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志 王澜静 特约通讯员 胡润林
位于叙永县龙凤镇的油茶壳综合利用种植研究实验区,昔日被视作废料的油茶壳,经深加工,神奇地化身为培育粉木耳、灵芝等珍稀林下作物的营养基。这不仅是资源的华丽转身,更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实践。
6月12日,笔者走进实验区木耳试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菌棒上,色泽娇嫩的粉木耳如花朵般绽放,标志着利用油茶壳基质的试种大获成功。
谈及技术突破的关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省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李小林揭开了谜底。“我们选用国内首个粉色木耳新品种‘粉耳一号’进行试验。”团队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最终证实:经过深加工处理的油茶壳,可替代传统基料,满足粉木耳生长需求。李小林强调该品种优势:“‘粉耳一号’不仅色泽独特,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也高于普通毛木耳,营养价值更高。”
与此同时,油茶壳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破碎、发酵、晾干等工序有条不紊,废弃果壳被高效转化为高品质的种植基料,一条完整的绿色循环链条已然成型。
这一“变废为宝”的创举,深度契合“森林是粮库”的“四库”建设理念。此举有效解决了油茶产业固废处理的环保难题,更开辟了助农增收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