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隆宇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种完瓜菜种水稻,既鼓了钱袋又满了粮仓!”6月18日,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玉水村菜农刘思明一边采摘丝瓜一边说,再过几天,丝瓜下架后就移栽晚稻,每亩稻谷产量不低于中稻,早春大棚瓜菜还可收入万余元。
这种种完瓜菜种水稻的菜稻轮作模式,在玉水村已受农民“追捧”了20年。这些年,尽管好多村里人都外出务工或进城安家,但玉水村依托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全村菜稻轮作面积始终保持在1000亩以上。
20年前,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玉水村党支部依托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地处镇郊等优越的地理条件,巧借“土地”做加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提高土地复种率方面下足功夫,引入了菜稻轮作模式。通过开展优质水稻和早春甜玉米、豇豆、苦瓜、辣椒、番茄等多季节、多元化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逐步探索出了“菜—稻—菜”一年多熟的种植模式和产业格局,实现一地多收,既保住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更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为了推动菜稻轮作模式的顺利实施,玉水村党总支在党建引领下,成立了玉水村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农综开发等项目,发动群众参与兴修水池沟渠、产业道路等基础设施,确保了土地“能排能灌、能水能旱”。此外,合作社还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建立了100亩的早春大棚蔬菜育苗中心,在满足专合社用苗需求的同时,通过批发卖往周边集镇,增加了专合社的收入。
玉水村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还通过举行群众会等方式,引导群众在当季统一种植2至3个不同品种蔬菜。这一做法不仅降低了单一蔬菜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还提高了蔬菜种植的规模化水平。同时,合作社还积极联络客商,打开销路,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将蔬菜销售出去,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黄春介绍,这些年里,该村通过完善道路、肥水一体化等基础设施,菜稻轮作种植模式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响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村菜稻轮作种植面积保持在1000亩以上。刘思明是最早加入专合社走上菜稻轮作的村民。通过“菜+稻+菜”轮作,年年实现增产增收,如今亩均收入年年都超过了1万元。
“菜稻轮作模式好不好,答案就在农民的笑容里,数据也最能‘说话’。”白节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技术员焦德华告诉笔者,这种菜稻轮作模式可谓一举多得,蔬菜收获后的菜叶和稻谷收获后的秸秆都留在地里,变身上等绿肥,让蔬菜和水稻的用肥量大大减少,且有效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和菜稻的产量及品质。通过这几年对玉水村菜稻轮作模式的监测发现,其田间病虫用药量减少20%左右,蔬菜增产10%以上,有效解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土地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粮食提质、土地增效,让一亩稻田真正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