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6月17日,四川省2025年化肥减量化工作培训班在成都市举行。大邑、三台、洪雅3个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中江、南部2个科学施肥增效“三新”集成配套推进县作科学施肥增效经验分享。他们的做法有哪些值得全省借鉴?水稻移栽前,未被翻压堆沤的绿肥植物——紫云英。受访者供图点污成金绿色种养循环织就生态链 作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大邑、三台、洪雅均成立县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等多部门力量形成协同推进机制;也同样注重利益联结机制构建,通过政府补贴、企业付费、农户参与的模式实现养殖、运输、种植主体的效益共享。但三地在创新举措上各有亮点。 例如,大邑采取由集体经济组织预收取养殖场粪污处置费,形成“政府补贴+养殖企业付费”机制,解决粪污乱排放问题。另外,大邑县农业农村局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方健介绍,当地创建中心,将畜禽粪污、秸秆等集中处理厌氧发酵,转为生物天然气、沼渣和沼液肥。 猪粮大县三台如何把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2.45%?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圣繁解答,秘诀是“养殖主体+三方机构+集体组织+种植主体”四方共建共享的粪肥还田运行机制。 通过当地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和种植养殖户积极参与,养殖主体节约粪肥处理成本10元/立方米,三方机构转运施用服务收益15~20元/亩,村集体组织增收3~5元/亩,种植主体降本增产增效150元/亩,带动全县耕地质量等级提升。 “洪雅铺设沼液输送管道700余公里,相当于北京到郑州的直线距离,规模以上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全部接入管网。”洪雅县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何万丰说,经过多年探索,全县形成了“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沼液管网/车辆还田法,亩均节本增收 300元左右。智耕沃野“三新”集成配套赋能增产增效 “我们联合企业研发北斗智能电机驱动控制器,应用于丘陵坡耕地,提高播种施肥均匀性,2025 年小麦示范片亩产达 610.5 公斤。”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房青山在科学施肥增效“三新”集成配套典型交流发言环节提到的“黑科技”,引起参会人员讨论。 “三新”集成配套,是指通过整合施肥新技术、推广新型肥料产品和应用智能施肥新机具,实现精准施肥与农业绿色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作为试点县,中江以小麦“三新”集成配套推进县建设为抓手,落实摸清施肥底数、构建数据支撑、创新智能配肥服务等八项举措,系统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创新和绿色发展转型。 此外,中江还实现示范区技术模式有效外溢。如中江县鑫众合粮食专业合作社,除了在自有650亩土地上应用机械化种肥同播及无人机喷施技术外,还服务周边1000余亩农田。 另一个“三新”集成配套“优等生”——南部县,全县化肥亩均施用量减少10%以上,亩均降本增效达150~300元,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该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敬友贵揭秘,这是因为当地创新推行“精、调、提、替、带”五字工作法。 为精准施肥用量,当地印发主要农作物施肥建议卡 3万余份,促进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为调优种植结构、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全县推行玉豆套作、稻油轮作、“自然生草+绿肥”等绿肥种植技术模式;为提效化肥利用,全县推广应用“种肥同播”“水稻机械侧深施肥”等施肥新技术,覆盖面积达54.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