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川南血橙之乡”贡井区建设镇的果园里果实缀满枝头,邮政快递为了方便农户,物流车开进了农户果园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现采现发。经过近30年的产业发展,贡井区建设镇以刘家村为产业圆心,辐射旭东、建设、石岭、银匠4个村,建立“白庙血橙集体经济产业带”,全镇种植面积达1.8万亩,年产量约3万吨,通过科学栽培以及成立专合社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白庙血橙现在平均亩产量已提高到了3000至4000公斤。血橙丰收自2017年白庙血橙项目启动以来,自贡市贡井区邮政分公司通过线上邮乐平台和线下寄递销售,直播带货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白庙血橙营销渠道,解决了白庙血橙销售和运输难的问题。截止到2022年12月,累计销售血橙约9万余件,走件20万余件,助农增收约2000万余元。自贡市贡井区邮政分公司还为农户提供了融资服务,发展1500多名邮政会员,缓解了农户的资金压力,大大促进了白庙地区血橙产业的发展,提升白庙血橙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并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致富。(供稿:贡井区建设镇 汪梦婧)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3-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超明 邱滟茹“沃柑装箱时要这样摆放,才能确保光滑的表面不会相互摩擦导致划伤……”2月18日清晨,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马村沃柑种植基地负责人刘华强精心指导工人装箱后,便开启了一天配送工作。  当前,正值沃泔大量上市,位于纳溪区丰乐镇马村的沃柑种植基地内,三五成群的游客和忙着采摘的工人在林间穿梭……沃柑基地一派忙碌景象。  在基地里,已经采摘了两筐沃泔的泸州市民王秀珍对沃柑的品质赞不绝口。  除了线下体验采摘,线上销售也非常火爆。据介绍,为解决沃柑基地位于偏远山村、销售渠道不畅问题,刘华强不仅与多家单位签订长期供销协议,形成固定的配送关系,还依托互联网,自建电商平台,通过淘宝、微信即可在平台上下单销售。  沃柑丰收,也鼓起了当地村民的腰包。“我在沃柑基地帮忙管理和采摘,每年有近两万元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据村民刘美群介绍,像她一样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20余人。  近年来,纳溪区积极探索和推进“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产业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沃柑、枇杷、柚子、猕猴桃等特色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电商”“合作社+农户+电商”等模式,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持续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2-28
(记者 赵旭东 文/图)2月25日,宜宾市翠屏区举行第六届柑橘采摘品鉴暨哪吒归来春日游园市集活动。初春时节,气温回升,处处充满着暖意。在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柑橘基地里,随处可见采摘柑橘的村民和游园市集游客。启动仪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该如何充分发挥农村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在宜宾翠屏区牟坪镇,这里的柑橘,就逐步壮大成促进百姓增收的“致富果”。柑橘作为当地主导经济产业,已发展2.3万亩。作为宜宾翠屏南域晚熟柑橘主产区,这里全年产出柑橘2万余吨,包括爱媛38号,春见、沃柑、大雅柑等10余种晚熟柑橘品种。电商直播小小柑橘的产业化之路是什么样的?“我家种植20多亩柑橘,目前上市的有血橙、沃柑、大雅等品种,今天上市的沃柑,市场价可达5元一斤。”龙心村村民陈绪平说,不但政府搭建产销平台,而且还可以通过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经营模式销往全国各地,每年销售收入达10多万元。活动现场大器晚橙,新品“值得沃柑”有何特色? 据介绍,因独特的地理位置,翠屏区每年享有超1500小时的充足日照和300天以上的无霜期,牟坪产出的柑橘固守24:1黄金酸甜比,果汁率达45.5%。其次是因使用有机肥料,果皮橙红、色艳丽、果肉饱满、口感细腻,同时在销售上实现质量追溯体系,品质可控。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柑橘品鉴采摘活动,首次将哪吒元素融入其中,其目的是要将翠屏区南域的明星产业晚熟柑橘,通过哪吒文化这个载体,扩展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打开产品市场销售渠道。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2-27
(罗宇豪 记者 常艰)2月23日,眉山市青神县青竹街道桥楼村一座占地面积10余亩的冷库里,10余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将新鲜的柑橘分装、称重、打包。桥楼村有着多年的蔬果种植历史,主要种植柑橘、叶菜等各类蔬菜水果。过去,农户销售自产蔬菜以批发为主,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为进一步延长蔬果保鲜期,增加果蔬附加值,桥楼村新建了现代农业仓储保鲜库,为广大农户提供果蔬储存服务。现代农业仓储保鲜库鸟瞰图该项目是集农产品分拣、包装、冷藏及配送物流于一体的物流区,配套一个2000吨级的冻库,可以满足本村、相邻村及西山片区的5000余亩柑橘、上万亩蔬菜的粗加工及冷藏,同时辐射与青神县接壤的东坡区农产品外销物流需求。“这里靠近眉青快速通道,离高速公路近,交通方便,租金也合理。”柑橘经销商严红最近刚租下一个库房,储存了大量的耙耙柑,“错峰销售,可以增加不少经济效益。”如今,随着该项目的建成,村集体经济也壮大了起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我是桥楼村的,也是我们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的一员,在这里打工可以挣到工钱,到了年底联合社还会给我分红,挺好的。”桥楼村村民赵晓雯开心地说道。目前,桥楼村每年可增加60余万元的收入,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2-27
提起周伟,双龙桥村的村民无一不竖起大拇指。2021年,在镇村的大力支持下,周伟流转村内的闲置土地,修建起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2个养菇大棚,种植7000多个菌包,是法王寺镇远近闻名的创业能人。但万事开头难,周伟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创业初期,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基础设施也不健全,菌菇长势缓慢。但他并没有放弃,想要成功的信念反而愈加坚定。周伟找来各类菌菇种养植技术方面的书籍,边学边干,慢慢摸索菌菇的生长发育条件,掌握种植温度,他还向菌菇技术专家请教,结合自身实践,通过不断摸索,累积了很多种植经验。“现在刚刚起步,这两个菌棚都还没有放满,蘑菇品种也比较少,接下来还打算种一些价值比较高的秀珍菇、茶树菇等品种。”据周伟介绍,平菇具有全年出菇、好存活等特点,年产值能达到10万余元,产量在2万斤左右。销售淡季的平菇售价大概是3-4元一斤,到了旺季能卖到7-8元一斤,而且十分畅销,根本不用担心销售问题。“现在技术还不够成熟,我打算再摸索一两年,到时候把村里的闲置土地流转过来,再多建几个标准化养菇大棚,扩大产业规模。最主要的还是要动员村内的其他农户跟我一起种平菇,让乡亲们也切切实实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谈及下一步打算,周伟思路清晰,信心满满。下一步,法王寺镇将紧紧围绕县委“1146”发展战略,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吸引更多在外乡贤返乡创业,以点带面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贡献统战力量。(来源:合江县委统战部 张宇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2-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近几年,对许多苗圃业主、尤其是以种植绿化树木为主的业主来说,因为此前建筑房地产业的萎靡不振,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尽管价格一再下调,也很难走出苗木卖难的困境,有的业主甚至遗憾转行。  然而,2月19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高洞村张定兵的桂花苗森园看到,在高大的桂花树下,一盆盆茶梅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有的还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正在观察茶梅长势的张定兵说:“这些培育在花盆里的3年龄茶梅虽然还在地头,但去年就被泸州城里的一个绿化公司全部订购了。因为是批量购买,每株茶花的价格是 80元。这几年,我在已成林的桂花树下的空地立体循环套种茶梅,不仅合理利用了空间,而且每亩桂花林下套种的200株3年龄茶梅平均每年给我带来了近8000元的收入,这立体套种让我实现了一地两收。”张定兵在桂花树下查看茶梅长势。  张定兵从事花木种植已有20余年。前些年,他靠着火爆的桂花市场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滚雪球”扩大种植规模,目前他花木园的面积已经扩大到了30多亩,种植的几乎全部是桂花。近几年来,受到苗木市场特别是桂花市场陷入低迷调整期和土地租金上涨的不利因素影响,如何在起伏不定的花木市场站稳脚根,怎样更好地利用土地成为增效的关键。  张定兵根据自己不断总结的花木种植经验,在立体套种上动起了脑筋。“直径5-10厘米以下规格的小苗或盆花,我基本上都是靠立体培育解决的,租地育小苗或盆花可不是一笔小开支。要从花木种植中赚钱,必须抓大不放小才能行。”张定兵说。  笔者看到,在张定兵的花木园里,那些高大的桂花树下,全是排列有序已培育了1-3年的茶梅,一高一矮,错落有致。“我之所以在桂花树下基本培育的都是盆栽茶梅,是为了发挥规模效应,主要针对的是新建小区和绿化市场。”张定兵说,为了满足客人随时上门都有3年龄茶梅可买,他采用分片循环种植,1-3年龄的茶梅常年都在10亩左右。  张定兵通过这种桂花树下立体套种茶花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没有影响桂花树的管理,每亩经济效益比传统单一种植增收5000元。张定兵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每亩桂花树下按培育200株茶梅、每株按目前80元计,套种3年龄的茶梅可卖1.6万元,平均每年达5300多元,除去培育成本,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但立体套种必须做到乔灌结合,合理利用光照,才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节省种植成本。”说起花木套种技术,张定兵自有一套“立体套种经”:“套种主要发展短线花木增收,以支撑大树木等长线产品。”张定兵说。  桂花树下立体套种茶梅给张定兵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他告诉笔者,现在他的30多亩桂花园,全部进行了立体种植培育和套种,采用这两种方式后,让土地都能产出应有的效益。如今在长线桂花销售不是很顺畅的情况下,近几年平均每年他都从套种的盆栽3年茶梅中获得了5万多元的收入,让他的30亩桂花苗圃得以正常运转。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2-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雷胜堂 白裕秋 文/图  2月16日下午3时,春光明媚。笔者驱车前往广安市邻水县城北镇大堰村“邻水县粮经复合示范基地”看到,乡亲们正在田间挖“翡翠”。  只见乡亲们弯腰砍下翠绿的榨菜,再为榨菜头“理发”,砍掉叶片,把“翡翠疙瘩”装进袋里,用扁担挑到田边装车。村民黄学全举着刚收的榨菜说:“长得好!丰收了!”邻水县城北镇大堰村村民黄学全举着刚收的榨菜说:“长得好!丰收了!”  在示范基地,笔者见到了业主杨小琴,她是重庆丰都人,2019年来到大堰村,在当地人称“贵人槽”的山坳里承包 700 余亩地种蔬菜。“贵人槽”位于华蓥山中段铜锣山,海拔550米以上,风光秀丽,属山区地貌,基地生产的蔬菜被周边地区称为“山地蔬菜”,产出的农作物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杨小琴把蔬菜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她解释道,“榨菜属冬季蔬菜,技术要求和管理难度没有春、夏季菜那么高,榨菜长势茂密,地上不长草,人工除草费用就省下了。”  在广安市各区县,像杨小琴这样种榨菜的业主还有很多。  去年6月,广安遭遇高温伏旱天气,大豆、红苕、蔬菜等农作物受旱较重,部分粮食和经济作物歉收。为了弥补高温伏旱天气带来的损失,广安市“瞄准”了秋粮秋菜,规划种植秋菜35万亩,比上一年秋菜增长16.67%。重点选择速生叶类、根茎类蔬菜,在土质肥沃、水源条件好、交通方便的公路沿线种植,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保护价收购,让业主放心种菜。2022年,全市秋季种植榨菜达5.2万亩。  据悉,去年榨菜种植时节,重庆、四川一些榨菜种植核心区雨水少,部分地方种植面积较小,产量有所减少,致使榨菜加工企业在今年2月竞相收购广安榨菜,且收购价格上涨,每吨涨到了1200元左右。“榨菜收购刚开始,我卖990元一吨,之后卖1060元一吨,再后来卖到1110元一吨。”广安区石笋镇业主周宗兵说。  榨菜卖出好行情,也增加了广安市各区县种植业主的收入,是名副其实的田间“翡翠”。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2-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蒋永平 文/图  早春时节,走进成都市金堂县食用菌主产地赵家镇三烈社区徐陈家庭农场,遮阳大棚内,破土而出的羊肚菌遍布林下,或成片分布,或成排相连,长势喜人,呈丰产势头。金堂县赵家镇三烈社区,小小羊肚菌,帮助村民收获一春好“钱”景。  下午1:30许,10多名采收工人进入棚内,娴熟地采收羊肚菌。不一会儿,一桶桶外形饱满、成色鲜美的羊肚菌送到了地头田埂上,等待运往镇上的集散市场交付收购商家。“我们每天要摘五六十斤,好的时候要摘百多斤。”采收工人唐大姐说。  农场主徐在明已连续几年进行林下羊肚菌种植,在他承包的600多亩果树下,今年种植了20多亩羊肚菌,菌子长势良好,他乐观估计亩产会比去年高出20%,达到500至600公斤。遇到集中采收期,徐在明每天要请30多位村民帮忙采收,每个月帮村民增收3000元左右。“羊肚菌行情稳中向好,明年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我有信心!”徐在明表示。  收鲜菌、送进烤箱、分拣羊肚菌、装箱发运……云南丽江人李玉宝在赵家镇三金路旁他租用的农房及前后院里幸福地忙碌着,“这些羊肚菌不到一天时间,就能从田间发往全国各地。”五年前来到赵家镇的李玉宝,注册了“宝老师”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和微商店铺进行羊肚菌的营销。  如今,赵家镇羊肚菌已在市场上颇有口碑,来自辽宁、吉林、福建、云南、黑龙江等地的经销商在此集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羊肚菌生产加工销售链条。赵家镇三金路沿线更是自发形成了约6公里长的羊肚菌销售一条街。  据悉,围绕“强菌”这张牌,赵家镇按“两中心、一区、一新村”布局,推进羊肚菌交易中心、羊肚菌科创中心、羊肚菌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和羊肚菌新村建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2-23
(陈星宇 记者 庞玉宇 文/图)日前,在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西坛村的河藕基地里,记者看到,挖藕工人们趁着晴好天气,穿着连体下水裤,弯着腰采挖莲藕,现场一派忙碌。挖藕工人采挖莲藕“挖藕不仅是体力活,还是技术活,想要快速完整地挖出藕,需要长期以往的练习。”挖藕工人汪晓飞说,有经验的挖藕人,多是通过藕秆来定位藕的大概位置,然后用高压水枪顺着莲藕生长的方向将泥土稀释,在莲藕表面的淤泥被冲刷干净后,莲藕就会浮上水面,这样就不容易因泥土硬而伤到莲藕。“现在挖藕都是用高压水枪,方便快捷还不容易伤到莲藕,一天工作10小时能挖1000余斤,有800元左右的收入。”汪晓飞说,挖藕的工资一般按斤算,干的多就赚的多,虽然辛苦,但一天下来,收入很可观。在挖藕工人的一番操作下,一根根莲藕浮出水面,不一会儿就装满了十多箩筐,十分诱人。据了解,目前,正是莲藕上市季节,西坛村的河藕基地共800余亩,平均亩产量可达3000余斤。“我们每天销售一万多斤莲藕,为了保证莲藕新鲜,每天采挖的莲藕当天下午就要运往各大型农贸市场、大型商超、学校等地售卖。”西坛村河藕基地负责人王剑说,每天都有近10名工人在挖藕,预计5月底能完成莲藕采挖,产值达700万余元。“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西坛村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红粱、酸菜、莲藕等特色产业,持续完善公路等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带动当地村民积极参与特色产业种植,增加村民收入。”西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夏科勇信心满满。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2-22
(记者 王若晔)2月15日,甘孜州丹巴县半扇门镇阿娘寨村,在130余亩的“美人脆”苹果种植基地,村民毕代明正忙着给果树施肥,“我们这里光热条件好,适宜优质苹果生长。”  “美人脆”苹果是丹巴县大力推广的优质苹果品种,深受市场欢迎。去年11月,在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定点帮扶下,1万余株“美人脆”果树苗发放给全村64户村民。“村里还进行了土地整理,修建完善灌溉引水工程等,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条件。”村支书杨忠友说。  不仅仅是“美人脆”。阿娘寨村还引种了11亩金丝皇菊,并于去年迎来丰收。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所有菊花由公司实行保底收购,销售总收入达3.6万元。“接下来将采用‘美人脆+金丝皇菊’间种的模式,充分利用两种植物生长特性,解决苹果前两年培育期里土地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群众增收。”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驻阿娘寨村工作队队员李望介绍。  去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开始定点帮扶阿娘寨村,随即进行了摸底调研,并研究制定五年工作规划及任务分工表。“我们与农牧局苹果栽植技术员和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深入沟通栽植技术,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产业帮扶措施。”李望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2-22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李悦 文/图)2023年2月14日,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8社的养殖户正在给林下土鸡喂辅食。近年来,紧跟乡村振兴的步伐,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纷纷携带资金和技术返乡,瞄准山里林竹资源丰富的优势,不仅在林下养殖土鸡,还在林下栽种竹笋、蘑菇等,大势发展“林下经济”,不断促进增收。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2-21
走进筠连县大雪山镇四景村的稻菌轮作种植基地,大棚内一株株羊肚菌菇已经破土而出,抢“鲜”上市,种植户正忙着采收。羊肚菌丰收正在采摘的羊肚菌属四景村村集体经济,经过三年的实验种植,2022年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25户村民参与到种植羊肚菌。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好,已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好产业。四景村的海拔、气候都非常适合羊肚菌种植,而且羊肚菌生长周期在每年9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正好可以利用稻田收割后的农闲地进行种植。四景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合作社+农户”和稻菌轮作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羊肚菌特色种植,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发展也带动村民发展致富,羊肚菌进入收获期后,四景村从今年1月底开始采摘,现已采摘2000余斤,随着温度的升高,羊肚菌也将迎来采摘高峰期。村民采收羊肚菌“种植在稻田内,既满足了羊肚菌对土壤的要求,同时可以进行稻菌轮作。羊肚菌营养价值非常高,含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矿物质等。2023年四景村共种植羊肚菌300余亩,每亩预计产量600斤,按照每斤80元计算,今年预计产值可达1500万元。”大雪山镇四景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林介绍说。下一步,四景村将以300亩羊肚菌种植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农户种植1000余亩羊肚菌,并充分利用村集体修建的食用菌厂房增设松茸、茶树菇、木耳等产品种植,从而真正实现农户在家创业致富增收,更好推动乡村振兴。(供稿:筠连融媒 毛自杰 宋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2-21
(廖桂华  记者 李国富)日前,记者在西充县义兴镇黄岭垭村羊角菜采收现场看到,绿油油的菜地里,几十名工人排成长龙正忙着收割,去叶、装袋、转运、装车,现场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今年我们在黄岭垭村种植了750亩左右的羊角菜,预计产量1500吨左右,可实现产值150万元。”四川立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彬介绍,公司采取“基地+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和四川老庄味业有限公司、重庆涪陵榨菜集团以及浙江吉香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实行订单种植,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销售的后顾之忧,让企业在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群众带来更多就业和增收的机会。义兴镇黄岭垭村羊角菜采收现场。  廖桂华摄“在基地务工,一天能挣一百多元。”黄岭垭村村民张子彬动作熟练、干劲十足。“羊角菜的育苗、移栽、管护、收割都需要人手,我从一开始就在基地打工,加上土地租金,一年能增加20000元收入。”“小小的菜疙瘩,对于菜农们来说却是增收致富的的希望。”义兴镇副镇长杨东波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帮助企业加强羊角菜种植技术的服务和推广,在促进羊角菜原料基地的优质高产和快速扩展的同时,探索发展羊角菜加工产业,进一步提升羊角菜种植效益,不断推动羊角菜产业提档升级,向全产业链发展。义兴镇黄岭垭村羊角菜采收现场。  廖桂华摄据悉,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订单种植”模式发展羊角菜、酸菜、冬菜、萝卜等大宗蔬菜品种,根据市场供需承接企业订单,制定合适种植规模,确保蔬菜销路稳定,企业货源稳定,助推乡村振兴。2023年,该县共种植羊角菜近2万亩,预计产量4万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2-21
“车来了,乡贤会为大家送鸡苗的车来啦。”村民们高兴的喊道。原来,这是鱼塘街道王庄村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开展“助农增收送鸡苗”活动。现场,30户村民带上背篓,早早地就到指定的地点等待着乡贤会送鸡苗的车。乡贤会王会长每叫到一位村民的名字,就领取一位、登记一位,分发现场井然有序,有条不紊。鱼塘街道王庄村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会长王瑞洪表示,乡贤联谊会还将持续开展惠农助农相关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据悉,鱼塘街道王庄村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为本次活动筹集资金3000余元,免费发放鸡苗200余只。(来源:龙马潭区委统战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2-20
(严金华 李全民)近年来,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积极鼓励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动脑筋、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多维度、多角度、多广度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该镇唐家村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瞄准庭院经济,发展小水果产业,点绿成金,走出了一条“党旗红、水果鲜、产业兴”的新路子,有力促进了产业增效、集体增值、群众增收。党建引领,干群齐心聚合力。唐家村党支部注重以党建引领促经济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培育引进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6名,动态储备11名热衷村级建设、产业发展的后备人才,不断壮大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攻坚力量。定期组织党员代表及干部群众外出观摩,学习周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思路、新样板,确定适宜各村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径。依托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参与庭院经济建设,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发展合力。政策支撑,同频共振添动力。唐家村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中央和省、市、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和帮扶资金发展庭院经济,该村有效利用田边地角、家庭花园、村组道路边种植冬桃20余万株。走出一条“统一采购苗木、统一政策扶持、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分户经营”的“五统一分”发展思路,同时,推行村干部年度考核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挂钩机制,有效激活村干部比学赶超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抱团划桨,党群同心增活力。为助力群众增收,产业增值,该村变农户“单打独斗”为村集体与农户“抱团发展”。即: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投资苗木,农户承担种植、化肥、管护,果实由集体经济统一销售,利润五五分成。党员干部和农户直接参与种植、管护、销售等过程,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送政策、抓培训、找市场,不断强化带动,拓展产业规模,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种好“责任树”。预计两年后,唐家村种植户仅桃树一项年均增收约1万元,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为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2-20
(朱思雨 记者 赵旭东 文/图)收割、划条、晾晒……近日,在宜宾市翠屏区宗场镇,农户们正忙着收割和处理地里的芥菜。未来的几个月,经过多种工序后,这些芥菜将“摇身一变”,成为消费者青睐的宜宾“芽菜”。 农户收割芥菜“这3亩多芥菜我种了十几年了,今年一亩能产6000斤(干菜)。”宗场镇赤岩村村民何福君告诉记者,芥菜的种子是往年留下的,芥菜的管养并不费事,亩成本在300元至500元,亩产值约3000元。  赤岩村村支书何秀介绍道,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专用的芽菜腌制池,容量在5-10吨不等,晾干后的干芥菜将在农户的腌制池中待上1-2个月,实现从“干芥菜”到“芽菜”的初次蜕变,经过发酵加工后的“半成品”芽菜将被企业统一收购,进行标准化生产包装。而在距离田间地头不远处的宜宾宜香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发酵、斩拌、调味、包装……各车间工人已于早上8时准点上岗,开始一天的劳动。他们大多是周边乡镇的居民,蓬勃发展的芽菜产业给他们带来了家门口的“新收入”。工作人员检查芽菜发酵情况“半成品腌制菜收购入厂后,我们还会进行3至6个月的再次发酵,最终生产出不同风味的成品芽菜。我们的芽菜主要是销往省内外的大小商超、部分电商平台和燃面生产厂商。西至新疆、南至海南,都能买到我们的产品。”宜香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畅介绍,公司还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开发了香菇、蒲公英、笋丁、辣椒4种口味的下饭菜新产品。  据了解,作为“中国芽菜之乡”,翠屏区现有芽菜加工企业13 家,拥有“宜宾芽菜”区域公共品牌,有“碎米芽菜”等芽菜品牌20余个,芽菜“三品一标”产品7个,芽菜企业商标及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等荣誉40余项,各大芽菜加工企业产品远销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预计宗场、双谊、思坡核心区种植芽菜专用青菜1.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5.5万亩,采收鲜青菜27万吨,成品芽菜8.4万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2-20
(叶强平 记者 杨琦)2月17日,在藏历新年来临之际,理塘县曲登乡混查二村驻村工作队在阿加沟召集村“两委”及全村牧民,召开2022年度理塘德永玛措洼亚吉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分红仪式。集体经济分红仪式现场“除去部分留做发展资金,共分红67万元,两村(混查一村和混查二村)227户1333人每户分983元每人336元。”驻村工作队队员格乃泽丁向全体牧民详细介绍2022年集体经济项目收支和收益情况。2022年因缺劳力而申报监测户的公布说:“自德永玛措洼亚吉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我们村已经分红资金120万元左右,极大地鼓舞了老百姓。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分红多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我们就共同奔小康啦!”曲登乡混查二村第一书记泽仁彭措说:“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带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2-20
近日,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西华村羊肚菌迎来丰收。走进羊肚菌种植大棚,一朵朵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出菇,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大家有说有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村羊肚菌于去年11月种植,现在正是采摘的季节,采购商前来收购都反映品质相当好。就目前来看,市场需求量还比较大,看来我们是种对了!”羊肚菌基地负责人兴奋表示。羊肚菌丰收为激发产业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大山铺镇党委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成立西华村集体经济联合社,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种植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进羊肚菌种植项目,完善蓄水池、喷灌管道等系列配套设施,使集体经济项目得到有序开展。“自羊肚菌基地建设以来,我就在基地内务工,不用出村就能挣钱,既照顾了家庭,又能获取收入。”西华村村民刘大哥高兴地说道。截至目前,基地内共整合15亩优质耕地,建设35个种植大棚,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余人就近就业。“羊肚菌是从2月初开始采摘的,预计采摘时间要持续到3月初结束,现在15亩羊肚菌预估总产量应该在1500斤左右。以现在一斤鲜菇60-120元的行情来看,预计销售金额在12万元左右,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西华村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山铺镇党委和西华村两委将不断总结经验、拓展思路,稳步推进羊肚菌产业发展,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开好头、铺好路。(供稿:大安区大山铺镇 刘浩 陈俊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2-17
(王韬 张俊 记者 李全民)当前正是大头菜收获的最佳时节。在苍溪县石马镇月沙村,大头菜已经全部成熟,进入收获期。村民们在欢声笑语中,抢抓晴好天气,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苍溪县石马镇月沙村村民收获成熟的大头菜。金亮 摄在月沙村菜园里,10多名村民正在田地里采拔大头菜,在去掉叶片根系后,放进背篓,最后统一装入麻袋,装车销往南充。“很早就晓得石马镇的大头菜的品质非常好,口感鲜嫩,今天过来买了30吨的大头菜,已经签好了订单,我下次还要过来买!”从南充前来收购的商户赵永祥说。该村村民蹇忍德从2021年便开始种植大头菜,经过2年的时间,他的大头菜种植规模已经从开始的不到10亩,发展到如今的30余亩。今年种植的大头菜个大、产量高,备受收购商的青睐,这让他格外高兴。“目前正值丰收时节,预计产量达到60余吨,一年能有3万多块钱,还是很不错的!”正在田间收获大头菜的蹇忍德脸上溢满笑容。苍溪县石马镇月沙村村民收获成熟的大头菜。金亮 摄据了解,苍溪石马镇共种植大头菜 1400多亩,年产量达100余万公斤,直接为群众增收60多万元。下一步,石马镇将持续提高大头菜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建设,努力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带来致富好“钱景”。“石马镇为了解决群众无产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的问题,引进了大头菜产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订单模式,盘活大头菜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腌制不同成品,提升大头菜附加值,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苍溪县石马镇人大主席冯福成表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2-17
自“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弘扬更有意义。据了解,多年来我国各产茶区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加快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茶文旅深融合、兴产业富百姓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绘就了一幅幅散发着茶香的多彩画卷。“一片叶子”创造“多元财富”春日风光好、茶香最迷人,眼下,虽是2月,但正是特早茶开采的好时节,在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万亩茶园竞相吐露新芽,茶企和茶农们抢抓黄金时间,全力采摘今春头茶。“把最新鲜的‘两叶一心’就这样采下来,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干一天就是四五百块钱,一个周就是三千多块钱,浑身都是干劲。”放眼万亩的生态有机茶场,茶树依附绵延的青山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茶香入鼻润心,盎然春意,美不胜收。茶山上,随处可见的采茶工人,来回穿梭、眼疾手快,娴熟地采下丰收的喜悦。据了解,纳溪区茶园面积达31.5万亩,年总产量2.28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达77亿元。全区已建成有机茶基地1个,有机认证面积268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5个;省级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5个。纳溪区已成为“中国特早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特色茶旅资源区”“四川省茶业十强县”。“茶庄”变“钱庄”农户分利忙满眼皆是茶绿,满山沁着茶香。茶产业作为纳溪区主打农业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纳溪区通过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和绿色生产管理模式,大力推进“数字茶园”建设,推进三产融合,大力改善乡村基础条件,成为乡村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另一方面,纳溪区加快特早茶和白酒产业的有机融合和三产互补联动,形成茶、酒、旅多融新业态。同时,为了让农户能充分享受到茶产业全产业链收益,纳溪区还建立了“土地入股固定分红+二次分红”“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等稳固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基地就业、土地流转、参股经营“四种模式”,让农民获取订单农业“订金”、基地就业“薪金”、土地流转“租金”、超产分成“奖金”、参股经营“红利”。目前,这类全产业链收益已经带动了全区茶叶基地范围内4800户农户发展。茶园变“景区”游客打卡忙“这里好美哦,快来跟我拍一张照片,一会儿我炒茶的时候还要录视频发抖音......”二月的茶山上,除了正在采茶的茶农们,比他们更忙的,就是游客了。只见游客们穿上采茶服,身挎小茶篓,在茶山中穿梭着。据梅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春介绍,近年来,随着纳溪旅游全力提档升级,到纳溪梅岭茶山主题公园来观光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为了提高梅岭村的接待能力和满足游客需求,梅岭村专门成立了村级管理公司,将梅岭村现有的农家户院,茶园的茶企们联合起来一起搞旅游,为游客们提供茶叶采摘体验、制茶体验、品茶体验以及识茶的一些简单知识。据初步统计,去年共接待游客大约在10万人左右,今年,从2月初至今,已接待了近1万人,目前,前来旅游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就在今天,已接待了3个团队来我们茶山公园看茶山,采茶、制茶、品茶。据悉,2014年,纳溪特早茶成为首批中国一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2019年5月,梅岭茶山主题公园入选全国“中国美丽茶园”,2020年5月入围“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名单,2020年7月20日,纳溪特早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近年来,纳溪正加快建设集茶叶种植加工、茶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同时纳溪还不断深入挖掘人文历史内涵,以茶为媒,整合农林文旅等资源,持续拓宽茶产业链条,着力将“纳溪特早茶”打造为“泸州酒”之外的第二张城市名片。(供稿: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龙婧 刘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2-1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