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感谢你们志愿服务队,不然光靠我这个老太婆和儿子儿媳三个人,等我们把这100多棵早熟枇杷摘完时,早就错过了卖上好价钱的销售旺季。”在果香四溢的枇杷山上,纳溪区新乐镇金凤村的留守老人唐华进激动地对前来帮自己采摘枇杷的镇村“志愿服务队”的乡贤们说。金凤村是纳溪区的生态枇杷种植基地,目前全村种植枇杷超过了1000亩,每年枇杷给村民带来的收入达到500余万元。今年65岁的唐华进是村里的枇杷种植大户,共有20多亩,其中“早钟六号”等早熟枇杷就有近4亩,可采6000多斤。她儿子儿媳一直在外务工,只有在农忙时才回家,但留守家中的唐华进老人并没有放弃对这片枇杷的精心管理,在枇杷套袋等季节,她就请周边乡邻帮忙。但是,这两年村里的种植规模进行了扩大,每到枇杷成熟的季节周边乡邻都要忙于自家枇杷的采摘,唐华进老人都要面临因缺少人手而影响及时采摘销售的难题。今年,眼看着悉心打理的早熟枇杷已经成熟,却因人手不足无法及时采摘,市场上枇杷也是一天一个价格,唐华进老人心急如焚。得知情况后,新乐镇机关党支部和金凤村党支部立即组织10多名乡贤和党员干部组成“志愿服务队”来到唐华进家,帮助她采摘枇杷,并利用身边资源积极宣传,协调解决枇杷采摘、销售的难题。“枇杷枝丫要留长一些,手不能捏枇杷,要拎枝丫,这样枇杷保鲜,存放时间才能达到一周以上。”早上9时许,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乡贤们挎着篮子,拿着专用水果剪子爬上了枇杷山。大家分工明确、井然有序,一人用铁钩拉下沉甸甸的枇杷枝丫剪枇杷,一人举着篮子在下面接应,按照唐华进的讲解,剪枇杷留一节枝丫,拎着枝丫轻轻地放到篮子里,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枇杷摘好之后,志愿者们有的挑、有的拎,一起把采摘好的枇杷运回家中再进行分拣、包装。为了帮唐华进缓解枇杷销售的燃眉之急,乡贤们除了联系公司企业等前来认购枇杷,自己也积极认购了200多斤枇杷,并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形式,进行推广销售,拓展销路。在外乡贤们看着朋友圈的动员信息,也纷纷下单,既帮助了老人,自己也能尝尝家乡的味道。经过一上午的努力,志愿服务队共计抢收枇杷1200多斤,并全部联系到了买主,切切实实解决了老人的燃眉之急。“接下来,我们将依托政府机关各支部和各村、社区的党员、乡贤来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推广面,积极探索服务模式,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心守护、人居环境整治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农增收,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新乐镇党委书记张瑜表示。(供稿:纳溪区委统战部 施雪 刘晓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6
近日,合江县石龙镇家合村引进规范化、样板化的移动菌菇房软硬配套设备正式动工安装。在安装现场,工人们正在菌菇房壁板间有序作业,现场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现在,工人主要进行菌菇房外部安装,接下来是内部水源、电源的接入,以及通风设施、水帘等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预计5月初菌菇房可以全面投入使用。”家合村村干部蒲书桥介绍到。据了解,这是石龙镇家合村与台商合作的项目,为紧跟“川台乡村振兴合作试验园”的建设步伐,石龙镇积极引进台资企业,打造村企共建特色菌菇基地。家合村负责对接有意愿的农户种植食用菌,台企负责提供菌棒及全程技术培训指导,同时对产出的菌菇按合同价进行统一回收。下一步,石龙镇家合村将搭建出食用菌出菇房7个、冷冻房1个,预计生产周期从半年缩短至40天左右,产量也比传统方式提高5倍多,每7天为一周期,每周期可出菇2000余袋,年产值可达20万元左右。该菌菇房基地的开建,将书写川台合作新“菇事”,让小小的菌菇撑起村民增收的“致富伞”,激发乡村振兴合作发展的新“蘑”力。(供稿:合江县石龙镇 刘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6
“泸稻”同心,共赴振兴。近年来,泸州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定扛牢托底性帮扶工作主体责任,按照“稻城所需、泸州所能”,投入精准援建资金,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助农增产增收,全力助推稻城县产业振兴。稻城县吉呷镇巨水村,海拔较低,非常适合发展林下养殖产业。泸州市结对帮扶工作队通过前期深入调研,精准投入援建资金340万元,建成了稻城飞鸡繁育基地。如今,在稻城县吉呷镇巨水村稻城飞鸡繁育基地,崭新的养殖厂房紧密相连,成群结队地“稻城飞鸡”在基地里觅食,稻城飞鸡养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小举措彰显大效益。如何发挥稻城飞鸡繁育基地带动作用是关键。为此,工作队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村集体公司、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各方的互利共赢。引进稻城县全通养殖专业合作社入驻基地,合作社发放鸡苗给各个农户,由农户负责养殖,合作社进行指导,养成商品鸡后,由合作社负责定向回购。通过这种方式,巨水村集体公司每年可获得租金3万元,稻城飞鸡养殖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我们除了提供鸡苗以外,还要对农户的养殖过程进行跟踪管控,比如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和防疫服务,既能提高鸡苗的成活率,确保养殖户的效益,又能确保稻城飞鸡的品质。这样的养殖模式对于养殖户来说是无忧无虑、只赚不赔的大好事。”稻城县全通合作社负责人呷洛说。从发放鸡苗、提供技术指导、防疫服务到统一回购,一条龙养殖服务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养殖稻城飞鸡的积极性,目前,巨水村几乎家家都养殖了稻城飞鸡,群众又多了一条增收致富路。(供稿:纳溪区委统战部 刘跃先)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返乡种无花果确实有账可算,依托科技创新进行立体套种,既增加土地的复种指数,无花果也能多收一季。”4月11日,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普潮村返乡农民朱秀洪的无花果基地,他一边查看长势喜人的无花果,一边欣喜地介绍。这两年,朱秀洪创新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无花果行间闲地进行循环套种,实际亩收入达到了1.8万元。朱秀洪展示采用“大树模式”种出的春果。采用“大树模式”三季收入可达1.5万元  一般无花果上市时间最早也要在7月中旬,然而,朱秀洪这两年采取“大树模式”种植的无花果,提前到了5月下旬就上市,足足提早了50多天,而且市场价格更是卖到了25元/斤。“大树模式”亩均产量按200斤计,可实现亩均收入5000元左右。  今年58岁的朱秀洪2014年在外打工时,了解到无花果的种植前景。于是,他返乡流转了50多亩土地,引进了威海青皮、波姬红、金傲芬、黑珍珠等优良无花果品种,进行规模种植。  2017年,朱秀洪在山东等地考察时发现,有很多地方村民种植无花果竟然能收获三季,即春果和夏秋果。特别是春果,提早了近两个月在5月上市,达到了25元/斤,价格是平时的好几倍。于是,2017年9月,朱秀洪在管理修枝时就采用了“大树模式”,蓄留了10亩无花果老枝。所谓“大树模式”,就是上年秋季9月在对无花果树修枝时,蓄留好老枝,作为春果枝。开春后,老枝枝节处就会长出春果,可以整整提早 50 多天上市。2018年所结的春果,收获了2000余斤,平均每斤卖到了25元,亩均实现春果收入达5000元。  这几年,朱秀洪采用“大树模式”种春果,亩均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加上夏果和秋果两季至少1万元的收入,每亩无花果三季收入可达1.5万元。”朱秀洪喜滋滋地说。探索循环套种无花果闲地增收多  近日,笔者来到朱秀洪的无花果园,除了枝繁叶茂的无花果树映入眼帘,果树行间套种的糯玉米也陆续进入抽穗期了。朱秀洪的喜悦溢于言表:“去年以来,我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将这些行间的空地利用起来春种糯玉米、秋种大豆,糯玉米和大豆循环种植下来,每亩又增加了3000元左右的收入。”  虽然无花果年年获得丰收,但由于无花果不能密植,其株距间的空地却一直闲着,1亩无花果园有近50%的行间空地。朱秀洪说,他去年试着在无花果地头循环套种一季糯玉米和一季秋大豆,探索“果园循环套种糯玉米+大豆”栽培模式,实现糯玉米和大豆双增收。  为了确保糯玉米在5月上市卖上好价钱,朱秀洪在1月就开始集中育苗,2月下旬开始采用地膜移栽。其间,每株糯玉米还需施足基肥,让其实现“一根笋”式生长,亩均鲜玉米棒产量达500斤。由于套种的糯玉米香甜可口,在市场上均价达4元,亩收入可达2000元。糯玉米收获后又套种一季秋大豆,亩产按 200 斤、5元/斤计,又可以实现增收1000元。这样,一年下来,朱秀洪种植无花果加上循环套种,实际每亩收入达1.8万元。  “利用无花果树间距循环套种‘糯玉米+秋大豆’模式,最大化盘活了土地资源,让土地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实现了粮增产钱增收。”况场街道农技服务站站长康健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6
正值播种的黄金时节,广袤的大地上绿意盎然。走进古蔺县金兰街道新店子村,一片“特殊”的小麦地里正在上演着一场科技与传统交融的播种大戏。新店子村的小麦地并非寻常之地,它是土壤改良试验的示范田。走近这片土地,只见小麦被精心划分为不同的种植区,村民们正忙碌地挖土施肥,准备新一轮的播种。与此同时,农技员们也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为村民们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经了解,这里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联合中国农科院环发所、西南大学、重庆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共同参与的土壤改良重点研发项目。其中,四川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负责的西南酸性黄壤土壤有机质和产能协同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新店子村开展为期三年的技术示范工作。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万学介绍道:“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技术示范,提升周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省农科院的工作人员们利用有机肥和复合肥,结合技术支持,致力于改善古蔺山区的酸性黄壤土地。经过三年的项目实施,他们期望实现示范区有机质含量提高10%,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5个单位,主要作物产量提升20%的显著成效。这一成果不仅将直接惠及示范区的农民,还将通过辐射带动效应,提升周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整个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而在这片土地上,高效轮作模式与现代农业机械的结合更是锦上添花。村民们采用了流转土地的方式,精心规划了作物的种植顺序,实现了土豆、花菜、甜荞、苦荞、麦子、高粱一年三季轮作。据新店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冷中俊介绍,通过这种套种模式,一亩地的高粱产量可达600至700斤,荞麦产量300至400斤,小麦也能达到300至400斤的产量。一年轮作三次,一亩地的收入便能稳定在3500至3800元左右。此外,村上还引入了插秧机这一现代化农机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插秧的效率,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插秧,效率整整提升了一倍。插秧机的使用不仅减轻了村民们的劳动强度,还确保了插秧的准确性和均匀性,为后续的作物生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片土地上的创新实践,不仅展示了土壤改良技术的成果,也彰显了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力量。在这里,科技与传统耕作智慧相融合,共同绘制出一幅丰收的美丽画卷。村民们通过辛勤的努力和智慧的运用,正在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供稿:古蔺融媒体中心 刘媛 韦红莉)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2
2024年4月11日,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神臂城镇高陵村,党员志愿者和村民抢抓时节移栽有机高粱。      党员志愿者和村民抢抓时节移栽有机高粱    眼下,正是高粱种植的最佳时节。神臂城镇高陵村已连续多年与当地著名酒类企业联姻,开展“企业+村集体+农户”共同协作模式发展有机高粱种植,稳定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的经济收入。今年全村将种植有机高粱3500亩,预计产量达到700吨,产值600万元,户均增收4500元。(供稿:合江县人社局 李贵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2
4月11日,在纳溪区安富街道桂花村八社的香椿基地里,20多名当地村民正在忙碌,有些村民在牵线、有些村民在挖坑、有些村民正在栽种香椿苗,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我从去年以来,就一直在香椿基地上班,每个月要干20天左右,每天6—8个小时,能够挣到60—80元,一个月下来,能够挣到1200元左右。” 桂花村八社村民叶绪珍笑呵呵地给笔者算了一笔帐。采摘香椿顾家和挣钱一举两得叶绪珍今年48岁,以前和丈夫何生华在外务工,由于去年8月要回老家照顾孙子读书,所以就没有外出务工了,何生华在纳溪附近打零工。她刚回到家里,除了种点蔬菜、养点家禽之外,每天的空闲时间多,基本上都没有啥子事情可干。后来村干部在桂花村当家人微信群里发布香椿基地需要人员帮忙除草、施肥和管理香椿苗,每个月结一回工资,工资有1200—1600元左右。“我认为我可以在香椿基地干活,把时间统筹安排一下就得行了,你先把孙子送到学校,我在家里把家务处理好,然后我就到基地帮忙干活,每天还有收入。” 叶绪珍和她老公商量。就这样,叶绪珍就通过村委会的协调,与泸州乾惠香椿芽种植专业合作社签定了用工合同,在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香椿管护工作。每天,叶绪珍早早起床,煮饭、扫地、吃早饭、送孙子上学……,把家里的家务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把家庭照顾的妥妥的。然后,又急忙赶到香椿基地干活。在家门口就业一年挣1万多每年2月底至3月底是香椿采摘季节,每颗香椿树上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嫩红的椿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独特味道。“最初的采摘期,每公斤香椿市场价可卖到150元左右,每亩纯利润可达7000元左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加工的香椿酱除了销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到了韩国、日本,市场前景相当好。” 桂花村党支部书记段然说。据了解,桂花村香椿基地是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和泸州乾惠香椿芽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现流转土地380余亩,流转金13万元左右,村集体公司每年收管理费6000元左右;今年已投产100余亩,收获了4000多斤香椿,主要发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香椿基地为该村解决剩余劳动力100余人再就业,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我在基地里干活,一年可以挣12000元左右。”叶绪珍满脸笑容给大家算了一笔收入账,“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预计2025年春季,基地的香椿能达到产量每亩300至400斤,总产量在10万斤以上,预计全村村民可获收益120万元左右。”安富街道农业农村工作分管领导、人大工委主任杨波说。(供稿:纳溪区安富街道 肖光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2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古蔺县紧盯11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6.05万吨总产量目标,多措并举扎实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春耕备耕工作自3月中旬全面铺开以来,全县已经完成了80%以上的播种任务,进度条正加速拉满中。清明后,乌蒙山间土润地肥、气温适宜,正是春耕备耕的有利时期。4月10日,记者走进古蔺县皇华镇龙田村,只见农机手正娴熟地驾驶着平地机在宽阔平坦的土地里来回穿梭,所经之处土地平整、质地松软,新农具刷新春耕新速度。“我们今年新引入的这种激光平地机能够快速‘削峰填谷’,调平地块。为了抢抓有利时期春耕备耕,我们还同步投入使用了平地机、打浆机、打土机、挖掘机等近30台。”古蔺县皇华镇龙田村党支部书记周旺盛介绍说。好秧一半稻,苗好三分收。同一片土地上,山地水稻集中育秧也正在有序进行,50余名育秧工人开足马力忙育秧,农技人员蹲点全程指导。“一是选良种,二是提技术。”古蔺县皇华镇农业农村服务站站长王刚勇简明扼要地点出重点。推动新品种落地、新农艺见效,以标准化集中育秧打牢高产基础。今年,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古蔺县皇华镇通过多方论证,选取了适合在半高山推广的水稻品种是一级优质稻泰优2903,其具有抗性强,分蘖强,产量高等特点。同时选择采用旱育抛秧技术,即把种子育在育秧盘内,再放到苗床地上培育,待35天左右再移到大田抛秧,这样能大大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存活率,还能节约一半以上的人工。“大块头”农机挺进山区,高山水稻实现规模化种植的背后,高标准农田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当前,古蔺县皇华镇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重要使命,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管委会+村集体公司+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模式,聚焦龙田坝子、利河等核心区,种植优质水稻1600余亩,并同步辐射带动周边种植高山水稻、玉米、大豆等10000余亩,全力打造古蔺县皇华镇天府粮仓现代化农业园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古蔺县皇华镇马不停蹄。“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推动使用播种机、插秧机、初加工机等机械设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背景下,引入智慧农业,不断推动种收全过程机械化、信息化,稳步推动山地水稻产业提质增效。”古蔺县皇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榆表示。今年来,古蔺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持续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春耕“新画卷”,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我们还将持续抓好春耕备耕、抓好试验示范、抓好技术指导、抓好防灾减灾,力保粮食安全。”古蔺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室陈晓东说。(供稿:古蔺县融媒体中心 蔡琳 杨义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光荣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抢抓农时不负春,田间地头助耕忙。近日,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三江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者们走进田间地头,帮助村里的劳弱户家庭播种玉米,助力春耕生产。  笔者在田间看到,身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们分成4个小组,每组由3名党员、2名志愿者组成,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拿起锄头挖土,有的负责打窝,有的忙着播种,田野上一派热火朝天忙春耕的生产景象。  “现在是玉米播种和移栽的时节,家里又缺人手,有了党员、志愿者们的帮忙,原本要好几天才能播种完的玉米,今天就全部种完了。”今年62岁的该村4社村民朱德银感激地说。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动员党员干部、志愿者、农技人员组成助农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春耕生产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做到知农事、懂农情、解农忧,助力乡村振兴。”该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2
“吃枇杷啦!”4月9日,位于龙马潭区特兴街道长安社区光虎农场的枇杷园里,黄澄澄的枇杷挂满枝头,游客们穿梭树下,品尝今年的第一口枇杷。放眼望去,成片的枇杷树郁郁葱葱,枝头上缀满了纸袋,果农们仔细观察,将包裹枇杷的纸袋摘下。游客们手提篮子,穿梭在枇杷树之间,将一颗颗“金果子”摘下,享受着甜中带酸的美味。枇杷成熟“想不到今年这么早就能吃上枇杷了,趁着今天天气好,我们特意过来吃上今年的第一口新鲜枇杷。”特意来采摘早一批枇杷的市民姚雪琳展示着她刚刚的“战果”,“这种已经去掉袋子的枇杷就是可以采摘的,又大又甜,每个都有100克左右,我们每年都会和家人朋友一起来尝鲜。”据光虎农场主喻云琼介绍,枇杷因果肉鲜嫩多汁、味道甜美可口、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青睐。一般的枇杷都是立夏左右开始成熟,农场现在成熟的枇杷品种是早钟6号,具有早熟、大果、优质、丰产性好等优点,比一般品种早熟20天左右,价格也更贵些,能卖到20元一斤。“我们共种植了50亩枇杷,其中早钟6号枇杷种植了20余亩。与往年相比,今年天气更温暖光照也比较足,枇杷大约提前了1周的时间上市。”喻云琼告诉记者,早在清明节前,早一批枇杷就开始陆续成熟,目前已通过现场采摘和线上销售的形式卖出1000斤左右。“为了方便管理,我们特意把早、晚熟品种搭配种植,让枇杷分批次成熟,也是为了让大家在5、6月也能来采摘新鲜枇杷。”喻云琼说。游客采摘枇杷    据悉,当下正是特兴街道的枇杷文化节,即日起至6月都可前往特兴街道采摘枇杷。在特兴街道,除枇杷外,还有草莓、蓝莓等丰富的果品观光采摘资源,可在不同的季节为市民提供不同的特色乡村观光旅游场景。近年来,龙马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发展近郊游,促进农旅融合,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增收致富。(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谢汶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1
为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开展油茶种植,助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合面镇通过免费发放苗木的方式,把种苗送上门、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真情、温暖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经济树”上结出“黄金果”,让群众直接受益。发苗现场,一捆捆油茶苗堆放在一起,前来领取树苗的村民们有的在搬运油茶苗,有的在进行领取登记,有的在咨询种植注意事项,场面十分热闹,前来领苗的小推车、三轮车、皮卡车络绎不绝。油茶种植现场    胡站长介绍说,“三华系列油茶生长快、产量高、果油率高、抗性强,耐高温高湿,与山区的土壤气候相适应,发展前景广阔,经济价值高。一次栽种、多年收果,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油茶生长成林后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发苗结束后,数十名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前往双凤村种植基地开展油茶种植活动。植树现场,干部群众、志愿者们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队,挥锹挖坑、分苗定植、扶苗填坑,每个环节衔接有序,配合默契,现场一片繁忙有序、干劲十足的景象,一株株嫩绿的油茶苗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机。副镇长、人大代表李想也到群众身边讲解油茶种植技术,群众表示受益匪浅。“给它踩实,边上要适当踩一踩,踩大一点点,然后再把土覆盖上去,堆成一个小土堆……”合面镇林业站站长胡福刚在基地里指导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们栽种油茶苗。连日来,合面镇的油茶种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据悉,合面镇陆续将3.1万余株油茶苗免费发放到群众手中,计划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200亩。下一步,合面镇将继续采取“党建引领+大户联动+群众参与”的紧密型联农带农模式,着力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多形式多措施扩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供稿:纳溪区合面镇 董思孟 秦小红)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1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一场春雨悄然而至,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黄金时节,为保障好群众的菜篮子、粮袋子,纳溪区上马镇把当前春耕生产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组织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乡贤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助力春耕发展。“春季是农业生产的黄金时期,近期连续降雨,为春耕备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将持续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资源富集优势,广泛联系基层统一战线各界人士,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抢抓春耕备耕大好时节,加强工作调度,加大服务力度,切实增强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信心,为今年粮食丰收、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上马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下一步,纳溪区上马镇将继续发挥统战基层人士的示范带头作用,持续开展多样化助力春耕生产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难题,为扎实推进春耕生产工作贡献统战力量。(供稿:纳溪区委统战部 孙学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0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光明媚,生机勃勃。在合江县真龙柚现代农业园区,万亩真龙柚花迎风绽放,纯白色的柚子花隐藏在葱郁绿叶间,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眼下正是真龙柚授粉的好时节,园区里一片忙碌的景象,由真龙镇乡贤志愿者组成的6支队伍正帮柚农进行人工疏花授粉,力保今年真龙柚增产增收。在真龙镇瓦房村,像刘伟华这样的种植大户都忙着春季真龙柚疏花授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往年这个时候我都加班加点干,生怕下雨影响授粉,但是今年乡贤来帮我咯,我们十多个人很快就干完了!”刘伟华开心地说道,“我家种了200多株真龙柚,基本都是老树子,属于盛果期。前两天镇乡联会走访到我家,我反映了疏花授粉的困难,这两天他们就组织代表来帮我一起干。这些乡贤都拥有非常丰富的种植经验,他们传授了我很多新的种植技巧,我真的太感谢他们了!”真龙镇作为赤水河流域真龙柚核心示范区的示范片建设区域,是真龙柚原产地和主产区,目前全镇真龙柚发展面积达到5万亩,年产量达3800万公斤。近期,乡联会成员下乡传授春季管护经验时收到了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近期多雨天气导致真龙柚授粉来不及。于是乡贤会立即组织了34名有种植经验的乡贤志愿者,分为6个队伍到各村开展疏花授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有迫切需求的种植户进行授粉,受到柚农的一致好评。近年以来,真龙镇积极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围绕真龙柚、荔枝等产业发展,探索真龙镇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路径,努力引导乡贤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和“领路人”。(供稿:合江县真龙镇 曾稀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0
春风又绿江南岸,万顷波涛绿浪涌。又到了春笋丰收的季节,合江县凤鸣镇充分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试点打造竹笋两用林,“以竹富农”“以竹兴旅”,延长竹产业链,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走进凤鸣镇金龙湖村,漫山遍野都是苍翠欲滴的楠竹林。一大早,乡贤志愿者们就在连片的竹林里挥锄挖笋,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每年,金龙湖村农户的收入除了售卖楠竹,另外一笔收入就来自应季的冬笋和春笋。家住金龙湖村8社的村民蔡大平说:“我一个冬天可以挖到一千多斤冬笋,市场价十来块钱一斤,就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春笋可以挖个七八千斤,每斤卖一块多,就有七八千块钱收入。冬笋和春笋加起来,一年大概能挣二至四万元不等。”凤鸣镇金龙湖村文书黄祥书说:“近些年来,金龙湖村通过对竹林的集中丰产培育后,竹材的亩产量从2吨增长到了2.5吨。今年金龙湖村还试点打造了1000亩竹笋两用林,在不伤害竹材的基础上,每亩竹林可以多挖300斤左右竹笋,增加了群众的收入。”金龙湖满山的鲜嫩春笋不仅让农户们增加了收入,更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吸引了不少游客开车自驾,在游山玩水赏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到山上挖笋尝鲜。合江县凤鸣镇森林覆盖率达68%,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2万亩,有8万亩优质竹资源,林下经济产业特色明显,素有“竹筷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凤鸣镇围绕竹产业,延长竹林附加产业链,做足了“竹文章”,除了培育笋用林“以竹富农”“以竹兴旅”,丰富的竹资源更支撑着一年四季的竹产业发展,种植培育了林下中药材黄精、重楼等1000余亩,林下生态种植年产值约2亿元,吸引不少乡贤返乡创业,大力发展竹片、竹筷、竹木等竹制品加工企业,年产值约5000万元。合江县佳玮竹制品厂负责人、乡贤刘远江说:“我2008年从广东回来后,就办了这个竹制品加工厂,主要生产一次性竹筷,销售给高铁、飞机和外卖这块的餐饮行业。我当时选择回凤鸣投资办厂,也是看中了这里丰富的竹资源,我的产品主要销往西南四省和西北地区,目前产量每天大概是120万双,带动就近20余户农户增收,每个月的营业额大概是80万,明年我们争取每个月的营业额达到120万元。”合江县凤鸣镇副镇长陈南芳说:“下一步,凤鸣镇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136’发展战略和‘1+3+N’农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好生态优势和竹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森林粮库’建设,用实际行动守住青山,抱得金山,持续开启绿水青山富民模式,全面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稿:合江县委统战部 窦林 祝菡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8
茶园春意浓,采摘好时节,纳溪区大渡口镇象鼻村的凤凰单丛迎来采摘旺季。近日,为帮助茶农抢抓时节采摘春茶,大渡口镇组织开展“助农采茶促民族团结”志愿服务活动,田园间尽显生机盎然景象。“茶叶的嫩叶要用指尖提,不能用指甲掐,掐过后的茶叶根部发黑,会影响茶叶品质……”采茶开始前,茶农手把手地教着采茶“新人”采摘技巧。掌握了采茶要领后,身着民族服饰的志愿者们纷纷化身“采茶工”,挂着茶篓,在一排排茶树前认真采摘着茶叶,只见他们双手上下翻飞,一捏、一提、一放,嫩绿的新芽便落入茶篓中。“民族服+春茶绿”交相辉映,成了春日茶山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悉,象鼻村全村种植凤凰单丛670余亩,含有锯朵仔、蜜兰香、姜花香等8个品种,每年可采摘4到6季,年产值近一千万元。为充分发挥茶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该村正在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基地基础设施和茶叶加工厂房建设。全面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象鼻村的茶产业知名度,塑造茶文化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象鼻村党总支部书记赵昌芬介绍,同时还能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各民族受益群众500余户、800余人,户均年增收2000元。近年来,大渡口镇大力挖掘茶产业优势,推动茶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通过党建引领、技术培训、志愿服务等形式,实现了茶农增收、企业增效、产业提速,为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供稿:纳溪区委统战部 张静欣 欧业红)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8
大地回春,农事渐起,当前正是种烟好时节。在古蔺县大寨苗族乡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烟农们忙碌的身影。烟农们正在有序地起垄、施肥、培土,呈现出一幅春耕春种的美丽画卷。小型起垄机来回穿梭,白色地膜随地形纵横起伏,烟农们低头挥洒汗水,耕耘希望……烤烟田里,一排排整齐的垄体映入眼帘。连日来,为抢抓墒情,不误时令,大寨苗族乡烟农正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抢抓时机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烤烟起垄覆膜待栽工作,为今年烤烟种植移栽打好基础、做足准备。“行距 120厘米,窝距 50 厘米, 起垄要做到土块细碎均匀,垄面平直,沟底深浅一致,同时要挖好边背沟和腰沟,方便后期以后排水防涝。”大寨苗族乡烟技人员罗水平向烟农介绍到。适时早栽是生产优质烟的关键一环。移栽前若下透雨,可在雨后及时盖膜,保墒提温。若无雨,要在栽烟时带足底水,栽烟后将地膜盖严。“要把膜拉直绷紧,确保紧贴烟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膜增温、保水、灭草的作用,确保后期移栽成活率。”大寨苗族乡烟技人员罗水平说。据悉,烤烟产业是大寨苗族乡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户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今年,古蔺县大寨苗族乡有烟农136户,种植面积 6000余亩,目前,已盖膜 4768 亩,推广农机盖膜 1365 亩,能够确保适时移栽,预计4月中旬陆续进入烟苗移栽阶段。(供稿:古蔺融媒中心 罗盼 支力 付宏 陈小玲)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8
时下,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期,走进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群众在翻地复垦、耙田插秧、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抢抓农事的忙碌景象。4月7日,泸州市纳溪区2024年春耕生产暨机插秧现场会在丰乐镇举行,机械化插秧、植保无人机施肥和病虫防控等以绿色增粮为引领的农业新装备登台亮相,为纳溪大春粮食稳产增收保驾护航。记者在丰乐镇万亩中稻再生稻示范区看到,广阔的田野上,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伴随着阵阵轰鸣声,数台插秧机紧锣密鼓地将秧苗整齐地插入大田中,植保无人机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缓缓升起在稻田上空盘旋,雾状药剂被均匀地喷洒在农田里......田间地头一派“铁牛”闹春耕的火热场面,勾勒出一幅繁忙的春耕画卷。“我种了500多亩地,以前用传统的人工插秧,每天一个人只能插一亩左右,费用在200元左右,现在,我采用机械化插秧,一天能够插10多亩,成本在110元左右,既节约了时间又减少了成本,增加了收入。”种植大户朱德刚表示。现场会上,大家观摩了水稻集中育秧基地及机插秧现场示范,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徐富贤就水稻机插秧优越性和育秧关键技术要点作技术介绍,并就秧床整理、秧盘摆放、土质选择以及秧苗后期管理等水稻机插秧育秧关键环节,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和讲解,进一步让农户掌握水稻机插秧、育苗的技术要领。“中稻再生稻"吨粮田"建设,要把握好播栽期,最适合的移栽期是4叶到4.5叶,机插秧是4叶左右,人工手插秧可以在4.5叶,每亩保证1.1万株。在施肥上,每亩田要保证施纯氮8至10公斤,纯磷4至5公斤,纯钾5至8公斤,就能达到吨粮田的肥水需求。”徐富贤表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也很关键,后期还要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在丰乐镇皂角村高粱规范化栽培现场,农技人员针对农户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切实为农户发展生产把脉问诊解难题和传经送宝献良策。近年来,在高粱产业发展过程中,纳溪区依托全国浓香型白酒原酒传统酿造基地优势,主动与酒业企业对接,推行酒业企业+合作社+高粱种植户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订单高粱种植,切实保障农户种植高粱的效益,帮助农户实现增收。开春以来,纳溪区多措并举,严把春耕“第一关”,加大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监管检查力度,确保农资供应充足。共开展农资检查32次,检查经营门店、企业131家;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春耕备耕技术指导,达300多人次。”今年,纳溪区计划粮食播种面积68.8万亩,其中春种春播面积59.8万亩,预计粮食总产28.5万吨。预计全区春耕投入各类旋耕机、插秧机等大中型机械200余台,其他各类耕种机械1.1万余台(套)。目前各地正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复耕复种、插秧移栽、农技指导等工作,为春耕备耕生产按下了‘加速键’。“纳溪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纳溪区持续紧盯粮食生产任务,稳定种植面积,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进行精耕细作,大面积提升水稻亩产量,确保顺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目标任务。春耕备耕期间,纳溪区还将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并强化红火蚁防控责任落实,推进红火蚁科学防控,确保春耕起好步,粮食稳产增收。(泸州市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王超明 韩沁 邱滟茹)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8
时下正是香椿上市的季节,在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桂花村的百亩香椿种植基地里,一排排香椿树上挂满了紫红、鲜嫩的香椿芽,散发着独有的清香,呈现出一派“椿”意盎然的景象。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其绿色、营养、保健的优点,迎合了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的新潮流。在纳溪区的香椿种植基地里,村民们穿梭在椿树间,忙着采摘第一把椿芽。据了解,该基地种植的红油香椿采摘时间在每年2月至4月之间,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目前,每公斤椿芽市场价为150元左右,现每亩纯利润可达7000元左右。加工的香椿酱除了销往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了韩国、日本。纳溪区安富街道桂花村香椿基地负责人谭文刚说:“目前我们种植了有380亩左右,今年是第一年投产亩产大概在100多斤,总产量在38,000斤左右,按照这个趋势明年能够达到300-400斤一亩,总产量在10万斤以上。”纳溪区安富街道桂花村香椿基地是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和泸州乾惠香椿芽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安富街道桂花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利平说:“香椿基地自从引进到安富街道桂花村村集体资产公司以后,解决了周边群众100余人的剩余劳动力,群众主要是在基地上进行施肥、管理、采摘,一个群众每年可以增收一万元左右。”作为目前泸州唯一的香椿出口基地,该基地还将开发出香椿油、香椿茶等系列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了。工作又固定,工资也可观,最主要的是,我们种植的香椿还能出国,很有成就感。”村民徐芬说。据了解,年近60的徐芳曾是传统农民,辛苦干活一亩地也就赚两千元,供养整个家庭很是吃力。土地参与流转后,夫妇二人选择到香椿里上班,用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发挥余热,幸福生活越过越红火。通过到香椿基地里工作而实现小康的不止徐芳一家。在纳溪区工商业联合会的推动下,“万企兴万村”行动吸纳了一大批在外成功人士返寒创业,这些在农村地区拔地而起的企业、项目不仅有力促进传统农民新型就业,还使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全方位大踏步前进。“在‘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号召下,我们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乡村同步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纳溪区安富街道桂花村香椿基地负责人谭文刚说。泸州市纳溪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胡正云说:“桂花村香椿基地是纳溪区‘万企兴万村’行动重点打造的基地之一,当时我们引进这个产业,就是看到了他们较好的销售渠道……目前来看国内外市场非常火爆,下一步纳溪区工商联将深入实施‘纳商带纳货’行动,进一步帮助香椿基地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纳溪农产品走出泸州,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近年来,纳溪区积极引导商会、民营企业家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以“助力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乡风文明”为重点,通过开展村企结对联姻帮扶、引金融活水浇灌、深化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乡贤回报家乡、消费帮扶等活动,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家)参与乡村振兴的新模式,鼓励企业(家)利用自身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为农村引进产业和项目,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供稿:纳溪区委宣传部 龙婧 肖光荣 周桢云 周俊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8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灌春耕正当时。4月1日,泸县三溪口水库宝藏干渠提闸放水,通过蜿蜒曲折的渠道,为广袤的农田送去清清的灌溉水,村民正抢抓农时整理农田,为插秧作好准备。华丰渡槽(夏廷贵摄)    泸县水务局机关三支部的党员志愿服务队沿着渠道巡逻,发现垃圾及时清除,发现渗漏险情及时上报。“三溪口水库的水每年在插秧前都会通过宝藏干渠放水过来,我们红木村农业灌溉用水不再难事儿了。今年全村计划栽种水稻2000余亩,再过十多天就可以插秧了,基本实现了全域灌溉。”泸县奇峰镇红木村党总支部书记、用水管理员李昌福见证了“国宝”渡槽为家乡带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收年。“三溪口水库的春灌放水按照先远后近原则进行,3月18日放水对远端的杨九干渠、兆雅干渠先放水。放水两个周后,开始对近处的宝藏干渠开始放水,目前宝藏干渠放水流量每秒约1.2个立方米,计划放水15天,放水总量预计150万立方米,可为奇峰镇阳高、红木、长林、宝丰、渔庆等5个村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泸县水库管理站站长吕享华介绍说。行走在宝藏干渠上,看到一座座坚实挺拔的渡槽。宝藏干渠是三溪口水库的三条干渠之一,干渠渠首在奇峰镇主干渠游院子处提闸分水,干渠总长度7.9公里,有支渠8条、19.3公里。共有游院子、六00、贺夕基、薄壳、四湾、李子山、王湾、胜利等10多座渡槽,这些渡槽都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其中横跨龙溪河的胜利渡槽和华丰渡槽建设规模宏大、施工难度大。胜利渡槽双拱桥设计,上层过水,下层过人,既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问题,也解决了输水灌溉问题;华丰渡槽长度1122米,最高跨拱高为39米,十分宏伟壮观。胜利渡槽和华丰渡槽2019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让文物继续“活”起来,泸县文物部门设立渡槽保护范围,派出专人进行监督保护,落实资金进行修缮;泸县水务局加强行业指导,属地镇加强日常管护,使这两座“国宝”渡槽运行40多年来,依然发挥着重要的输水灌溉作用,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受益面积2.5万亩,解决了群众生产用水难题,为人们看守护灌区粮仓。(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夏廷贵)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7
走进茅溪镇柏腊村野生杨梅林,放眼望去,成群结队地“跑山鸡”穿梭在树林之中,悠闲地觅食。乡贤唐德成告诉记者,自己有6年的养鸡经验,这些“跑山鸡”均是自己精心孵化的,每年只保持1000只左右的数量,确保养殖的“跑山鸡”只只体格健壮、毛色光亮。“我们的跑山鸡,以林下放养方式喂养,以玉米、土豆、红薯、野草为食,没有喂添加剂和激素,所以营养丰富又健康;因场地宽,土鸡每天可以自由的运动,这样一来,鸡的肉质更加紧致,口感更加细腻,所以很受消费者欢迎。”唐德成介绍。据了解,乡贤唐德成饲养的跑山鸡已得到村民的认可。下一步,他想把养殖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一起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供稿:古蔺县委统战部 唐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