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旋 记者 程海英/文图)天凝地闭,风厉霜飞。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首季“高粱+蔬菜”轮作试验作物迎来丰收,二郎镇农服站的工作人员们一边忙着指导农户采收、清洗、打包,一边对接帮销企业,打通田园蔬菜“销路”,展现出一幅凛冽不失温存的画卷。
“以前一到冬天,土地基本就空出来了,有时候种些蔬菜,吃不完又烂在地里,太可惜了!今年高粱收割完后,镇上下来动员我们种蔬菜,提供免费的种子和技术,还帮我们对接销路,不仅把土地有效利用起来了,还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二郎镇文明村一组乡贤人士种植户陈福梅说起今年二郎镇开展的“高粱+蔬菜”轮作试验,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二郎镇不断深化三产融合互动,在脱贫地区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上奋发蹈厉,培养了一批田坎上的“尖兵”,构建出“万亩千亿”大平台,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
强底子,化身技能支撑杆,产业筋骨“壮起来”
“今年是个丰收年,多亏了农服站的技术人员下来指导我们红粮种植,从打土、起埂、施肥、盖膜等方面手把手教学,我家的红粮亩产最高的有八百多斤!”铁桥村致富带头人安美宽今年开荒种植了26亩红粮,总产量1.3万斤,光是红粮一项收入就有5万余元。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是写好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二郎镇立足实际,抢抓机遇,构建起“一区两带八基地”产业发展格局,二郎农业人接过产业振兴的接力棒,在田坎上比战力、送技术到农户,不论刮风下雨或是烈焰晴空,只要农户需要,他们就在。他们是群众身边的“乡贤人士” “土专家”“田秀才”,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办实事,为民解心忧”,把责任和担当刻进田间地头,共引导培育农业产业园15个,建成优势特色产业基地4万亩,打造“二郎醉牛”“淳意甜橙”“颐红香桃”“风光土鸡”“玖椹酒”等特色品牌18个,带动实现农业产值近3亿元。
想法子,化身市场引路人,农民腰包“鼓起来”
“如何把农民吃不完的蔬菜变成商品,变成群众增收的渠道,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如果你刚好需要,群众正好期盼,我们愿意为大家搭桥。农服站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参与到二郎镇农产品销售中来!”二郎镇农业农村服务站站长胡雪的朋友圈被大家称作农产品“营销号”,动态发布镇内产销需求信息,为二郎农产销售开辟了“线上战场”。
助农增收,其乐无穷。今年以来,二郎镇农服站成立了甜橙、香桃、红粮等农副产品“销售团”,聚焦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积极奔走对接,找销路、促增收、助振兴。通过农产品产销对接、特色农业品牌实体展销等形式,成功帮销甜橙33万斤,香桃10万斤,萝卜干4万斤,蔬菜1.5万斤……带动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甩膀子,化身三农服务者,乡村风貌“靓起来”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新征程上,二郎农业人将把‘三农’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让农业质态更优,农村气质更佳,群众收入更高。”二郎镇少数民族干部、人大专职副主席杨芳说道。
高标准农田“百日会战”、制止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清河护岸专项行动、农村“三大革命”、秸秆综合利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今年以来,二郎镇农服站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开拓创新,成功召开了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流动现场会,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优势,美丽乡村建设展现新风貌,农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乡村善治体系构建新格局,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必须在农村铸就一支‘爱农民、爱农村、爱农业’的农村队伍。今年,郎酒荣获‘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荣誉称号,以二郎为中心的古蔺县高粱现代农业园区创成泸州市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成绩凝结群众的汗水,硕果饱含干部的付出,我们干部的‘辛苦指数’,必能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地方的‘发展指数’。”古蔺县副县长、二郎镇党委书记梅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