸下大包小包预检好的蚕茧,准备上秤出售。由于今年的蚕茧价格上涨,珙县蚕茧整体收获喜人,蚕农们带着一袋袋雪白的蚕茧排队等待出售,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工作人员不断重复着抽检、过秤、定级定价、开票等一系列流程,现场一片忙碌。蚕农在珙县孝儿镇茧站售卖今年首批春茧。  孝儿镇龙窝村的蚕农张仁兵是村里的养蚕大户,家中世代养蚕,对于他来说,今年第一批价格创历史新高,产业可谓“开门红”。  “这一季我家产量600多公斤,预计收入一二十万元,是我养蚕以来最好的一年。”张仁兵乐呵呵地说。  今年以来,为实现蚕桑产业新突破,提升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珙县加强科技创新,在试点、提质、扩面上下功夫,着力提升桑园质量,提高养蚕环节的技术,强化新拓展领域技术提升,增加蚕桑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收购站负责人告诉笔者,今年第一批春茧无论从产量还是质量上都赶超往年。  “这一季我们预计收4.5万公斤鲜茧,今年全年共9500张蚕种,按照25公斤单产来说,不会低于22.5万公斤产量,比去年增长了20%。”孝儿镇茧站负责人黄驯峰告诉笔者,今年的蚕茧价格再创历史新高,蚕农热情高涨。  据了解,珙县今年全年共计发放蚕种 23.5 万张,预计生产蚕茧 1.17 万吨,蚕农售茧收入预计达 6.2亿元,综合产值30亿元;第一批次蚕茧产值预计达1.59亿元,同比增长23%。下一步,珙县将深入实施促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高标准建设基地,高水平发展加工,多渠道开发资源,加快智能化科技提升,努力将蚕桑产业建成带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的富民强县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罗景萍)眼下,高县今年首批蚕茧迎来丰收季。5月23日,在高县来复镇陈垇村,养蚕大户何兵一大早就开始组织工人采摘蚕茧。放眼望去,连排的方格蔟挂满整个蚕棚,雪白蚕茧满满当当,甚是喜人。  “这一季总共喂了15张蚕,能摘600多公斤蚕茧。”说起栽桑养蚕,何兵很是自豪。凭借多年的养蚕经验,何兵成为村里的养蚕能手,家里拥有2幢现代化养蚕大棚和一间小蚕共育室,轨道喂养台、自动切桑机、自动旋转上蔟架、自动采茧机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机具,让整座蚕棚“科技范”十足。  “以前一季养几张蚕,一家人忙得团团转。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省事了不少。”何兵介绍,这些省力化的新机具极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加上有小蚕共育技术的支撑,养蚕批次增加到了一年6批次,一年下来,家里依靠饲养成蚕和帮助村民共育小蚕可实现30余万元收入。看着眼前雪白圆润的蚕茧,何兵露出了笑容。  蚕棚里面摘茧忙,县内各个蚕茧收购点,更是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在高县来复镇滚沱村蚕茧集中收购点,一大早就已人声鼎沸,前来售茧的蚕农络绎不绝,大家有序进行登记、抽检、过秤、结算……雪白的蚕茧堆成了小山。  “这一季养了3张蚕,卖了1万多元钱,第二季准备再多喂一张,卖更多的钱。”蚕农李群拿着刚到手的结算票据乐呵呵地说。从共育室拿回小蚕后,经过20余天的精心喂养,一条条小蚕就将李群的美好期盼变为了现实,尝到甜头的她对养蚕充满了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首季蚕茧收购价格外喜人,目前均价达到了每公斤65.8元,部分优质茧的单价甚至超过了每公斤70元,再创历史新高,迎来“开门红”。据高县蚕桑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县首批春蚕共发种5.55万张,预计产茧260万公斤,蚕农茧款收入将达到1.7亿元。  高县是“中国蚕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该县桑树种植面积达到23万余亩,超过10万农村人口从事蚕桑生产。下一步,该县将继续以“科技兴蚕”为抓手,通过“共育支撑+技术推广”,从桑园管理、饲养、上蔟、收茧等各个环节强化技术服务和指导,提高蚕农种桑养蚕技术水平;同时,积极推广优质蚕、桑品种和省力化养蚕技术,通过攻单产、提质量,进一步提升养蚕效益,让一片桑叶更好地致富一方百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30
(记者 秦勇 遂宁观察 邵帅 刘作鹏)5月26日,记者走进大英县蓬莱镇吊脚楼村的共孵果园,只见每块柑橘地边上都挂着标记牌,上面写着认领业主、果树种类、面积、管家等信息。“这片150亩的果园已被预订70余亩,等到秋天收获,满园柑橘就是我们的致富果。”吊脚楼村党总支书记刘志合充满期待地说。  2023年,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蓬莱镇在吊脚楼村“试水”,流转村民土地打造“共孵果园”,请业主进行管理,同时采取共建共享措施,面向社会招募“果园主”,吸引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群体前来认领,打造集农耕体验、亲子游、研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开启群众共富新模式。“共孵果园”内,果农正在进行疏果工作。  “目前已有30余家学校、企业和机关单位认领果园。”刘志合说,认领果树的“果园主”,平时还可以来果园除草、施肥、采摘,体验种植采摘的乐趣,在村里开展团建活动等。  认领收入,一部分根据果子产量按照市场批发价折算给业主作为管理费,剩余的在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组织、产品包装等成本之后,留作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除了流转土地、在果园务工的两份收入外,还能享有村集体经济的分红。  这个共孵果园自去年8月开园以来,已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6万元,其中,拿出3万多元给村民分红,其余部分用于共孵果园二期建设。  在大英县,这样的“共孵”模式正四处开花。除了共孵果园外,当地还通过整治沟渠、改造庭院、建设便道以及附属设施建设,打造集钓虾、钓鱼、特色作坊、烧烤、露营于一体的共孵虾塘、共孵作坊等综合农家农事体验基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29
(雍金萍 母诗卉 记者 李全民)“张姐,刚刚又接到新订单了,你再帮我摘20斤,我先把发去广州的订单打包好!”5月27日,广元市利州区大石镇缠龙村的枇杷园里,安丽桦一边不停套网袋,一边朝枇杷林里的张会吆喝着。“没问题,这又是哪儿的订单,我看看摘硬点的还是耙点的。”枇杷林里,负责采摘鲜果的张会头也不回,一手持果,一手快速剪断果茎,把枇杷丢入泡沫箱中......不一会儿就装满了黄澄澄的一大箱。林间忙采摘,小院忙包装,道路两旁的面包车上,新鲜饱满的枇杷们正准备开始它们真正的旅途。“今年都已经卖的差不多了,这应该是最后一批鲜果了。”看着一辆辆装满果子的面包车驶出园区,缠龙村党支部副书记樊磊高兴地介绍:“我们这里的枇杷味道甜,水分足,价格还便宜,不仅在本地‘小有名气’,还远销全国各地呢。”树上结的“金果果”,不仅让果园越办越好,也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近年来,大石镇大力发展枇杷、蜜桃、葡萄、西瓜、脆红李等小水果特色种植产业,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小水果近郊专供集市,每年可供鲜果5000吨,带来约1200万元的经济效益。模式建起来了,收益好起来了,如何拓宽产业发展的路子?大石镇在“农旅融合”上琢磨出了门路。“去年,第一批果子成熟时,我们就组织了一场亲子体验采摘游,当天就接待了200余人次。今年,我们还将继续开展这样的采摘体验活动。”樊磊说,自从枇杷成熟以来,园区就开放了游客自由采摘销售模式,前来采摘枇杷的游客络绎不绝。降低了种植户的采摘成本的同时,还能让游客在享受采摘乐趣,拓宽水果的销售渠道。目前,大石镇已初步形成以小水果为支点的苗圃、种植、运输、电商、旅游一体的产业链,实现生态资源和经济效益有机融合,助力绘就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利州新蓝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5-28
近日,笔者走进四川宜宾市高县蕉村镇龙潭村劲松养殖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枚枚鸡蛋乘着“电梯”来到分拣区,只见工人们将蛋槽内的鸡蛋进行分拣、装托、装箱、打包。鸡舍内,一排排整齐的标准化养殖笼架排列有序,自动化设备一应俱全,蛋鸡住上了恒温定湿的“楼房”,集自动喂料、自动传输、自动集蛋、自动清粪等一体的全自动化蛋鸡养殖生产线展现在人们眼前。“以前养鸡,需要人工喂、加水、清理鸡舍等,不仅忙、累,鸡舍味道还大,现在好了,只需轻轻点击智能设备按钮,就能实现喂水、喂料、清粪等智能化管理,除了定时查看鸡舍、设备运行情况,环境还干净、卫生。”养殖场负责人刘香翠说。该养殖场于2023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建设用地100亩,总投资约2100万元,建成育雏育成舍1栋,蛋鸡舍2栋。养殖场负责人刘香翠介绍,目前,养殖场内共有11万只鸡,其中,6万蛋鸡,5万雏鸡,每天产蛋达5万余枚,主要销往宜宾市各大超市,预计今年出栏青年鸡可实现40万羽、存栏蛋鸡15万羽,优质无公害鸡蛋可达3000吨,年销售收入将达1500余万元。下一步,蕉村镇将继续做精做强禽蛋产业链,深化‘龙头企业+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严格把控质量,努力打造农业产业特色品牌。(供稿:高县蕉村镇 李林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5-28
近年来,自贡市贡井区成佳镇徐家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进农业大户,因地制宜发展南瓜种植,不但丰富了产业结构,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众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进入初夏,徐家村的蜜本南瓜长势喜人,呈现出一片丰收的预兆。走进徐家村,蜜本南瓜地里一片生机勃勃,瓜藤蔓延,瓜叶郁郁葱葱,一个个圆润饱满、或大或小的蜜本南瓜静静地横卧在茂密的瓜叶下,青翠欲滴。正在地里查看南瓜长势的瓜农毕成钢介绍,他家今年种了80多亩蜜本南瓜,销路完全不愁,按照去年价格,今年预计有20多万元的收入。和其他农作物不同,南瓜易管护、耐储存、产量高,正是看中了这些优势,毕成钢从前年开始引进蜜本南瓜种植。蜜本南瓜结果后呈棒锤形,瓜肉以软糯清香、鲜甜味美而闻名,品质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种植南瓜,参与的乡亲们受益不少。“来我们这里务工的村民一个月工资最高能领到2000多元,工资都是日结,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吸引村里很多在家闲置的劳动力前来务工。”毕成钢介绍到。他说,在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他们对未来的蜜本南瓜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做这个活路又轻松,离家又近,一天还能挣到100块钱左右。”谈起种植南瓜的种种特点,徐家村周玉仙竖起了大拇指,自村里发展南瓜产业以来,她就在基地里务工,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供稿:贡井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5-28
(李露平 徐伦汧 文/图)种植中药材,觅得“致富方”。近年来,绵竹市围绕发展现代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发展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在巩固好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坚持把中药材种植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切实将中药材产业发展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拔苗、装袋、搬运……在广济镇天平村,一畦畦长势良好的川芎散发出独特的中药材香气,50余名村民分散在田间熟练地进行采收。一眼望去,到处都是抢抓农时迎丰收的繁忙景象。川芎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药材,除了能带来经济效益,其附属物就地还田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肥效。一般在水稻收获后种植,在水稻栽插前收获,如此循环,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安全,又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真正实现了稳粮增收。“我们采取一季水稻一季药材的‘粮药轮作’模式,一共种植了200余亩川芎,从5月中旬开始采收,到6月底结束,预计亩产在2000斤左右。高峰期在田里务工的村民达100余人。”李怀富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寿霞告诉记者,今年川芎的市场价为每斤18元左右,尽管行情相比往年不是很好,但她家的川芎质量好、品质佳,深受收购商、药材厂的青睐,销路一点也不愁。目前,广济镇已发展中药材4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广济平坝种植区和金花山区种植区。平坝种植区采用“药粮轮作”模式,以种植川芎、麦冬为主,金花山区主要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以黄连、白芨、黄精等草本药材和黄柏、杜仲、厚朴三木药材为主。初夏时节,在玉泉镇玉江村的大邦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基地里,一棵棵车前子植株高大,茎叶饱满,细圆的穗子在风中飘摇,远远望去,田野就像铺上了一块绿色地毯。趁着晴好天气,村民们正忙着开镰收割、装运晾晒。大邦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主要进行车前子的种植技术研究、销售和加工。今年,在玉江村共种植了130余亩车前子,亩产将达到400斤至500斤。“车前子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山区平地均可生长,其叶、茎、子均可入药,是中药材市场的宠儿。”合作社负责人黄邦建告诉记者,车前子种植具有种植周期短、投资效益高、适应性强等特点,还能将冬闲田充分利用,提高土地附加值,是非常适合发展的一项绿色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带动大户和散户种植车前子1700余亩,主要分布在剑南街道、玉泉镇、九龙镇、富新镇等地。小小车前子已成为了村民的“致富草”。玉江村的村民廖绩芳依托合作社提供的种子、技术,种植了1亩多的车前子。近段时间,她忙完自己田里的农活,便到合作社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帮忙采收。“一亩田的车前子能够卖4000多元,再加上在合作社务农每天能挣100元,收入还是很可观的。”廖绩芳笑着说。中药材种植让玉泉镇群众有“业”可就、增收有“路”可循,成为村集体经济增长、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味“良药”。近年来,绵竹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聚焦中药材产业发展,鼓励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随着中药材种植户越来越多,中药材产业发展红利惠及到更多群众,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活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5-24
初夏时节,蔬果飘香。走进白节镇玉水村蔬菜基地,连片的大棚绵延铺展,抬眼望去满棚皆绿,生机蓬勃,村民在大棚里忙着采摘、装筐,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这些丝瓜和黄瓜都是昨天晚上商家在手机上预定的。”5月20日一大早,菜农刘私明已经在田地里忙碌起来。“现在都流行网上下单,接到订单后我们会按照商家来拉货的时间,在最恰当的时间进行采摘,保证蔬菜的新鲜度。”据悉,该蔬菜基地占地1600亩,分为露天和大棚两种类型。其中,大棚面积为650亩,主要种植黄瓜、茄子、辣椒等。露天面积为950亩,主要以种植白菜、丝瓜、豆角为主。“我们施肥主要都用农家肥,这样种出来的蔬菜才会更绿色、更健康。”刘私明说,由于基地离城区近,蔬菜品质又好,所以深受广大商家欢迎,每天上午基地门口都停满了前来收购蔬菜的小货车。“我每天都会来这里收购蔬菜拿到市场上去卖,这里的蔬菜在市场上的反响很好,拉一车出去不一会儿就卖完了。”蔬菜收购商李寿刚说。蔬菜销量好,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也越来越高。“2008年,村里成立了泸州纳溪玉金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已有710户村民参与其中,除蔬菜种植外,还通过务工、技术服务等解决周边群众就业问题,增加群众收入。”玉水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春说,今年预计年产值可达到1300万元。近年来,纳溪区通过实施“兴菜富农”战略,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等方式,引导农民进行“粮—菜”“菜—菜”“果—菜”轮作,拎稳“粮袋子”和“菜篮子”。同时,纳溪区还强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注重蔬菜产业升级,强化科技服务,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品牌蔬菜,利用电商平台线上线下并驾销售,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供稿:纳溪区委宣传部 韩沁 梁隆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5-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昊)初夏时节,巴中市恩阳区各镇乡迎来了繁忙的丰收季节,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日,在关公镇九龙村黄精产业基地里,笔者见到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采挖黄精,开挖、去泥、打包、搬运、称秤、装车,现场就领到了工钱,分到了售卖后的红利。  “今年黄精丰收了,产量也比较高,大家分到钱了,都很高兴。”九龙村村民许金华表示。  为拓宽乡亲们的致富路,九龙村共种植黄精130余亩。经过3年多的经营,黄精迎来了丰收。村民们从撂荒地里刨出了“金疙瘩”。据初步估算,人均可分到红利1200元左右。  “我们村种植的黄精今年预估产量达26万多斤,总产值110多万元,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下一步,我们将进入低成本可持续种植,让老百姓持续增收致富。”九龙村党支部书记胡磊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涛)时下,正值车厘子挂果期,在巴中市巴州区枣林镇牌坊梁村的车厘子产业基地,漫山遍野的车厘子果树生长得郁郁葱葱,满眼的翠绿色让人心情愉悦,长势优良的果树枝头挂满了成熟的果实,果农们正在熟练地采摘车厘子。  “现在每天在这里采摘车厘子有近120元的收入,一周多的时间,能挣到1000多元。平时就看护园区、管理果树,也有一份不错的工资。”牌坊梁村果农张扬说。枣林镇牌坊梁村车厘子成熟  2019年,枣林镇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引进巴中市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00余亩,在牌坊梁村建立了车厘子产业基地。由于当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水能力好,所以车厘子的出产质量非常好。  目前,牌坊梁村的车厘子产业基地品种齐全,拥有布鲁克斯、齐早、黄密等多个品种。由于生产基地的车厘子还未达到丰产期,挂果率只有50%,今年的产量只有2000余斤,产值30余万元。“现在果树还没完全成熟,产量还没有达到最高,但是初步预估到2025年的时候挂果率就能达到100%,届时产量将达到1万到2万斤,产值可达260万元左右。”该公司总经理虎飞说。  目前,枣林镇在牌坊梁村共发展车厘子240余亩,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共同发展车厘子。“我们不仅会继续把车厘子这个产业发展好,还将进行试点化发展引领,不断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探索农旅、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将特色种植与乡村旅游集于一体,构建‘夏游灵山、秋赏金菊、冬观瑞雪’的特色主题产业链。”枣林镇党委书记陈正升表示。  近年来,巴州区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紧盯“宜居、宜业、和美”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探索果、蔬、茶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本地优势资源,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契机,狠抓品质提升、创新运营机制、争创农业品牌,力争让果、蔬、茶成为巴州农业发展有奔头、农民增收有甜头的朝阳产业。”巴州区农业农村局产业股负责人陈林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23
(刘旭 记者 李全民)“我们将收购来的野草莓通过深加工,制作成馍馍、粽子等特色产品,深受消费者喜欢。”5月20日,记者走进朝天区中子越龄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一股浓浓的“野草莓”味扑鼻而来,该公司负责人刘越龄介绍,“目前收购了3000多斤野草莓。”野草莓制作馍馍野草莓在朝天当地被称之为“萢儿”,还有“白草莓”“瓢儿”等叫法,大多生长在秦巴山区海拔1000米以上,且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的地方,其营养价值丰富,富有多种维生素,因其酸甜多汁,口感极佳,颇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当地将野草莓制作成特色产品,成为一道道美食。在中子越龄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身穿白色工装,戴着口罩,通过清洗、和面、发酵、烘烤、包装等10多道工序,一个个诱人的野草莓馍馍产品转眼间便成型了。刘越龄介绍,野草莓馍馍是公司今年新研发的产品。一颗颗野草莓制作成特色产品,然后经过工人包装,抽真空后,进入市场,可卖8元一个。“今年第一次卖这个产品,最开始预计生产5000个,没想到很多顾客需要,完全超出了预期。”刘越龄说。把野草莓和特色美食相结合,是朝天区食品加工企业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在传统食物口味上做出的创新。随着产业扩大,不仅企业收益可观,在产业链前端的群众也收获了真金白银。据了解,中子越龄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每年要收购大量的“萢儿”,仅今年制作野草莓馍馍,就计划收购5000余斤。“我们公司和不少农户签订的有‘萢儿’收购协议,每斤收购价格在20元左右。”刘越龄说。说话间,野草莓种植大户何秀亮拉来了一车野草莓,他忙着将新鲜的果子卸在中子越龄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我每年都要给越龄食品提供2000多斤野草莓,收益在4万元以上。”何秀亮满是喜悦地告诉记者,他在大滩镇柏杨村种植了40多亩野草莓,从4月底开始,每天要采摘40多斤野草莓售卖,收益很不错。值得一提的是,朝天区还有不少农家乐还将野草莓制作成美味可口的“萢儿”饼、“萢儿”酒等产品,也非常受消费者欢迎。正因如此,野草莓市场需求量大,刺激了不少群众人工种植野草莓。截至目前,该区野草莓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5-22
(张敏 记者 李全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5月21日,广元市朝天区云雾山镇鲤鱼村,漫山遍野猕猴桃树的浓荫下,挂满了一串串嫩绿色的幼果,果农们穿梭其间,正忙碌着为这些幼果套袋,山野间不时飘荡起阵阵欢快的笑语声。果农正在为猕猴桃套袋。张敏供图今年49岁的马明军,既是鲤鱼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该村猕猴桃产业示范户。“我从2014年就开始发展猕猴桃,从最开始8亩到现在32亩,整整十个年头。”马明军一边仔细查看套袋质量,一边告诉记者,“开花、授粉、疏花、疏果、套袋,每一个环节对于猕猴桃来说都至关重要。就拿套袋来说,它能够有效防止日灼、花果、虫害等,更好地保证猕猴桃的品质和口感。”“我们村平均海拔750米左右,全是连绵的大山,原生态植被保护的非常好,再加上土层深厚,日照充足,温差大、无污染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产出的猕猴桃口感香甜、耐储存,非常受市场欢迎。”发展猕猴桃十年,马明军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从建园、栽苗,到绑枝、施肥、抹芽、花期人工辅助授粉、疏果、套袋、夏剪等,他都不遗余力地进行科学管理,在他的精心管护下,他家32亩猕猴桃自2018年全部进入盛产期以来,年均产值达40余万元。马明军用自己的先行先试,为鲤鱼村乡村全面振兴、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十年来,在他的带动下,鲤鱼村近20户群众先后发展起了猕猴桃产业,50多岁的马明聪就是其中之一。“我和我老伴,一共栽种了20亩猕猴桃,两个人管护也完全莫得问题。一年下来,轻轻松松挣个10多20万元,不比在外务工的人差。”马明聪不无自豪地说。据了解,目前,鲤鱼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80余亩,已投产150余亩,年产值超过200万元。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中药材、蔬菜产业、特色养殖业也欣欣向荣。行走鲤鱼村,记者还看见,100余亩的淫羊藿叶片翠绿、长势喜人,50余亩的辣椒沐浴阳光、拔节生长,家家户户鸡鸭欢鸣、猪牛肥壮,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大山里渐次呈现。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群众要致富,产业是支柱。近年来,云雾山镇在“食用菌之乡、生态农旅重镇”发展定位引领下,立足全镇山、水、林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持续培育壮大食用菌、猕猴桃、小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擦亮“云雾山·珍”品牌,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带领群众走出增收致富新路子。截至目前,全镇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9个,年产值达6000万元,带动1000余名群众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5-22
  (记者 刘杰)在四川省资中县陈家镇新店子村的蚕桑种植基地内,漫山遍野的桑树竞相生长。一串串桑葚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吸引不少游客到此采摘。  由于种植了“无核大十”“红果2号”等多种果叶兼用桑,这里的桑葚采摘期可从4月10日持续到5月10日。“我们的桑树不打农药,产出的桑葚个大饱满、鲜甜多汁,很受大家喜爱。”村民王洪自豪地说,目前自家农场已经接到数百斤的订单。  在村级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内,10多名共育员投入到蚕卵的培育工作中。当成长为二龄幼虫后,这600多张“蚕宝宝”将会被分发到蚕农手中,直至生成蚕茧。  陈家镇历来就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但一直不成规模。2015年以来,在资中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和县蚕业发展中心的科学指导下,陈家镇着手建设资中县现代蚕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作为示范园的核心区,我们村成立陈家镇绿天邑专业合作社,引入宏和丝绸有限公司,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共育室+农户’的产业化抱团发展模式,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蚕棚养殖、方格蔟4项核心技术,实行‘订单蚕业’‘保底收购’‘二次返利’,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提高了蚕农养蚕积极性。”新店子村党委副书记李勇介绍。  新店子村是资中县蚕桑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资中县推行“蚕桑+大豆”“蚕桑+花生”“蚕桑+药材”等复合种植模式,鼓励农户在桑树下养殖鸡、鸭等,发展林下经济。同时,利用桑叶、桑枝、蚕蛹、蚕蛾、蚕沙等资源,开发桑叶茶、桑枝菌、桑果干、桑果酱、桑葚酒等产品。宣传蚕桑文化,推广“桑葚采摘节”,试点蚕桑特色餐饮民宿,发展集吃、住、游、购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实现农民增收。  据统计,2023年资中县共发放蚕种11686张,平均每张产茧48公斤,农民蚕茧收入3174万元。果桑产鲜桑果460吨,桑果产值约368万元。桑园林下间作套种3000亩,每亩增收800元以上;养殖生态鸡、鸭、鹅等2万只以上,助农增收200余万元;“蚕桑+旅游”为农民增收100余万元,蚕桑综合产值达4682万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2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