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杨文波 记者 李全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近年来,广元市剑阁县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他们扎根农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探索出一条条产业增收的好路子。汉阳镇云丰村90后村党支部书记左飞龙便是其中一位。这两天,他带头发展的黄花产业喜获丰收。村民采摘黄花“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随着夏至临近,汉阳镇云丰村的黄花产业进入采摘期,黄绿相间的黄花随风摇曳、长势喜人。趁着晴好天气,左飞龙正组织村民采摘,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左飞龙告诉记者,2021年,他到外地考察并引进台湾大金针黄花,利用荒山荒地试种了15亩,去年实现初投产,今年,有80%的黄花已进入盛花期。从6月初开始,平均每天可采摘活花800斤,经晾晒、烘干、分选后发往福建销售,而采摘期也将一直延续到7月中旬。“今年雨水比较充足,我们的黄花长势比较好,就目前采摘来看,我预计今年采摘活花在28000斤左右,烘干后应该在3000斤左右,大概产值在12万左右。”左龙飞说,下半年,他计划扩种20亩,带动10户以上群众一起种植。同时,将成立黄花专业种植合作社,让更多的群众增收。黄花产业因其采摘周期集中、用工量大,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现年76岁的村民李术有每年都在黄花地里务工,一年下来收入还不错。“摘黄花,要摘一个多月,打药、除草、管理下来,一年是两个多月时间,总的来说要挣4000多到5000块钱,对于老年人来说,收入还是很不错的。”李术有满脸笑容地说。黄花又称黄花菜、金针菜,与蘑菇、木耳并称为“素食三珍”,既可食用也可药用,市场前景广阔。黄花的种植管理相对简单,如果管护得当,采摘期可达20年,产业项目收益高。三年来,在左飞龙的带动下,已有18户农户参与种植,规模已达到200亩,黄花产业正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致富花”。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6-20
(赵宁 徐竞瑜 记者 侯东 文/图) 6月17日,苍溪县总工会在东溪镇汽车站广场开展“乡村振兴 工惠助农”农产品直播带货进乡镇活动,利用直播电商新型销售模式,拓宽农村产业销售渠道,增加农村青年就业机会,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在东溪镇助农直播间,主播们通过线上讲解的方式,详细给大家介绍苍溪农特产品腊肉、蜂蜜、面条、菜籽油等产品的口感、品质、价格福利以及购买后的售后保障,引来众多网友关注点赞和下单抢购。直播带货进乡镇活动现场“通过直播的方式不仅能把本地的农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让更多人知道苍溪的特色亮点,近2个小时的直播中,有上万人来观看、互动,同时也成交了不少农产品,接下来我们会更加努力,推广家乡的农产品。”主播席君说道。据悉,本次直播活动合计销售金额达5万余元,并获得累计5.9万点赞量,实现了宣传推介当地土特产的目的,为助农惠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下一步发展电商经济积累了宝贵经验。据介绍,下一步,苍溪县总工会将持续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深入开展“直播+助农”活动,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载体,助力当地特色优质农产品“出圈”,多渠道推动农产品销售,让农特产品乘上“互联网+”的快车,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20
一段时间以来,在五宝镇田坝村辣椒种植地里,到处是椒农采摘忙碌的身影;田间地头运输车来回穿梭,堆满了丰收的“喜悦”,晾晒场上,一片片红彤彤的“地毯”格外显眼…… 辣椒丰收走进田坝村村民邓高明的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红艳艳的辣椒挂满枝头,像一簇簇红彤彤的小火把,前来务工的村民们三三两两,穿梭在田间地头,一掐、一攥,麻利地将一个个辣椒采摘下来,一幅美丽丰收图尽收眼底。“今年我种了15亩辣椒,从6月初开始采摘,可以一直持续到9月份,每亩产量约3000斤,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每斤6元计算,今年产值约30万元,收益还是不错的。”邓高明乐呵呵地说,因为品种好,质量优,他种植的辣椒深受消费者和采购商青睐,采摘下来的辣椒不仅在本地销售,还销往成都、重庆等地。辣椒种植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育苗、移栽、管护、采收各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就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在邓高明的辣椒基地里,有七八个村民常年在基地帮工,而在采摘期,最多的时候会有将近二十人来帮忙。栽种、浇水、除草,一年到头都有活计干,实现了工作生活“两不误”。今年60岁的曹世维是土生土长的田坝村人,从邓高明种植辣椒以来,他就在基地务工,还把土地流转给了邓高明。“我家3亩田租给老板,开始种植的时候我就在基地打零工,地租和务工收入加在一起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曹世维告诉记者。产业兴旺,富民有望。目前,辣椒产业已然成为田坝村的优势产业,全村共有300户村民靠种植小辣椒增收致富,辣椒种植面积达到500亩以上,实现全年产值1200万元,小小的辣椒为田坝村蹚出了一条产业增收的致富路。辣椒喜丰收,椒农笑开颜,红绿相间的辣椒不仅点缀着夏日的田野,也映衬着群众火红的生活,奏响了乡村振兴道路上“椒”响曲,点燃了田坝村的“火辣”日子。(供稿:贡井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6-19
眼下正是投放大头虾虾苗的好时节,走进泸县玄滩镇黄坭村乡贤稻虾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拉满大头虾苗的面包车正停在田边,工作人员正将一桶桶虾苗小心翼翼地从充氧箱转移到稻田里,现场一片忙碌景象。眼前的大头虾苗晶莹剔透,一个个有指头大小,不过想要大快朵颐,现在还不到时候。“大头虾养殖期大概3-5个月,它个头大,肉质饱满,亩产可达150斤,到8、9月份大头虾上市的季节,这种虾每斤差不多能卖到50元,我这十多亩地,虾子能卖个10万块钱。”泸县宋氏稻虾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乡贤宋其昭笑着介绍道。“我们的大头虾全部采用标准化养殖,严格按照‘除杂、改底、改水’的步骤,定期增氧,均匀投食。专合社为社员提供定期上门指导,定期技术培训,统一配料配药,严格保证大头虾的高品质与高产率。”泸县海牧种养殖专合社技术总监、乡贤廖萌说。“在大头虾售卖完了之后,我们就会进行小龙虾的投苗,达到每年能够循环地进行养殖,让田里面的经济能够最大化。”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乡贤高大伦说,“大头虾,小龙虾轮换的饲养模式主要集中在稻虾共作示范区,在玄滩镇的养殖规模大概2000亩。通过这个双稻双虾的养殖模式,我们合作社吸纳的养殖户持续增长,目前我们的会员已达2万余人。”近年来,泸县玄滩镇致力于发展以稻为主、以虾增收的“3411”技术和“双稻双虾”技术,成功构建“一地两用、一水两养、虾稻双赢”的可循环生态养殖链。目前,玄滩镇累计发展稻虾共作农田2万余亩,建成四川省三星级稻渔现代农业园区,稻虾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玄滩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引导乡贤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供稿:泸县县委统战部 郑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6-19
六月盛夏,宜宾市叙州区龙池乡溪鸣村茶园顶金银花产业园区,一簇簇金银花绽放枝头,满山遍野,不仅扮靓了乡村,还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致富花”。近日,龙池乡溪鸣村茶园顶金银花专合社负责人李自会、徐延文夫妇正带领20多名村民抢抓时机采摘金银花。“我现在种的‘湘蕾5号’金银花特别适合海拔较高山地种植,栽植成活率高,抗旱能力强,收益年限长,今年预计产量能达10吨左右,产值20多万元。”徐延文介绍到,“现在盛花期每天请20多个工人来采摘,熟练工人一天能有100多元收入,加上园区平时请工人锄地、剪枝、烘焙等,也带动周边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对于发展金银花产业,我非常有信心,现在种植金银花的人越来越多,希望这个产业让我们村民都能增收致富。”村民采摘金银花2020年开始,李自会带头和专合社成员一起种植了300多亩金银花,从去年开始进入采摘期。专合社修建了厂房,购买了杀青、烘干等设备对金银花进行深加工,制成干花可作茶饮、作药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李自会是我们村的致富带头人,金银花产业收益不错,是一项让村民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我们村委和驻村相关负责人也在积极采用“村集体+专合社+农户模式”扶持溪鸣村金银花产业壮大发展。目前村集体联合社正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投入扩大厂房,购买全自动化杀青烘焙等加工设备,进一步提升金银花干花品质和收益。”溪鸣村相关负责人牟均国说。金银花既能药用、茶用又能观赏,市场前景巨大。通过建立金银花培育、采摘、烘焙、销售、观赏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当地村民既可流转土地获得收入,也能种植采摘金银花增加务工务农收入。接下来,龙池乡溪鸣村将充分发挥金银花产业示范引领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农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收,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供稿:龙池乡)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6-19
 (肖蒙 记者 常艰)近段时间,眉山市洪雅县将军镇保坪村的几百亩“五月脆”李子进入采摘期,饱满圆润、爽脆可口的果子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前来采购。6月17日,记者走进保坪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李园,只见李树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实。一颗颗饱满红润、挂着果霜的李子掩映在绿叶之间,散发出清新诱人的果香,令人垂涎欲滴。“你看这个李子结了很多,一棵树要摘四五十斤。摘下来直接可以吃,很脆、很甜。”村民钟洁开心地向记者介绍,“我们还可以通过游客采摘李子挣钱,10块钱可摘一个小时。”随着“五月脆”李子的成熟,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在李子分拣场,村民忙着将新采摘的“五月脆”李子分拣、装箱、打包、称重,然后装车发往外地。李子丰收(肖蒙 摄)“我是从贵州过来的,今天预计采摘‘五月脆’2万斤,过几天成熟度上来,应该会采4万斤至5万斤。”贵州客商杨波说,“目前,洪雅的李子质量非常好,特别是这个‘五月脆’口感一流,在市场非常受欢迎。”据了解,近年来,保坪村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发山坡地,种植李树300余亩,并在李树下套种茶树,实现一地多收。“保坪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地种植有两个品种李子,一个是‘五月脆’,另一个是蜂糖李。这两天进入‘五月脆’的采摘期,预计10天左右采摘完,大约采摘15万斤。今年,果商直接到基地收购,不愁销售问题。”保坪村党总支书记唐尚发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19
(记者 徐浩煊)近日,南充市嘉陵区今年首批“黄金茧”开秤收购。据嘉陵区统计,得益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全区今年的“黄金茧”产值预计可达1200万元,有望实现农民年人均增收万余元。  此前,嘉陵区大通镇高顶寺村的桑蚕养殖基地,通过组织牵线、技术搭桥、平台对接,与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培养专业的养殖团队,打造“黄金茧”特色品种,产量、质量均位居全区前列。  “我们坚持‘支部带头、群众参与、集体增收’的原则,由村党支部牵头流转土地800余亩种植蚕桑。”高顶寺村党支部书记王白俊介绍,目前,该村建成1处幼蚕育苗室和2处综合性养殖基地,总面积达2800平方米。村民通过桑叶采摘、桑园管护、蚕房养蚕等方式实现“家门口”务工,算上年末的集体经济收入分红,年人均可增收万余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6-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宝林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松土、除草……日前,长宁县双河镇宝联村村民赵金克正在给开花结籽期的重楼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一棵棵重楼长势喜人,展现出蓬勃生命力。近年来,宝联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重楼、黄精、黄柏等林下中药材产业,让药材变“药财”,生态助“生财”。  “一亩能够产五六百斤,现在的价格是280元一斤,一亩能够卖十二三万元。”赵金克拉着一棵开花的重楼说,她利用家里闲置的林地种植了3亩重楼,像这种开花的是已经栽种了3年,再过3年就可以卖了。  近年来,宝联村以打造“万亩中药材基地”为目标,采取“粮食药材套种”和“林下药材套种”发展模式,积极构建立体生态产业,努力探索富民兴村的新路子。  “这是去年栽种的黄柏,还要等9年才可收获。”在宝联村集体种植基地,该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陈小鹏指着一棵一人多高的树苗说,黄柏的主要药用价值是树皮,长成以后,经济价值比较高,一棵至少能卖五六百元。村集体已经栽了30多亩,一亩栽种60棵左右,届时的产值能达到100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宝联村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参与农户200多户。村集体经济成片规模化种植200多亩,带动就业140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茂东 王灼华  日前,笔者在巴中市巴州区凤溪镇兴荣畅梦家庭养殖农场看到,周边的山坡上、树林间,成群结队的山羊在悠闲地吃着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画卷。近年来,巴州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点聚焦林下养殖模式,探索循环利用的发展新路子,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该农场负责人徐兴中对笔者介绍道,他是2021年开始在这里养羊,能繁母羊380多只,小羊有130多只。  农场通过发展林下养羊,提供了长期固定的就业岗位,为村民就近就业创造岗位,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凤溪镇小河村村民陈仕秀说:“我每天在这儿喂羊,一个月挣3000元钱。我家离农场很近,很方便。”  据了解,凤溪镇兴荣畅梦家庭养殖农场于2020年创建,总投资180余万元,占地10余亩,经营项目主要以林下养殖为主。该农场年累计销售成年羊300余只,销售金额达3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群众10余户养羊实现增收。  “我今年准备扩大规模,达到1000只以上,带动周边的群众跟我们一起养羊,发家致富。”谈起对今后的规划,徐兴中胸有成竹。  笔者从巴州区农业农村局获悉,目前,该区养羊专业户已达1.2万多户,全区羊只饲养量达到6.35万只,年产值超过1.08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国盛  初夏时节,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回龙村汇聚源家庭农场种植的黄桃成熟上市,果农们忙着采摘、装箱、销售,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6月17日,笔者在汇聚源家庭农场看到,一株株黄桃树上挂满了套着袋的果实。业主李正青摘下一个黄桃果,打开纸袋,色泽金黄、圆润饱满的黄桃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每个黄桃重约200至250克,口感好得很!”李正青说。从6月9日以来,李正青引进栽种的“锦绣”“炎陵”两个品种共60亩黄桃进入丰产采摘期,平均亩产约2000斤。“今年总产量有12万斤,每斤批发价6—7元,总产值在70万元以上。”  37岁的李正青于2021年返乡创业,流转回龙村5组60亩荒坡地种植黄桃,还在1组流转110亩地种植黄桃、蜂糖李,并套种各类时令蔬菜。谈及返乡创业的原因,李正青告诉笔者,这缘于一次购买黄桃的经历,“我在外地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去水果店买了5个黄桃,花了45块钱,平均9块钱一个,吃起来口感相当好,当时就萌生了回家种黄桃的想法。”  这3年来,李正青每天都守在农场,从网上学习种植技术,在果园进行桃树管理、果子管护。由于人年轻,脑瓜子灵活,再加上区农业农村局邀请省农科院教授到农场开展技术指导,李正青种植的果树采取果实套袋、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机肥施用技术等,实现了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到第三年就顺利达到了丰产期,果实品质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每天都有游客来果园品尝采摘,还有视频博主来到果园直播带货,通过精品礼盒快递到消费者手中,主要还是通过收购商将黄桃销往江浙沪渝等地。”李正青表示。  目前,汇聚源家庭农场已采摘销售黄桃3万余斤,采摘周期将持续到7月下旬。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1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随着初夏的到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新桥乡的万亩高原玫瑰种植基地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花期。5月、6月正是玫瑰花采摘的最佳时节,当地花农们纷纷抢抓花期,忙着采摘这些娇艳的花朵。  6月18日清晨,新桥乡团结村的玫瑰种植地里,花香四溢,玫瑰花开得正艳。花农们穿梭在田间,忙碌而有序地采摘着玫瑰花。据他们介绍,为了保障玫瑰的品质,他们通常从凌晨5点开始,持续到早晨10点,这段时间内采摘的玫瑰最为新鲜。小金县新桥乡的万亩高原玫瑰盛放,村民采摘收获忙。小金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已经采摘了10多天了,预计还要持续一个多月。”团结村村民张孟贵边采摘边兴奋地表示,“玫瑰花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收入,我们对来年的产业发展充满了希望。”  小金玫瑰以当地独特的高原气候优势,呈现出花朵饱满、香气浓郁的特点,提炼出的精油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作为小金玫瑰的主产区,新桥乡共有6个村、800余户农户参与玫瑰种植,总面积达到4010亩。去年,该地区玫瑰产量达到123.3万斤,为农户们带来了778.57万元的收益,其中收入最高的农户更是达到了14.72万元。  “我家种了6亩玫瑰,去年收入了3万多元钱。”新桥乡共和村村民罗正凤笑着说,“今年产量比去年还要好,预计收入会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小金县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高原玫瑰产业成为其“五大产业”之一,有效带动了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玫瑰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6万余亩,覆盖了13个乡镇、46个村、30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达到2万余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隆宇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种完瓜菜种水稻,既鼓了钱袋又满了粮仓!”6月18日,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玉水村菜农刘思明一边采摘丝瓜一边说,再过几天,丝瓜下架后就移栽晚稻,每亩稻谷产量不低于中稻,早春大棚瓜菜还可收入万余元。  这种种完瓜菜种水稻的菜稻轮作模式,在玉水村已受农民“追捧”了20年。这些年,尽管好多村里人都外出务工或进城安家,但玉水村依托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全村菜稻轮作面积始终保持在1000亩以上。  20年前,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玉水村党支部依托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地处镇郊等优越的地理条件,巧借“土地”做加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提高土地复种率方面下足功夫,引入了菜稻轮作模式。通过开展优质水稻和早春甜玉米、豇豆、苦瓜、辣椒、番茄等多季节、多元化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逐步探索出了“菜—稻—菜”一年多熟的种植模式和产业格局,实现一地多收,既保住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更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为了推动菜稻轮作模式的顺利实施,玉水村党总支在党建引领下,成立了玉水村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农综开发等项目,发动群众参与兴修水池沟渠、产业道路等基础设施,确保了土地“能排能灌、能水能旱”。此外,合作社还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建立了100亩的早春大棚蔬菜育苗中心,在满足专合社用苗需求的同时,通过批发卖往周边集镇,增加了专合社的收入。  玉水村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还通过举行群众会等方式,引导群众在当季统一种植2至3个不同品种蔬菜。这一做法不仅降低了单一蔬菜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还提高了蔬菜种植的规模化水平。同时,合作社还积极联络客商,打开销路,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将蔬菜销售出去,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黄春介绍,这些年里,该村通过完善道路、肥水一体化等基础设施,菜稻轮作种植模式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响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村菜稻轮作种植面积保持在1000亩以上。刘思明是最早加入专合社走上菜稻轮作的村民。通过“菜+稻+菜”轮作,年年实现增产增收,如今亩均收入年年都超过了1万元。  “菜稻轮作模式好不好,答案就在农民的笑容里,数据也最能‘说话’。”白节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技术员焦德华告诉笔者,这种菜稻轮作模式可谓一举多得,蔬菜收获后的菜叶和稻谷收获后的秸秆都留在地里,变身上等绿肥,让蔬菜和水稻的用肥量大大减少,且有效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和菜稻的产量及品质。通过这几年对玉水村菜稻轮作模式的监测发现,其田间病虫用药量减少20%左右,蔬菜增产10%以上,有效解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土地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粮食提质、土地增效,让一亩稻田真正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严光涛 文/图  6月16日,绵阳市游仙区仙鹤镇“果满山川”现代农业园区“甜蜜”上新,数千亩葡萄陆续成熟上市,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驱车前来采摘尝鲜,三五成群的游客一边采摘葡萄,一边合影留念。  在位于园区核心区的菩提庄园葡萄采摘园,数百亩整齐连片的葡萄大棚里,一排排葡萄架井然有序,一颗颗圆润饱满、紫黑透亮的葡萄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串串紫水晶,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葡萄清香。随手摘下一颗,一口咬下去,鲜甜多汁、清脆爽口。游客体验葡萄采摘  游客们穿梭在葡萄藤下,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享受着葡萄从藤上到嘴里“最短距离”的快乐。游客刘女士与好友结伴而来,体验一把葡萄采摘的乐趣,她开心地说:“每年一到这个季节我就会带朋友来仙鹤采摘葡萄。这里的葡萄品质非常好,香甜可口,不枉此行!”  “得益于避雨大棚栽培技术,仙鹤镇的葡萄成熟时间较传统种植提前了近30天,更有利于抢占市场先机。”菩提庄园负责人蒲体兵兴致勃勃地向笔者介绍,园区首批成熟的葡萄品种名为夏黑,皮薄无籽,甜度高,有着“东方黑珍珠”的美誉,于端午节期间正式进入采摘期,是全市首批成熟上市的本地葡萄。  据了解,仙鹤葡萄规模种植至今已走过16个年头,从露天粗放种植到大棚精心栽培,从传统人工管护到现代智慧管理,从挑担叫卖无人问津到线上线下销售火爆……仙鹤葡萄在品种、技术、品牌、销售等各方面实现蝶变,并始终以其口感好、品相佳、甜度高等优点,深受广大游客和消费者青睐,已然成为仙鹤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目前,仙鹤镇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主要种植有夏黑、巨峰、克伦生、金手指、阳光玫瑰等多个葡萄品种,今年产量预计达2000万斤,销售额可达1.2亿元,园区内葡萄采摘将一直持续到国庆节后。  采摘园里游客络绎不绝,而在不远处的露营区里同样是热闹非凡,孩子们在宽阔的草坪上追逐打闹,尽情撒欢儿。游客杨女士带着家人前来,“正好借着周末放假的机会,带孩子来体验一下乡村田园生活。”她表示,葡萄采摘价格亲民,园区里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设施一应俱全,大人小孩各有所乐,这一趟出行非常值。  据仙鹤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宋坤介绍,葡萄采摘不仅打通了种产销链条,还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仙鹤镇按景区标准对园区进行提档升级,通过整治道路、美化优化人居环境、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深入融合辖区洛水古堰等文旅资源,成功创建“洛水溪谷”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  如今,依托葡萄产业,“洛水溪谷”旅游风景区已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研学、冬沐阳”的四季游格局,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年收入超300万元。一串小小的葡萄,让数千名群众捧上了“绿饭碗”、鼓起了“钱袋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19
(杨飞 张杰 文/图)高山蔬菜是布拖县农业产值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近日,布拖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专家组来到高山蔬菜基地,对高山结球甘蓝进行现场测产。工作现场在甘蓝田中,农技专家通过随机抽样方式,对田间种植的甘蓝进行了实地测产。所抽取测产的甘蓝田块面积为1亩,经过实地勘察和测量,该田块种植的甘蓝数量高达每亩2600株,实测单株重量平均为4.32斤。由于甘蓝属于一次性采收蔬菜,通过全田实收称重的方式,实测该田块收获甘蓝总量超过万斤,达到了亩产5616公斤。更令人振奋的是,当日的地头交易价格达到了每斤人民币0.7元的价格,这不仅使得每亩甘蓝的产值跃升至每亩7000元以上,也让农民们享受到了增产增收的喜悦。高山蔬菜基地布拖高山蔬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胥勇表示,今年在布江蜀丰的蔬菜轮作已经扩大至1150亩,解决了周边四个村的就业问题,每日用工人数超过100人。布拖海拔高,温差大,病虫害少是越夏蔬菜最理想种植区域,蔬菜种植密度和单产均达到预期目标。一部分蔬菜满足老百姓的日常需求,绝大部分则被送往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加工厂年加工蔬菜能力超过4万吨,年产值预计达到7000万元以上。公司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免费的耕地和种苗支持,并通过保护价与市场价相结合的方式收购蔬菜,确保农民能够稳定地增加收益,实现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红利惠及更多民众。布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接下来,布拖将以构建“12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加快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强化科技服务一体化机制,做大马铃薯和黑绵羊两个主导产业,做强优质粮油、高原畜禽、高山果蔬、道地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打造布拖县乡村产业发展集群,努力为布拖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吕甜)6月16日,在位于广安市虎城镇水口村的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里,花椒树郁郁葱葱,阵阵椒香扑面而来,新鲜饱满的青花椒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修枝、搬运。  据悉,该园区推行“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农等方式增加收入。园区种植了1.2万亩青花椒,当前正值花椒成熟时节,每天有100余名村民在此采收花椒,可带动务工村民人均年增收近3万元。  在距离种植基地不远的青花椒加工中心,机器隆隆作响,不时有满载花椒的车辆进出。“新鲜的青花椒采摘回来进入带枝烘干生产线,通过烘干、枝条分离、三次筛选,当天就可以制成青花椒成品。”该园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佳介绍,成品青花椒可直接销往重庆等周边城市的餐饮企业。  目前,该园区每天可采收青花椒45吨,而加工中心原烘干设备每天只能加工20吨。为了满足青花椒烘烤需要,该加工中心新购置了一条烘干生产线,确保花椒当天采摘当天加工,保障花椒品质,促进青花椒种植、管护、保存、加工更加精细化、专业化,不断推进青花椒产业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隆宇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日前,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来龙村桫椤谷的杉树林看到,该村村民刘才六正在林下忙着为重楼除草。见到笔者他高兴地说:“我种植的这些树苗叫重楼,全是我从山林中挖来的野生重楼繁殖的。这批重楼已经是第二次种植的第3个年头了,再过两年又可以上市卖钱了。2021年,第一次套种在2亩杉树林下的重楼,给我带来了2.4万元的额外收入。”种植重楼 经济价值高  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药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且浑身上下都是宝。它的叶子可治疗蛇毒,结的果可当作种子销售,更主要的是,其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的功效,是云南白药等药品的主要原料。  刘才六所在的来龙村桫椤谷,仅有他一户人家。桫椤谷两岸全是郁郁葱葱的山林,一年四季气候温湿,冬暖夏凉,为野生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先天条件。2016年,刘才六听说野生的重楼根茎晒干后在中药材市场上每斤能卖300—400元,且供不应求,就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周边数十平方公里的山林、沟壑,挖到了近100株种苗。  面对如此稀有的野生重楼,精明的刘才六并没有将之卖给中药材商贩,而是全部定植在自家房屋后的一块地头,作为种苗来繁育。他在儿子的帮助下,从网上了解到重楼适合在杉树林种植后,就将之全部移入自己种植了近10年的杉树林下。精心管理 亩赚1万元  由于刘才六的精心管理,这几年他利用重楼成熟后的种子进行培育,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今后每年,我都要将采收的种子进行培育,让适合重楼生长的上百亩杉树林全部种上重楼。”刘才六说,重楼虽然可以进行人工种植,但是成长周期比较长,至少需要5年才能收获,而亩产量切片晒干后只有40斤左右,再加上重楼对种植环境比较严格,也直接影响其产量,才导致市场价格一直很昂贵。2021年,他第一批套种在杉树林中的2亩重楼,其根茎晒干后亩产量仅有40斤。由于他的重楼都是套种在杉树林中,管护模式也接近野生,药材商贩验收后直接给出300元/斤的价格,他获得了2.4万元收入。  在杉树林下套种药材竟有如此高的回报,这令刘才六兴奋不已。从2021年开始,他进一步加大种子繁育,扩大重楼在杉树林下的套种规模。目前,他在杉树林中种植的重楼面积已经达到了 10 亩。刘才六算了一笔经济账,他种植的重楼由于生长环境适宜,又是野生繁育,不需要种子成本,只有少量人工和肥料投入。而5年后所产出来的重楼每亩按40斤干片、每斤按市场最低 300 元的批发价计算,种 1 亩重楼价值可达1.2万元,除去平均每年400元/亩、5年共2000元的人工管护成本,5年下来,每亩有1万元的净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富敏 石春梅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文/图  夏至将至,荷花初绽,人们迎来了吃藕的好时节。在泸县喻寺镇,随着气温的升高,100余亩早熟“珍珠藕”进入了采收季,藕农们正抢抓农时,让美味新鲜上市。  6月17日,笔者来到喻寺镇陈沱村莲藕基地,放眼望去便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层层叠叠的藕叶间,几朵荷花矗立其中,微风拂过,花香与藕香交织,让人流连忘返。工人在采收珍珠藕。  藕田里,10余名挖藕工人手拿高压水枪在淤泥里仔细探寻,有丰富经验的他们可根据荷叶的生长情况,判断藕节的长势与走向,不一会儿,一节又一节洁白丰腴的莲藕便露出水面。  “我们从重庆过来,到这里来挖藕,去年也来了的。早上1点过起床挖到天亮,大概12点钟结束,每天能挖一两百斤,采一斤藕挣1元工钱。”挖藕工人肖世华说。  莲藕基地正在采收的珍珠藕,属早熟浅水藕,每年6月上旬便可采挖,成熟期早且藕肉厚实、口感清脆,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可充分实现错峰上市。为保证莲藕的品相,基地挖藕全程采用人工。  当天,有3位收购商开车到基地,等待收购珍珠藕。一堆堆莲藕经过初步清洗后十分白嫩,甚是喜人。清洗、搬运、过秤、装车,通过收购商转运,这些新鲜的莲藕当天中午即可出现在周边地区的市场上。  “我今天在这里收购1000斤左右,现在价格还可以,收购价4元多一斤,我们每天中午12点左右运回重庆,一般下午四五点钟就卖完了。”来自重庆的莲藕收购商张飞介绍,根据不同的藕节,分别卖出不同的价格。  莲藕“节节长”,村民收入“步步高”。近年来,陈沱村大力发展产业经济,种植莲藕200余亩,其品种包括早熟藕和中熟藕,每年的采收期都可从6月持续到8月,今年预计莲藕总产量有30万斤左右。  陈沱村党总支书记李开军说:“目前采挖的珍珠藕,亩产量1200—1300斤。它的特点是上市比较早,批发价都是四五元一斤。早熟藕采收有两个月的时间,到8月份的时候就开始采中熟藕了。今年预计珍珠藕产量在10万斤左右,中熟藕的产量要更高一些。”  小小莲藕成了撬动村民致富的杠杆。当地的干荷叶、赏荷经济为村民带来多元收入,推动“农业+旅游”加快发展,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18
当前,正是应季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被誉为“夏季第一豆”的毛豆也如期而至。在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马灵村,田间的毛豆长势喜人、层层叠翠,一串串饱满的毛豆挂满枝头,豆荚嫩绿,粒大充实。采收队伍撑着五颜六色的遮阳伞,在田间采收、分拣、装袋,一派丰收繁忙景象。今年雨水充足,毛豆长势较好。据了解,河清镇种植的毛豆品种主要为翠绿宝,生产周期较短,一年可播种三季,经济效益相对较高,收购价格在1.8元到3元不等。河清镇的气候条件,种出来的毛豆品质优良,口味甘甜,深受广大食客和收购商的喜爱,采摘后直接送到厂家加工,销往北上广等大型城市。马灵村5组村民肖燕正和乡亲们一起采摘毛豆,整个田野充满欢声笑语。据肖燕介绍,按照季节和天气不同,她每采摘一公斤毛豆能挣1.2元到1.6元不等,平均一天下来能挣150元以上。同时,毛豆粗加工流水线上的分拣、装袋、冲洗同样需要大量人工,对于本地群众来说,不仅有了采摘毛豆的收入,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今年我一共种植了300多亩的毛豆,平均亩产2000斤左右,一年种几季毛豆再种一季青菜,能增加的收入还是不少,听说政府马上要把我们这几块地改成高标准农田,等改了后,我计划承包更多土地,扩大种植规模,相信增加的收入更多,也能带动更多人就业。”种植大户卢小军说道。近年来,河清镇坚持因地制宜,以“特”破局,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气候环境等区位因素,顺应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锚定稻蔬种植、农产品加工强化优势引领,持续推动稻菜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星,力争实现农业生产由“大”向“强”转变。据了解,今年河清镇毛豆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预计将实现产值1800万元。(供稿: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 何琦)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6-17
 (唐英 耍惹小付 记者 蒋培路)眼下,正值黄桃采摘期。记者走进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黄泥桃产业园区,一个个黄澄澄、个大饱满的熟果挂满枝头,空气中到处散发着诱人的果香味。连日来,新林镇黄泥村当地的村民们穿梭在果林里,有条不紊地采摘、分拣,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民正在采摘黄桃据悉,该村把闲置土地每亩以300元到400元不等的价格流转出来种植桃树,规范化种植不同品种的桃树。以“合作社+公司+基地+互联网”模式运营,由沃艾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凯浩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运营,每天有70人左右在该园区务工,按照市场需求每日批量采摘近10000斤黄桃,可持续采摘1个月左右。“我们承包的桃产业园区1100余亩,预计亩产在2000斤左右。从去年修枝到今年丰收采摘用的都是周边村民,有200多人在我们基地长期务工,截至目前,发放了120万余元的劳务费。我们的销售渠道主要走电商和各大批发市场。”黄泥村桃产业园区负责人李家继说道,下一步,他们还将通过举办“赏花节”“采摘节”等活动,以桃为媒,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希望大家都来新林赏花、采摘、旅游,一起体验田园生活。村民正在分拣黄桃“我们家离园区近,就近务工很方便,每天的工作就是剪枝、疏果、套袋。现在迎来了丰收季,就在这里忙着采收,一天给我们100元工钱,一个月能挣3000元。”黄泥村村民鲁子曲提高兴地说。据了解,黄泥村桃产业基地共有1108亩,其中黄桃就有500亩。而基地内栽种的桃品种有五六种,成熟的时间也不同,加上冬春季的修枝、除草、施肥等作业,当地村民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在该基地务工就业,土地流转费每年40余万元,解决稳定就业200余人。(图片由峨边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17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当下,整个隆昌的万亩花椒已进入采摘期。6月13日,在隆昌市石燕桥镇四方井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郁郁葱葱,椒农手持剪刀穿梭在花椒基地里,忙着采摘青花椒。花椒采摘“今年花椒产量高,又是一个丰收年。”隆昌市开心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舒銮洪和工人一起,将采收的青花椒称重、上车。2004年,养了15年兔子的舒銮洪开始种植花椒。2011年7月,舒銮洪联合村民成立隆昌市开心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荒坡“染”成了绿色,种植花椒1200余亩,带领村民一起发家致富。近年来,隆昌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餐饮市场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气候、土壤等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青花椒产业。2023年,全市共种植青花椒1.4万亩,成立隆昌市开心花椒、吉康花椒、吉樱花椒等29个花椒种植专合社,建设37个花椒种植基地。隆昌青花椒隆昌青花椒产量大、品质高,平均麻度超过30度,获得农业农村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已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成功的背后是隆昌市重联合和强研发的必然结果。针对传统椒树高大、管理困难、采收成本高等难题,开心花椒专合社与四川花椒产业联盟、四川农大、重庆市农科院等进行联合攻关,探索矮化密植、主枝回缩、压枝摘心、催老促花等新技术,培育开心花椒1号、2号等新品种。“新品种更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相比于传统的青花椒,亩产提高15个百分点。”舒銮洪介绍道。石燕桥镇坚持“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依托开心花椒种植、红莲花椒种植等龙头专合社,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以劳力获酬。目前专合社花椒基地用工高峰期有100余人,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你看,成熟的青花椒表面会凸起一个个油苞。油苞弄破了花椒就会变黑变质,所以采摘的时候要轻拿轻放。”开心花椒专合社有关负责人张建向村民们叮嘱道。村民胡绍联在专合社打工已经有10个年头,她的工作是将枝头从树上剪下。“要把分散的枝头从根部剪去,充分保留主枝干。”她告诉记者,除了采摘,平时还帮着除草、修枝,一年收入也有一万多元。目前,隆昌市正建立“基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推行产地就近初加工、技术创新深加工,将单一的干花椒扩展到花椒油、花椒粉、椒籽枕、花椒足浴包等10余个品种,进一步提升青花椒产品附加值。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1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