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莲 周丽惠 郑成 记者 程海英 文/图)苕粉是泸州人餐桌上的“常客”,色泽晶莹剔透、口感软糯香滑的手功苕粉最受宠爱。独到的口感来自复杂的制作工艺,品质优良的手功苕粉需经过洗苕、磨浆、滤渣、沉淀、打芡、揉粉、掌粉、出粉、晾晒、分理粉线等十余道工序才能成粉。这种极具民间特色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的百姓就有将红苕加工制作成苕粉、干薯条等干粮的传统。清嘉庆《纳溪县志》记有“红苕半年粮,海椒当衣裳。”背靠高山清泉的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松林村避开土多田少地貌劣势,引种进了适应当地沙土壤的板栗苕,制成的苕粉更加绵、柔、细、长,经煮不烂,年久清香,逐渐成为川滇黔边地方名优土特产品。机械解放劳动力尽管手功苕粉名声在外,可复杂的手工制作工序,不仅对制作手艺较为考究,对制作者的体力和协作能力要求更高,长期以来许多农户依旧依靠原始的石磨火煮进行生产,不仅质量得不到保证,产量也很小。随着当地外出务工的青壮劳力增多,留守在家的农民种植的板栗苕只能部分用于加工苕粉自己食用、零星售卖,更多还是做成低附加值的饲料。“要制出优质苕粉,首先淀粉要好,不能有异味,不能掺杂泥沙。以前用人工洗红苕,不仅费时费力,过程中泥沙掺杂,也难清除干净。成品苕粉的色泽发乌且不够莹透,粉条中偶尔会含有遗留砂砾,在煮制过程中也容易断结,苕粉的品质不很稳定也很难量产。”松林村有名的打古手功苕粉传承人杨中成拿着粉瓢,边准备边介绍道。一旁的村民分工有序,有的开始揉搓粉团,有的按照杨师傅的指点掌控灶台火候。等杨师傅站在热气升腾的大锅后,揉好的淀粉团被分成小碗大的淀粉粑,一个个被递到杨师傅手中。杨师傅把淀粉粑装入粉瓢,用力均匀地击打,淀粉便均匀地流入下方的沸水中,通过冷却、漂洗、撕晒等工序,亮晶晶的粉条便被制作出来了。“之前我自己洗红苕累都不摆了,关键是粉碎磨浆,两个小伙子配合起来都吃力,一个人摇滤架,一人提水冲渣。”一轮制作完成,从板凳上歇下来的杨师傅比划道。“现在电动机械逐渐在淘洗、磨浆、滤渣过程中应用起来了,以前需要青壮劳力才能干的体力活,现在留守的老人家也能干地顺手了。粉的品质还有了大幅提升。”“以前不要说用机械了,供电不稳定,头上一盏电灯,桌上还要点起一盏煤油灯,屋头才勉强有些光亮!”看着一旁响着轰隆声的青切苕粉机,站在亮堂的院子里,村民李政国接过了话匣子。“这几年供电改善了,我们也用上更稳当的机子了,不止红苕洗得更干净,用新机器打红苕,磨浆和过滤一步到位,红苕浆还磨得更细、出得更多、更干净,苕粉产量起来了,人还不像以前那么累,大家卖苕粉腰包也都鼓起来了!”致富添加新砝码做优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增收,松林村村民用行动书写起致富经。李政国家今年一共做了500斤苕粉,能增收近万元左右,做苕粉剩下的苕渣也被充分利用起来做饲料。此前,由于儿子儿媳外出务工,老两口留守乡里,每年依靠种地收入仅仅只有几千元。如今,依靠做红苕粉的收入,不仅可以生活无忧,余钱还能贴补小两口。松林村目前约有300余户类似李政国这样的村民在制作手功红苕粉。做红苕粉的人多了,红苕种植面积也在原基础上扩大了近300亩,现达2000余亩。每年12月后,松林村便进入生产手功苕粉的高峰期。青切苕粉机和打浆机等设备轰隆隆开动起来后,当地电网也迎来了用电负荷高峰期。为更好地为村民苕粉旺季增收提供可靠电力服务,国网泸州供电公司的客户经理也加大了到村民家中开展线路检修和用电设施隐患排查工作的力度。2002年以前,打古镇还属于还属于小水电供区,电力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造成村民用电难、用电贵的局面。国网泸州供电公司接收小水电供区后,打古镇开始纳入电网改造“一镇一站”的规划中。十多年来,打古镇的电杆越来越多,电线越来越粗。2013年,随着35千伏打古变电站在打古镇正式投运,村民们也从“用上电”走进“用好电”时代。乘着农网改造的东风,2015年以来仅在松林村,变压器从原有的4台增加到现在的9台,改造、新建10千伏线路10.7千米,总投资360余万元。供电稳定了,手功苕粉制作工艺中开始不断引入机械,不仅减轻了李政国这样农户的劳作压力,杨中成和其他师傅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在古法技艺基础上,从口感、外观等方面对手功苕粉的质量和品相进行改进。现在,打古的手功红苕粉,不仅成品更细长、颜色更加晶莹剔透,久煮也不会轻易断掉,存放周期变得更长。有些心思活泛的村民,开始在规模、品牌和效益上做文章,尝试引进苕粉切割机将苕粉根据品质分段,进行二次加工包装后投入市场,带来更多收益。正如打古镇政府门前手功苕粉文化广场上金色粉锅凤凰雕像寓意的那样,粉锅飞出金凤凰,饱含着打古人民做强做大手功苕粉产业,共建中国手功苕粉之乡,同享美好幸福生活的深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